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精選7篇)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1
20xx年度,x鄉認真對照《糧食安全責任書》和x糧安辦[20xx]2號等文件精神,仔細分析本鄉糧食生產現狀和糧食安全形勢,從糧食生產生產能力、早稻訂單、糧食應急能力等四大方面查擺問題、研究對策、完善機制、強化措施,確保了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同時,在耕地保護等方面積極開展有益探索,持續開展以“無違章建筑、無計劃外生育、無矛盾上交”為主要內容的“三無村”創建活動,為糧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措施。具體做法為:
一、完善領導機構,配強工作力量。
堅持把糧食安全工作作為事關百姓生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基石予以重視,確立行政首長負責制度,建立涵蓋監測、預警、穩控、應急等各環節的工作機制,著重把握農田保護、市場監控干預和產能挖潛等重要環節,確保糧食安全。
二、強化工作舉措,確保責任到位。
一是對鄉村二級耕地保護制度、應急隊伍建設制度、村級巡查制度等一批涉及糧食安全的機制體制予以完善,層層簽訂責,層層落實把關。二是高度重視“6.16”“6.19”洪災災后恢復建設和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確保糧食穩產增產。截至日前,等處水毀項目均已建成,共投入資金30余萬元,同時陽塢堰等項目也已與區水利局等部門完成對接,即將開工建設。三是嚴格
落實耕地保護措施。通過鄉村兩級的聯防聯控,形成嚴防嚴控之高壓態勢;積極發揮國土規劃的關口作用,守好最后一道關卡;發揮好村級巡查員短距離信息快的優勢,實現動態式全天候管理。
三、開展創新探索,提供創新保障。
在嚴格耕地保護,確保糧食安全上,我們進行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與創新。其中“三無村”持續創建活動為杜絕違法建設、切實保護耕地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雖然,本年度我們在糧食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十分有限”這一基本鄉情,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仍將做出更大努力。同時十分期望區貿糧局、區農業局等相關部門能繼續給與大力支持!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2
從紫鵲界梯田到白馬田凼,從資江兩岸到漣水河畔……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呈現出勃勃生機,正在為今年糧食的豐收描繪著五彩斑斕的幸福底色。
婁底地處衡邵干旱走廊,下轄5個縣市區和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兩型社會試驗區,總面積8110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把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20__年,面對春耕備耕時的"疫情關",水稻雙搶時的"洪澇關",秋收前的"陰雨關",堅持"疫情防控糧食安全"兩手抓,用勤勞的雙手捧出了沉甸甸的果實:
全年糧食生產面積365.48萬畝,總產156萬噸;出欄生豬305.63萬頭;蔬菜播種面積88.42萬畝,總產175萬噸;實現農業增加值199.55億元,同比增長4.4%,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以占全省4.6%的耕地,生產了全省5.1%的糧食。以占全省5.3%的人口,出欄了全省7.5%的生豬。
堅持"五個一起抓",糧食生產高位推進
"各縣市區、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局:確保完成91萬畝早稻種植分解到你縣市區的任務,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請親自調度督導,利用好假期時間,確保不誤農時。"這是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非在20__年4月3日,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的關鍵節點寫的一封信。
在湘中婁底,糧食生產一直是高位推進的政治任務。全市的耕地面積雖然僅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6%,"蓑衣大丘斗笠大丘"隨處可見,人均耕地僅0.63畝,遠低于全省0.8畝和全國1.3畝的平均水平,但從未因總量不大而放松工作,從未因稟賦不足而放低要求。
按照市委的要求,遵循"糧食油菜一起抓、大縣小縣一起抓、水稻旱糧一起抓、大戶散戶一起抓、嚴守耕地紅線與治理拋荒撂荒一起抓"的"五個一起抓"思路,婁底市各級高度重視糧食生產。
領導靠前示范帶動。書記、市長帶頭抓糧食生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多次組織常委會、常務會安排部署相關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領導高度負責,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指揮在生產一線。全市上下形成了領導帶頭、責任分明的`糧食生產工作機制。1月11日,20__年全市糧食生產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雙峰縣召開,率先在全省拉開了春耕備耕生產的序幕。
部門強化指導服務。農業農村部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在任務分解、農資打假、作業培訓、農技推廣、督促檢查等方面切實履責。僅農資打假一項,20__年以來,出動執法人員4076人次,立案查處假冒偽劣農資案件31件,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150份,打擊了假種子、假農藥、假肥料和劣質農機等"絆腳石"。
創新模式積極參與。新化縣在村里實行了"共管模式",縣級下發的雙季稻規模經營補助和上級財政支持資金收入統一歸村代管,村里統收統付,村里及時公布雙季稻生產開支。農戶只負責田間管理,收獲的早、晚稻都由農戶所有。新化縣爐觀鎮大新村村民楊大爺見到記者一臉笑容,他說:"現在種田好啊,早稻種子國家提供,村里負責統一育秧、統一翻耕、統一管水、統一收割,我們除了管管田、打點農藥和化肥,就只要曬曬谷子啦!"
