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2016小學國慶節廣播稿
甲: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
乙: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甲:嗬嗬,原來我們祖國的國慶節還蘊涵著這么多的知識和故事啊!我也收集了一首關于國慶節的詩歌,名字叫《祖國啊,我為你自豪!》背景音樂:湯燦《祝福祖國》
當巍峨的華表,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當雄偉的天安門,讓風云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洪亮的聲音,全世界都聽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勝利的旗幟,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甲:聽一則故事,懂一個道理下面是我們推出的新欄目——故事樂園
乙:這期的紅領巾廣播為大家安排一則來自又清先生的文章——《國歌》
甲:前不久,我為一家遠在澳大利亞的朋友送行。朋友一家三口均系澳大利亞籍華人,這次朋友帶七歲的兒子第一次回國探親,卻能操一口流利的漢語,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傳授。朋友說,為了母語不至于在兒子身上失傳,他們對外說英語,家里一概說漢語,而他孩子的中文名字,就叫小華。
小華在澳洲上幼兒園后,有一次,幼兒園要舉行歌唱比賽,規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亞兒童歌曲。小華喜歡唱歌,嗓子有歌唱家的雛形,如唱規定的曲目獲獎希望極大。但小華在父母的支持 下卻一再要求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幼兒園的阿姨既驚訝又惋惜,說唱中國國歌大家聽不懂,是獲不了獎的。而小華非常堅決:“不獲獎也要唱!”比賽之前,父母幫他做了認真的排練。比賽那天父母都去了,不僅僅是去聽兒子唱一首歌,而是去聽兒子在異國他鄉的舞臺上唱祖國的國歌。小華頗“奶油”的稚聲中注入了幾分剛勁,幾分明快,幾分激昂,把國歌唱得既孩子氣甚濃,又大人味十足。小華盡管沒有獲獎,但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就連那位說唱中國國歌聽不懂的阿姨也一邊鼓掌,一邊大聲地說:“中國男孩,ok!”我相信,這位阿姨雖沒聽懂,卻看懂了,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娃,從血液到肌骨不都是“中國造”嗎?“中國品牌”的人種,國歌就寫在他的臉上,刻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