特教實習心得體會
還有對于進入康復中心的孤獨癥兒童,我觀察到我們的家長通常都會特別關注語言訓練、生活自理和問題行為的矯正這三大領域。我在電腦上也了解了一些
首先,語言訓練領域。有的家長反映孩子在三歲前曾開口說話,但三歲后卻不說了。這種情況發生在孤獨癥兒童身上就見怪不怪了。有的孤獨癥兒童一歲左右有自言自語現象,會說少量單音詞,甚至發出了“a,ma,ba,mama”等等,但隨后便不再發出任何音;有的孤獨癥兒童在三歲以前與正常兒童一樣,唱兒歌、背詩詞,但三歲左右語言開始退化,直至無語言。在對他們進行早期干預、早期語言康復過程中,2/3的無語言孤獨癥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始進步并相對快速地向前發展起來。在這里,強調一個“及時”的意識,因為一旦錯過語言康復的最佳訓練時期,再想發展他們的語言已經相當困難了;而且在訓練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避免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訓練得越多越好。同樣的話非要一個勁兒地讓孩子說五遍、十遍,反而達不到效果,甚至會促使孤獨癥兒童拒絕再開口。
第二,生活自理領域。這方面的教學體會就是,一定要舍得放手、不必事必躬親,當然這是一個漸隱的過程。對于孤獨癥兒童“穿衣、脫衣”方面的教學,最初可以是完全的輔助;隨后可以嘗試慢慢地減少輔助,直至零輔助,旨在培養兒童的獨立自理能力。
第三,問題行為的矯正。問題行為幾乎伴隨著每個孤獨癥兒童。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看,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的主要原因與功能,可以概括為生理性正強化、生理性負強化、社會性正強化以及社會性負強化。如:上課老下位去跑竄,老去打別人,看做對方哭了自己卻在哪哈哈大笑,有的是看見別人哭就大聲的叫等等。這些問題行為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同一個問題行為不同的孩子又有其不同的功能。
感覺統合的訓練很重要。很多孤獨癥兒童都存在感統失調的現象。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對一般的活動難以做到應付自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對他們來說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我來到愛心家園的前兩周我看到了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在辛苦的為孩子們做感統體系。有的孩子是爺爺奶奶帶著做,但顯然沒有爸爸媽媽帶的做得好,有的孩子因為家長的工作繁忙沒能和他們一起訓練,這個訓練的重任就交由我們老師來幫助,老師們每天都很用心,盡管每天下了班都會牢騷幾句(今天好累哦筋疲力盡·腰酸·手酸)但在第二天的工作之前都會調整好心態用最美的微笑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開始 真的很棒。
我來到愛心家園的時間不長,但在這段時間里我學會了很多懂得了一些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還有和老師們的接觸對特殊孩子的一些教育知識和認新。但已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得向其他老師多多的學習與交流。在和趙老師的一次談話中我意識到了很多的東西,不管自己以前是否有優勢的經驗在一個新的地方必須要從零開始凡事都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要虛心的向她人討教。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多向領導匯報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時糾正和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