這種模式一經推出就受到老百姓的積極擁護,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在爐觀鎮7個村得到推廣,并在新化乃至全市推廣。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若寧表示,這種方式不僅破解了雙季稻推廣難題,而且確保了糧食產量整體提高,目前全市已推廣面積達8000畝。
堅持“鐵八條”,耕地拋荒從嚴整治
2月28日,隨著兩臺耕田機“突突突”的作業聲,雙峰縣青樹坪鎮歸古新村一塊流轉耕地拋荒一年后被鎮政府強制收回。新的“主人”———向陽紅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準備用它種植雙季稻,這是婁底今年治理耕地拋荒的一個鏡頭。
婁底人多地少,僅有耕地面積288.94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由于地處衡邵干旱走廊,“下雨三天需防汛,天晴三天必抗旱”,已成為制約婁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丘陵山區季節性缺水、地質災害易發、耕地質量偏低。長期以來,受種糧效益差、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勞動力短缺、土地流轉率低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原本稀缺的耕地拋荒撂荒曾一度嚴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劉非在年初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擲地有聲:“要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八條硬措施,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
———強化責任擔當。建立市級領導包縣、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組干部包組的耕地拋荒治理工作體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以獎代投,全市每年安排糧食發展資金近3000萬元,專項用于治理耕地拋荒。
———加速耕地流轉。強化村集體第一責任人責任,嚴格耕地管理,耕地拋荒1年以上的,由村級組織代耕,代耕者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耕地拋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體依法依規收回其經營權并組織流轉耕種。由鄉鎮統一建立土地流轉平臺,引導建立村級土地流轉平臺,力爭全市20__年土地流轉率提高10%以上。
———加大調度力度。市、縣、鄉、村、組層層建立耕地拋荒治理臺賬,明確責任人員。每年3月20日到9月30日,市里實行一周一調度。
———抓好治理典型。鼓勵各縣、鄉、村采取務實管用、靈活的好措施獎勵正面典型,懲治惡意拋荒,形成“種糧光榮、拋荒可恥”的導向氛圍。
———加強核查管理。建立治理臺賬,應用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對耕地拋荒面積進行動態管理,摸清拋荒底數。市縣糧食生產專辦每年4月、7月和9月中旬分三次開展核查,實行遙感監測和耕地拋荒治理臺賬比對,核查比對結果由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簽署意見后及時上報市里。
———嚴肅追責問責。市糧食生產工作專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對耕地拋荒治理實行考評通報制度。
———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建立市縣耕地拋荒信息舉報平臺,設立舉報有獎制度。對舉報信息做到“凡是有舉報,必有核查答復”,一經查實,一條信息給予舉報人1000元的獎勵。
在雙峰縣甘棠鎮,今年多位村干部華麗轉身成為種糧大戶,主動承擔起拋荒整治的重任。“我今年主動流轉耕地800多畝,準備種植雙季稻500多畝。”接草村黨支部書記朱子章高興地告訴記者,把無人耕種的土地流轉下來復種,既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能帶動農民就業。金湖村黨總支書記朱松青,為了配合整治拋荒地特意購置了一臺小型挖機,他流轉耕地800多畝,購置各種農業機械100多萬元。棲鳳村黨總支書記朱建輝整村流轉耕地700多畝,準備種植雙季稻400多畝;大富村支部書記朱玉春流轉土地260畝,全部種植優質稻。
通過全市上下共同發力,婁底市的耕地拋荒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20__年,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區消除了5畝以上集中連片拋荒現象,77000畝拋荒地重新變回良田;今年“乘勝追擊”,又完成了45300畝拋荒治理,為保障糧食生產面積打下了堅實基礎。
堅持高標準建設,農田面貌煥然一新
2月初,春節一過,婁星區20__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蛇形山和杉山兩鎮現場熱鬧非凡。婁星區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努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讓昔日的“望天田”變成了高產穩產良田。站在山頭放眼一望,村民們砌的砌渠道,忙的忙著平整土地。據杉山鎮桐梓村支部書記陳建軍介紹,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該村那片田園可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每畝節約生產成本在400元以上。
