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實習體會:我對了,還是錯了
晚讀的時候,聽到四班的班主任大聲地罵學生:“四班的臉都讓你們丟盡了!”我大概已經知道怎么回事了。
晚上回來,廖正才也跟我說:“我班學生說,你說他們班學生沒出息,你知不知道這很傷他們的自尊。”
我能怎么辦,我只能如實重復地說:“我說的是,你們班的表現太令人失望了,沒說過他們沒出息。”其實他們表現怎么樣與我有什么相關呢,我都騙自己順利把課上完了。只是當時看著廖正才的表情,我真的替他感到憤懣,怎么這么不懂廖老師的苦心?所以我才會說了那一句失望的話。
如果我的原話真的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我承認我有錯。如果我的原話真的傷了他們自尊,而讓他們記恨在心,也見得他們不良的自尊心和狹隘的自我意識。可見在他們的人生中,還沒有人敢否定他們惡劣的表現,沒有人指出過他們的缺點,而我無疑激起了他們狹隘的保護意識。我有錯的地方,我錯了結果也許又對了。如果不是那句話被他們誤傳為“沒出息”傷害他們的自尊,學生恐怕還不知道他們有自尊。也許這根本就不是學生的自尊,而只是他們狹隘的心理,長久以來的以自己為大,任性妄為,踐踏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等等,正是如此的習慣,當然容不得別人讓傷害他們絲毫。說到這,我又想到一個教育問題,就是學生的自尊教育,老師應該有責任讓他們明白什么是自尊,什么是狹隘。教會他們明白自尊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試想一下,如果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前后左右任性打鬧玩耍,甚至是攻擊性的言語,破壞老師的教學秩序,這么不尊重自己的學生,這么不尊重他人的學生,難道他們還記得他們有自尊嗎?
從這里,我總結了自己的一條教學經驗和認識。對于學生,我們并不應該一味地考慮他們的自尊,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適當的傷害觸痛一下他們的自尊。當然自己不好出面的話,借別人的手應該更好。我承認自己這招很陰,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只要有利于學生的反省和改過,都應該可以采納。如果以后我做了老師,對于那些頑劣、任性的學生不能以常理教導他們的話,我一定會采用這一招。這群90后的小孩,很少有徹底觸動他心靈之痛的經歷。他們從不擔心物質上的供應,又多是從小到大受到父母的溺愛,他們從不缺缺乏關注,也不缺乏享受,也許他們缺乏恰恰就是教育和教訓。別認為你對他們真心的付出,他們就會改過自新,積極向上。如果真是如此,那豈不是說明原任老師,對他們沒有用心,沒有付出。同樣的努力和關心,一個新鮮可口,一個麻木已久,你說他們會偏愛哪一個?新鮮可口也會有慢慢暗淡平常,慢慢失去她鮮澤的一天。對他們僅僅實行“愛育”是不夠的,需要采取多種手段,愛心與合理的打擊都要兼顧。有傷才會痛,有痛會有恨,但也可能會是反省和思考。俗話說,傷的愈深,痛的愈久,置之死地而后生。既然90后這一代缺乏觸動心靈的經歷和傷痛,我們未必不可以創造一些經歷。當然在這之后,老師要及時激勵和引導學生,幫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學會對自己負責。這個時候對他們實施一點小小的教訓,更準確的說是教育,才不至于以后入了社會之后,被人無情的教訓。
周五的早上,四班的班主任叫我過去說:“為什么你要去四班上同一篇課文,你知不知道這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你說我們班學生沒出息,很傷他們的自尊······”。
我能怎么辦呢,只好重復我的原話,說實話我沒有想到四班的班主任還會來跟我說這件事。畢竟已經過去兩天了,可能這時候我們才意識到問題有點嚴重,他勸我以后不要出現這種錯誤。是的,我以我的想法去考慮他們班的學生,實在不應該。別以為這是給他們復習,別以為學生會認同你的課,這些都是我太過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四班班主任說的一句話“你的行為直接傷害了你的同學,否定了梁宏清的課。”我還是不贊同,因為事先我跟梁宏清、語文老師都商量過的,想去他們班上一次課,鍛煉一下自己。而不是在梁宏清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情況下我才提出的,我并沒有任何想要否定梁宏清的地方,我也沒有想到她的課沒有上完,在我上課之前,冉老師也都跟學生們說明了原因,學生也不至于這么不通事理。也許四班班主任不明白其中原由吧,我也不能和老師計較,虛心接受批評和教育吧。好的想法,卻做了壞事,今天我算是真的有領會到了這樣的感受。不過這未必不是件好事,它教會我,自己認為好的想法,對別人也許不適合,還要征得別人的認同才行。多為別人考慮一點,不要太過以自我為中心,無論你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