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述職報告
我于1999年擔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先后分管林牧漁業、海洋經濟、糧食、物資、鹽業、繭絲綢、第三產業等方面的工作。幾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在同志們的支持幫助下,始終堅持在縣委、縣政府跨越發展大局下開展各項分管工作,較好地履行了崗位職責,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一是林牧漁業加速發展。按照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組織實施了"千萬株意楊工程"和"林業雙千萬工程",林業發展規模和速度已連續兩年列全市第一,全省上游。意楊蓄積量達到140萬立方米,占全市蓄積量的40%,列全市之首。畜、禽產品總量不斷擴張,平均每年以10個百分點的幅度遞增。稻田養殖發展勢頭良好,在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為全縣的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矗分管期間,先后被列為全國平原綠化縣、全國商品瘦肉豬生產基地縣、全省秸稈養羊示范縣和稻田養殖示范縣。林牧漁業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2000年和2001年分別達到43.6%和50.4%,農民人均來自林牧漁業的可支配收入2001年達到802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2%。
二是海洋開發縱深推進。2001年,沿海經濟區內鄉鎮的經濟總量已達到31.5億元,連續3年遞增幅度都在8%以上。全縣灘涂養殖面積達到1.2萬畝;海洋捕撈船只達到848艘,總動力達到1.52萬馬力;年完成海產品產量1.86萬噸。主持編制了我縣海洋功能區劃,海域的使用和管理得到加強,海洋經濟的發展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三是流通企業改革平穩實施。糧食、物資、商業、鹽業等列入破產改制企業45家,已終結、孌現36家。國有糧食流通企業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全系統2021名職工,除政策性照顧對象外,全部解除了勞動關系。確定返聘上崗362人,返聘人數占原職工總數的39.03%,職工補償金基本發放到位。購銷總公司按章成立,企業帳務及資產已劃轉集并。這項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平穩有序,走在全市的前列。
四是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今年1-8月份,全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0.31億元,同比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億元,同比增長10.2%;服務業從業人員新增1萬人,達到9.5萬人。生產原鹽2.71萬噸,占年計劃的100.8%,銷售1.63萬噸,占年計劃的65%,收購蠶繭350萬斤。
上述成績的取得,是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同志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我作為縣政府的分管領導,只是做了一些應做的工作。概括起來,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調查研究,找準切合實際的工作思路。
圍繞"提速升位、跨越發展"的總體目標,我和分管部門的同志一起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充分挖掘我縣的比較優勢和特色優勢,力求把準發展和改革的關鍵。在林牧漁業生產上,提出了立足培植傳統項目上規模,發展名優項目創特色,拓寬銷售通道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在海洋經濟上,根據盛市建設“海上蘇東”、“海上鹽城”的戰略要求,制定了“十五”海洋發展規劃,以基地建設為抓手,以擴張經濟總量為重點,對海洋資源實施系統化、規模化開發,力求加快形成以現代化大農業為基儲臨海工業為主體、三產協調推進的沿海經濟發展模式。在服務業上,針對我縣服務業基礎較差、起點較低,但開發空間較大的實際,提出了“加大投入,著力發展,引導扶持,深化改革,盡快建立適應市場化的服務業運行機制”的工作思路,對全縣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產生了較好的指導作用。在推進糧食企業改革上,確立了以市場化為方向,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徹底理順糧食行政管理與企業經營的關系,全面調整職工勞動關系,建立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糧食購銷新機制。
二、堅持改革創新,在重點工作上打開新的局面。
堅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牽動全局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上,用市場的辦法、改革的辦法,推動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一是突出重點抓推進。著力抓好重點工程、重點工作、重點環節,全力推進,力求實效。在重點工程上,1999年針對生豬市場低迷、價格下跌的形勢,及時組織實施了“十倉百戶萬頭豬”工程,當年共建標準豬舍8300倉,發展三元雜交豬生產大戶927戶。2000年又組織實施了“三元雜交豬工程”、“波爾雜交羊推廣工程”和“稻田養殖工程”,對二元母豬進行擴群;在全縣建立了28個養羊基地村,將縣改良站建設成為蘇北最大的波爾雜交羊繁殖基地;稻田養殖面積達到20萬畝,受到盛市的充分肯定。2001年以來,按照新一屆縣委的總體布署,圍繞創新創業創特色、提速升位快發展的要求,又先后組織實施了“千萬株意楊工程”、“林業雙千萬工程”、“畜牧業人均增收百元工程”和“漁業人均增收50元工程”以及"人人走出門,家家忙調整,戶戶搞庭園"活動。尤其是“千萬株意楊工程”和“林業雙千萬工程”,兩年栽植意楊分別達到1028萬株和1255萬株,不僅促進了全縣林木資源總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全縣農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人們思維方式的大轉換,在盛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堅持的"先改制后栽植、不改制不栽植、不栽姓公樹"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植樹熱情,兩年共簽訂改制合同1.3萬份,回收改制資金6352元,既增加了集體積累,又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兩年平均成活率都在80%以上。在重點工作上,進一步加大組織和推進的力度,研究制定與重點工程、重點工作相配套的實施意見和考核辦法,強化對重點工作的推動、指導和督促,保證落實到位。如牲畜烈性傳染病防治工作,堅持常年防和突擊防相結合,面上防和點上防相結合,嚴格防疫制度,強化組織推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防疫密度達到95%,連續三年在全省領先。在重點環節上,產前注重引導,每一項工作在全面推開以前,都認真謀劃,超前思考,爭抓主動,力求盡快打開局面。如在全面實施“千萬株意楊工程”前,按照縣委統一部署,多次組織鄉、村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到沭陽、漣水等地參觀學習,引導他們轉觀念、變思想、活思路,為全面推進工程的實施打好基矗產中加強指導,大力組織和推廣先進實用的新科技、新技術,幾年來,共在全縣推廣了特水養殖、秸稈青貯氨化、畜禽漁疫病防治等生產技術30余項。黃顙魚等水產育苗技術在全省領先;成功地引用胚胎移植技術,加快了波爾雜交羊的繁殖速度,提高了工程和項目的運行質量,促進了林牧漁業生產效益的提高。產后重抓流通服務,加快縣內各類專業市場建設的步伐,已新建各類專業市場22個,在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窗口37個,擴大了農副產品銷售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