20__年以來,婁底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實行“一周一調度”“一周一通報”,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在資金監管上,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通過正向激勵與考核問責同時發力,20__年婁底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5.8萬畝,大幅改善了基本農田生產條件。
漣源市橋頭河鎮,農田建設改造的場面也是熱火朝天。4月2日,記者看到,去年拋荒100多畝土地的橋頭河鎮龍建村機聲隆隆,高低不平的田丘在挖掘機的作業下,平整集中連成了一大塊水田,旁邊一條3.5米寬的機耕道正在緊張施工。
“通過從湄水河引水灌溉,可形成田成方、路成行的現代農業格局,將大大提高農業機械化操作程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讓農民增收!”站在平整一新的土地上,該村支部書記陳顯鵬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一大片土地改造完成后,將統一租賃給漣源市山盛種養合作社種植水稻。
現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可耕……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為婁底農業帶來新的變革。20__年,婁底又將建成18.62萬畝高標準農田,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堅持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
雙峰縣青樹坪鎮,一臺臺履帶式旋耕機在廣袤的田間來回穿梭,啟富農機專業合作社春耕備播工作步入高潮,呈現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20__年,全市推廣無人植保飛機125臺,高速插秧機、輪式拖拉機、收割機等高性能、高科技機具推廣數量同比增長2—5倍。新增高速插(拋)秧機150臺,新增烘干機173臺,烘干產能增加3031噸/日,有效地緩解了機插機拋、糧食烘干的難題。
“今年開春,我新添了幾臺履帶式旋耕機和水稻盤育秧播種機,在短時間內將合作社20__多畝地耕整完成,還可為周邊農戶提供更多的農機服務。”合作社負責人歐陽巧指著擺放在合作社內的農機說,“合作社購買的266套農機裝備中,本土企業生產的占到了三成。”
農機產業是婁底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實現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和維護的全鏈條發展。20__年以來,乘“331”機制東風,農機產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據市農機中心負責人介紹,20__年,婁底市在“湘博會”上銷售各類大中型機具3495臺(套),成交額約2.07億元,使用國補資金5545萬元,發放市縣兩級累補資金2227萬元,補貼機具2.1萬臺(套),1.9萬戶農民受益,激發了農民投入農業生產的熱情。
“小板搭成排,合力闖大海。”婁底市加大扶持農機合作社力度,引導它們向規范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市農機合作社達到318家,其中176家進入省“千社”工程,27家成為省級示范社,農機合作社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農業科技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先行者。
3月13日,婁星區水洞底鎮。在區農業農村局的統一組織下,來自全區的40多位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匯聚一團,現場觀摩婁底市遠宏農機專業合作社舉辦的早稻機育秧演示,實地參觀水洞底鎮云華村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示范社,現場學習雙膜無盤育秧、育秧流水線作業、苗床機演示、高速插秧機操作。代表們乘興而來,滿載而歸。20__年,全市農機合作社入社經營土地面積25.7萬畝,年營業收入達3.8億元;全市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1%以上。
走進湘中大地,只見工廠化育秧綠意盎然、插秧機精準高效作業、植保無人機凌空飛降、一體化烘干機秋收冬藏……一項項農業科技不斷走進田野,服務耕種。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為婁底糧食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讓我們在深入實施“三高四新”和鄉村振興戰略中,以鐵的紀律、鐵的作風和鐵的擔當,扛牢糧食安全重任,整治耕地拋荒,推進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銳意進取,奮發有為,以豐收的碩果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3
一、糧食生產情況
1、糧食種植計劃。20__年全年糧食計劃種植面積372萬畝,其中夏季糧食計劃種植面積185萬畝、秋糧種植面積187萬畝。糧食總產127萬噸,其中夏糧總產88萬噸、秋糧總產39萬噸。
