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員單位工作述職報告
市綜治委:
我市現有35歲以下青年40.4萬人,團員10.8萬名,少先隊員近30萬人。
2003年,團市委在市綜治委的正確指導下,緊緊圍繞《牡丹江市2003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要點》要求,積極履行委員單位工作職責,把綜治工作做為全市各級團組織的一類工作目標,年底評優的一項否決指標,貫徹在共青團工作的各個環節,并著重從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社會穩定主流人群;帶領青少年建功立業,把握社會安定主導方向;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緩解社會安定主要矛盾;開展青少年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社會安全主體力量四個方面,大力開展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使我市緊密團結在團組織周圍的青少年逐步成長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力量、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
一、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社會穩定主流人群
1、開展“實踐‘三個代表’,爭做時代新人”主題讀書活動,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團市委通過發揮團校、業余黨校和基層學理論小組的作用,舉辦各級各類學理論骨干培訓班,成立由專家學者組成的青年學理論講師團,深入到基層巡回宣講。組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校園學習宣講團,在全市六所高校進行巡回宣傳,直接參加活動的青年學生超過萬人。開展了“三個代表”100問征集、“三個代表”進校園、大學生踐行“三個代表”命題辯論賽等活動,設計制作了“三個代表”學習網頁,組織青年學生參加了全國十六大知識競賽答卷和主題征文活動,通過書面和網絡在線兩種形式答題3000余份,寄交征文500余篇。通過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報告等,幫助青少年進一步堅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全面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去年,我們還利用“五四”、“七一”等大型紀念日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了八女投江紀念廣嘗北山烈士陵園、楊子榮紀念館等十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組織全市青少年開展了千名團員入團宣誓、十八歲成人儀式等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全市團青牢固樹立起了愛國、成才、跨世紀的意識。我們還評選表彰了十大杰出青年、學習雷鋒志愿服務標兵個人等一系列先進人物,號召全市青少年學先進、比先進、爭先進,為廣大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開展以“兩法一例”為主要內容的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對青少年進行堅持不懈地法制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法制觀念、減少不穩定因素的有效手段。團市委明確要求各級團組織,要按照《在全市青少年中開展法制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的要求,在法制宣傳教育中必須做到“四個有”,即有健全的組織領導機構,有穩定的法制教育輔導員、宣傳員、報道員“三員”隊伍,有合格的法制教育陣地,有嚴格的監督檢查和激勵機制。團市委成立了牡丹江市青少年法制教育領導小組,對全市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進行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各級團組織通過上團課、舉辦法制知識講座、開展青少年法制宣傳日活動等多種方式,開展法制教育,青少年受教育率達到了90%以上。團市委還聘請了法律專家為來自各行各業的直屬團委書記和團干部進行了“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法律制度”等專題講座,增強了團青對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等法律知識的系統了解。為了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各級團、隊組織還在中小學校組建設了少年警(軍)校、小交警,開展中小學生法制特色教育活動。
3、實施“青少年陽光上網導航”工程,引導青少年科學使用網絡。針對當前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給青少年帶來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團市委把治理青少年網絡環境做為工作重點,啟動實施了青少年陽光上網導航計劃。2003年初,團市委與市綜治辦、電信局、公安局、文化局、工商局聯合印發文件,在全市開展創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網吧”和宣傳《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活動。團市委先后為牡師院、市福利院、東寧縣綏陽鎮捐建了網絡教室、電子圖書室,創辦了“牡丹江青少年網站”、牡丹江青年志愿者網、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劃網等一批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網站,進一步占領了網上青少年教育陣地。與北京四中、牡師院聯合成立了大學生公益課堂,義務開展遠程網絡教育服務,為參加遠程教育的學生辦理助學貸款,捐贈學習電腦,提供優惠上網資費,創造了良好的網絡讀書條件。我們還積極推薦15名優秀團干部、青少年工作者,擔任我市文化市場管理監督員,為凈化青少年的文化市場獻計出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幫助青少年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使網絡真正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在全社會營造關注青少年網絡環境的氛圍。
二、帶領青少年建功立業,把握社會安定主導方向
1、持續開展農村青年科技活動,把農村青年的追求集中在學用科技、加快致富上。近年來,團市委在農村青年中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技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年來,先后舉辦培班300多期,培訓農村青年2萬余人次,3000多人拿到了綠證證書,新建設鄉鎮級青年流動科技圖書站20個,提高了農村青年的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青年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開展了“青年科技結良緣,攜手共奔小康路”活動,共簽訂青年科技對接合同1200份,引導廣大農村青年共同致富。領辦推廣綠色、特色項目87項,新建科技示范推廣基地95個,發放農村青年小額信用貸款3000余萬元,促進了農村青年科技活動的推廣深化,在我市廣大鄉村的青少年中形成了濃厚的學科技、比富裕的良好風氣,有效地抵制了無事生非、打架斗毆等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