2、完成情況。20__年度糧食播種面積370.66萬畝,較上年減少1.01萬畝,同比下降0.27%;糧食總產量128.35萬噸,較上年增加1.51萬噸,同比增長1.2%;糧食綜合單產346.27公斤/畝,較上年增加5公斤/畝,同比增長1.47%。其中:小麥面積183.72萬畝,較上年增加0.88萬畝,同比增長0.48%,小麥總產量89.41萬噸,較上年增加0.43萬噸,同比增長0.48%;玉米面積77.94萬畝,較上年增加5.44萬畝,同比增長7.5%;玉米總產量27.36萬噸,較上年增加1.36萬噸,同比增長5.23%;大豆面積102.08萬畝,較上年減少6.62萬畝,同比下降6.09%;大豆總產量9.47萬噸,較上年減少0.23萬噸,同比下降2.37%。 3、專用品牌糧食生產。今年發展專用小麥訂單生產面積172萬畝,其中利用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建設和小麥高質高效創建項目資金實施小麥訂單生產50萬畝。發展大豆、玉米訂單產58萬畝,全縣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生產面積240萬畝。
二、工作成效
1、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強化科學技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支撐作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協調好糧食增產和糧食優質化的關系,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綠色高效栽培集成技術,實現糧食提質增效。優化糧食區域種植布局和品種結構調整,建立“一村一品”規模化種植格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培育和創建小麥、大豆全產業鏈融合體,20__年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牽頭,組織相關科研機構、種子企業、面粉加工企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和種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構建全省首個小麥產業鏈聯合體-渦陽縣小麥產業鏈聯合體,探索小麥全產業鏈運營新模式。實現農資供應、訂單生產、社會化服務、健康栽培、優價收購、精細加工、品牌銷售一體化。推廣全程托管服務模式,積極為生產農戶開展“供、耕、種、管、收、儲、加工”產前、產中、產后一系列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產業聯合體的引領帶動作用。為糧食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130萬噸,優質化率達95%以上。
2、推行訂單生產,大力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生產。
結合實施省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小麥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建設,認真制定出臺了《渦陽縣20__年專用品牌糧食生產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和《渦陽縣20__年小麥高質高效創建實施方案》。大力發展強筋小麥、弱筋小麥、黑(糯)小麥和渦陽大豆專用品牌糧食。依托種子、面粉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專用小麥訂單生產基地172萬畝,其中強筋小麥135萬畝、弱筋小麥25萬畝、黑(糯)小麥5萬畝、專用小麥生產基地7萬畝。強(弱)筋小麥確保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05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糯小麥每斤高于市場價0.20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黑小麥每斤高于市場價0.40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依托小麥高質高效創建、專業品牌糧食生產項目,建立強筋專用小麥訂單生產基地50萬畝,創建楚店、龍山、西陽、石弓鎮4個整建制鎮、18個萬畝以上連片種植示范片和20個科技示范基地(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
3、強化作物育種聯合攻關,促進農作物品種調整優化升級。
由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和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人員,組成作物育種和配套技術研發聯合攻關創新團隊,一方面積極培育高抗病性,特別是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麥新品種。另一方面加強農作物集成技術研發和綠色高質高效模式攻關,解決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把作物栽培、農機作業、生物防治、耕作方式集成組裝適宜當地推廣的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廣,再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加以應用。大力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小麥新品種。重點推廣谷神麥19、渦麥9號、中麥578、荃麥725等品種;大力推廣關鍵技術措施。重點推廣機械精細整地播種、減量多次施用配方肥、綠色生態防治病蟲害和適期單一品種收儲等技術。
4、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專用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積極培育專用品牌糧食主體,輻射推廣“金沙河種植模式”、“正宇托管服務模式”,帶動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固的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打造“金沙河”、“正宇”品牌強筋小麥生產基地、“到家”品牌富硒黑小麥生產基地、“愛家”品牌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
三、存在問題
1、品種多亂雜現象難改觀。市場銷售小麥品種多達百余個,雖然強筋小麥品種占主導地位,但仍存在品種間特性、品質、抗性差異較大。
2、單品種連片種植難實施。在加大實施“一村一品”種植工作力度的情況下,要實現萬畝以上單一品種集中連片種植仍有一定難度。主要體現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從抗風險能力方面考慮,大面積種植也選擇2-3個品種。
3、發展“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重視程度不夠。今年,我縣成功申報“渦陽硬質小麥”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發展地標產品認識上、標準制定上以及宣傳方面重視程度不夠。
四、建議
1、加快推進“一村一品” 規模化種植發展步伐。結合實施小麥高質高效創建、小麥綠色專用品牌建設項目,整建制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規模種植。
2、加快推進全程托管服務進程。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延長服務鏈條,為小麥種植提供全程化、標準化托管服務。推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種子包衣、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單收單儲。
3、加快推進品牌化建設。打造“渦農品牌”,大力發展“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重點推廣谷神麥19、渦麥9號等為代表的當地培育的強筋小麥品種,創建“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生產基地。
4、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積極推廣“金沙河模式”、“正宇托管服務模式”,加快培育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支持開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烘干倉儲、市場信息等經營性服務。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4
今年來,祁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安排部署全市糧食生產工作。2月8日,以祁陽市人民政府三號文件下發了《關于20__年糧食生產的實施意見》,在明確全年目標任務的同時,重點突出“三建三整三優化”,嚴格落實黨政同責,為全市春耕生產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三建”穩糧
建育秧工廠。當前祁陽市農業生產存在勞力缺乏不能育秧、 技術缺乏不懂育秧等一系列生產難題。今年祁陽市將繼續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支持有條件的鎮新建育秧中心,特別要在進寶塘、龔家坪等“空白”鎮建設6個智能密室,力爭全市智能密室達到22個,新建立體鋼構育秧大棚3個,新增育秧大棚面積9萬平方米,確保祁陽市每個鎮(辦)至少建成一個以上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智能化、專業化的集中育秧中心,實現集中育秧中心全市全覆蓋,加快推動祁陽市早稻育秧由供種到供秧和育插秧一體化轉變,促進全市糧食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和社會化高質量發展。
建示范片。近年來,祁陽市糧食生產總體保持穩定,單產水平逐年提升,但祁陽市糧油總體單產水平還不很高,特別是在通過耕地擴面穩糧增糧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糧食單產水平穩步提高。今年祁陽市將重點圍繞水稻種植,啟動糧食單產提升攻關“百千萬”示范行動,通過“四大家”領導和各鎮(街道)黨政負責人帶頭辦點示范,在祁陽市高質量創建各級“早專晚優”雙季稻生產示范片71個,示范面積12萬畝。其中,市級萬畝片5個,重點示范大面積、全域性增產技術模式;鎮級千畝片22個,重點開展區域性增產攻關;村級500百畝片44個,重點破解當地增產難題。通過上下級示范片的有效互補,輻射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整體發展。
建高標準農田。針對祁陽市多數農田存在機耕道偏少,灌溉渠道、山塘跑、滴、漏情況嚴重這一糧食生產發展短板,今年祁陽市將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配套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科學規劃基本農田的田、水、路、渠建設。當前,將重點圍繞20__年祁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四大片區,積極搶抓時節,通過掛圖作戰,倒排工序,力爭在4月中下旬全面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綠化成行、灌排設施配套、地力水平較高的高標準農田7.41萬畝,確保在建高標準農田早日完工翻耕,不誤農時。
強化“三整”護糧
整治稻田拋荒。祁陽市出臺了《祁陽市治理耕地拋荒十條措施》,建立“市負總責、鎮抓落實、村為主體”的三級管理體系,逐村、逐戶、逐田塊落實明確耕種責任人。對棄耕拋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停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撂荒兩年以上的耕地由村集體依法收回耕地經營權。
整治非農非糧化。祁陽市今年將以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認真組織各地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情況摸底排查。要嚴管水稻生產功能區種植結構,確保全市水稻生產功能區至少種上一季糧食作物,避免出現“非糧化”“非農化”。市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大對基本農田的管控力度,嚴厲打擊亂占、亂改、亂用基本農田行為。各鎮(街道)要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切實履行耕地監管主責,嚴格管控耕地用途,及時發現和制止在耕地上違規建設、違規開發、違規開挖魚池等行為。對已造成耕地無法耕種的,要依法依規開展執法行動,責令違規行為人復墾復種,恢復耕地功能。
整治農資市場。要緊緊圍繞服務全市農業生產大局,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要以農資銷售相對集中的地區及零售市場和集散地為重點區域,在祁陽市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了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積極與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協作嚴查銷售假劣種子、以次充好、過期失效、有效含量不足等假冒偽劣農資商品,指導農資經營戶建立健全進銷臺賬,切實把好農資商品質量源頭關。
突出“三優”促糧
優化科技服務。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強化機藝結合,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助春耕行動,以農業農村局為主,牽頭組建22個服務小分隊,分赴各鎮(街道)、下到田間地頭開展春耕生產服務,指導做好浸種催芽、集中育秧和苗期管理等工作,并督促落實早稻生產任務,核實早稻集中育秧面積。以“湘米產業”工程為抓手,引進推廣泰優390、野香優莉絲、桃優粘香占等優良品種,早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同時,充分利用祁陽市宜農荒地、旱土、高岸田指導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現宜糧則糧、應種盡種。全面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廣高速插秧機、有序拋秧機,補齊水稻播栽環節機械化作業短板,加快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在祁陽市成立22個農機服務隊,設立17個維修服務站點,加強農機網格化管理。積極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積極開展跨區域作業調度,充分發揮農機主力軍作用。
優化財政投入。今年,祁陽市將繼續加大糧食生產投入力度,嚴格按照“種地得補貼、不種地不得補貼”的原則合理發放惠農補貼,并在去年發展糧食生產政策的基礎上將增加一項“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補助”的發放,對開展農機“十代”服務面積超過20__畝且示范效果好、成效顯著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不超過5萬元的補助(全市共獎補10個)。同時,通過大力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的結余資金全部轉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統籌使用,對發展糧食生產有突出貢獻的村(社區)、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優化督查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工作責任。成立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組成4個督查組,對春耕生產實行一周一督查一排名,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有效傳導工作壓力。同時,農業農村部門成立專抓班子,設立綜合調度、耕地保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社會化服務三個小組,督促指導糧食生產工作。各鎮(街道)層層召開會議,將任務細化到村、組和種植戶,壓實工作責任。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5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合肥是全國農副產品重要產區,常年糧食種植面積785萬畝、產量300萬噸左右。
穩定面積、主攻單產、規模經營、均衡增產,抓好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探索穩糧增效新路子……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穩糧責任,扎實做好糧食生產工作,全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來自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市夏糧面積194萬畝,總產61萬噸,再獲豐收;全市完成夏種任務550萬畝,為秋糧豐收打下了基礎。
夏糧豐收 秋糧種滿
“天幫忙,人努力,大豐收!”談及今年小麥的收成,長豐縣安徽裕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崔俊勛感嘆道,“我們公司種了2400多畝,畝產950~1050斤,周邊農戶也差不多,產量比往年高出一大截!小麥顆粒飽滿緊實,品質好,價格也比往年高!”
小麥生產事關全年糧食生產大局。今年開春后,我市農業農村部門根據農時季節,及時派出相應農業首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做好田間管理;交通運輸、市場監管、供銷、經信等部門全力配合,做好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運輸保障工作,滿足農戶種植需求。
針對小麥赤霉病,我市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防治策略,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20__多萬元開展了統防統治。為確保顆粒歸倉,我市組織聯合收割機9600臺、大型拖拉機12000臺、烘干機械1300臺,投入“三夏”搶收。
“通過‘保面積、保苗情、強田管、強服務’等綜合措施,全市194萬畝小麥、71.2萬畝油菜‘苗壯穩產’,夏季糧油產量分別為61萬噸、13萬噸,再獲豐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我市層層壓實責任,確保種足種滿不撂荒。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夏種任務550萬畝。
今年夏種,我市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抗旱節水播種和以配方肥為重點的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引導農民栽足水稻基本苗,適當增加玉米、大豆種植密度,努力擴大夏播面積,全面提升播栽質量。與此同時,我市突出抓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龍頭企業參與,落實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實行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機插機播、病蟲害統防統治、訂單收購“五個統一”。
“對于早稻、早播再生稻頭季、棉花、春玉米、春大豆及春花生等春播作物,各地持續加強田間管理,切實強化病蟲監測,為奪取豐收奠定苗情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近年來,我市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擔子。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固本強基。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363萬畝,其中“小田并大田”面積282萬畝,占總建設面積的78%;作物畝均產量由495公斤增加到587公斤,增幅20%。
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培植地力。我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緩釋肥料、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今年以來,全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94.46萬畝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3%。據初步統計,全市化肥利用率達41.3%,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3.2%。
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向科技要“增量”。今年全市已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面積766.7萬畝次,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6.5%。同時,推進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綠色生產,調優糧食結構。實施綠肥+優質稻7.97萬畝、稻漁綜合種養1.03萬畝。
扶持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目前,全市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10845家,規模種糧面積達263.8萬畝,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突破3000家。大力推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全市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共45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3%,機插秧面積236萬畝,機插秧水平達到59%,小麥機收減損率降低到2%以下。
“我市還充分發揮糧食加工企業的龍頭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入品牌運營,大力發展‘訂單’生產。今年,全市糧食訂單面積將突破300萬畝。”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我市還將健全完善糧食收益保障納入全市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下達實際種糧農民兩批一次性補貼資金1.34億元,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支持發展雙季稻連片種植,全面落實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
落實政策 強化支持
壓實各級穩糧責任,加強耕地保護建設,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加快科技賦能應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肥正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據悉,我市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全面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行動,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支持區域性水稻育供秧中心、糧食烘干中心、冷鏈倉儲加工中心建設,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創建“巢湖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縣級糧食品牌和企業子品牌,提升糧食產業附加值。
在科技方面,我市將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快農業主推技術入戶到田,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和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實施“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行動;以打造合肥“種業之都”為契機,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深入開展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
“此外,我們將落實好財政、稅收政策,強化土地、融資、產業等政策支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糧食生產指導、重大技術推廣、環境監測治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并向基層傾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6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河南調研時強調,深刻認識抓好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一環不落、一招不讓抓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奮力奪取夏糧豐收。
春雨中的中原大地,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在漯河市郾城區16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連方成片的小麥已經返青,長勢喜人。唐仁健走進麥田,仔細查看小麥個體發育情況。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介紹,去年河南小麥播種面積增加,今年苗情長勢好于上年,明顯好于常年,豐收基礎扎實。唐仁健聽后十分高興。他還來到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在田間地頭查看小麥長勢,與種植大戶和農技人員進行交流。他指出,當前小麥苗情基礎較好,但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病蟲害等關口,3月份就有3次降溫過程,決不能有絲毫放松。要不失時機抓好田間管理,搞好墑情監測和肥水調控,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控準備工作,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唐仁健先后在漯河和許昌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實地查看農田基本情況、病蟲害監測系統、氣象農情服務設備等。漯河市郾城區商橋鎮在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立鄉、村、配電臺區“三級網格”,配備網格長和管護員、監督員、農技員,推行網格化管理。唐仁健對此表示肯定。他指出,要多渠道籌措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不斷提高建設質量,進一步健全管護機制,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唐仁健深入種子企業調研,詳細詢問小麥、玉米品種選育和推廣情況。他強調,要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統籌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加快推進種業創新,加強優質專用品種培育,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
調研期間,唐仁健主持召開糧食生產座談會,與小麥專家、植保技術人員、種糧大戶、一般農戶,以及地方政府、農業農村部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子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他指出,在開啟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間節點,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今年小麥生產基礎較好,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一個措施一個措施抓緊抓實抓好,再接再厲奪取夏糧豐收。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夯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物質基礎,構建好“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支持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多種糧者多得利。
糧食工作者述職報告 篇7
今年以來,雅安市積極應對災情旱情疫情,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扎實抓好糧食生產,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貢獻雅安力量,獻禮“中國農民豐收節”。
一是建機制定目標,深挖糧食生產潛力。下達糧食生產重點工作目標任務,定期開展糧食生產分析調度會,實施糧食安全專項督查行動,堅持示范創建引領,深挖糧食生產潛力。示范推廣“糧經統籌”模式,全市每縣(區)打造萬畝糧油(糧經)示范片1個,儲備、建設市級糧油(糧經)現代農業園區8個,力爭創建省級糧油(糧經)現代農業園區1個以上。目前,全市糧食產量穩中有升,其中,小春糧食播種面積11.08萬畝、同比增加1500畝,產量2.46萬噸、同比增加400噸;大春糧食作物長勢良好,預計播種面積93.2萬畝,能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全市油菜籽總產量1.43萬噸、同比增加82噸。大豆長勢較好,預計播種面積8萬畝、擴種2.4萬畝,能完成目標任務。
二是強政策優服務,充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關于采取切實舉措促進糧食和大豆生產的工作方案》,明確市級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糧食生產。落實好中省各項惠農項目資金,確保到田到戶,目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發放9615.4萬元,發放率98.96%,惠及農戶304455戶;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發放1957萬元,發放率98.34%,惠及農戶162831戶;全市三大主糧種植面積34.63萬畝,投保面積29.81萬畝,參保率86.09%。
三是爭項目強治理,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田、路、渠、林四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打造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區域,將糧食產能牢牢“儲存”在土地中,目前,已全面完成6.7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建立穩定糧食生產撂荒地整治長效機制,完成本年度撂荒地整治任務294.45畝。大力推進土地治理,開展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深入開展農機化示范縣建設,著力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升級換代,目前,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約230萬元,直接受益農戶855戶,累計購置農機具1162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