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郵政速遞物流人員述職報告
在物流業務發展上,一是鞏固存量。重點是保持了昂生配送收入的穩定,為物流收入的穩定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市物流中心圍繞皇城藥業、海斯、晉華、天九等制藥企業和新華書店進行精耕細作,保持了中郵快貨業務的適度增長。二是開發增量。市物流中心組成6人、三組的營銷團隊,對xx市新興企業進行調查,并填寫客戶調查表,對客戶調查表進行匯總、分類、篩選等方式,找到了適合我公司承攬的一些客戶,成功開發嘉士朗公司、澤州縣勞保公司、寧夏紅銷售公司、電大通知書等業務,創收1.5萬元。陽城營業部物流專業在綠洲公司的物流項目上體現了“搶”的精神,實現了收入的較快增長,成為我市各縣(市)營業部速遞物流專業中,唯一一個能完成計劃進度的專業,對全市物流專業收入的完成也功不可沒。三是尋找項目。新開發鎮遠科技公司物流配送項目,實現配送收入1.2萬元,是區內配送一個新的亮點。新開發路寶、艾威座墊物流項目,預計將為企業創收帶來巨大機遇。
第三,股份制改造順利推進。7月9日舉行了山西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xx市分公司成立揭牌儀式,并正式掛牌。完成了工商營業執照、公司印章的刻制和組織機構代碼證等核心工作。
第四,企業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在綜合管理方面,推出每周一工作例會制度,推行周計劃、周督辦工作事項管理,在生產經營分析會上推行月計劃、月督辦工作事項管理,做到當周事、當周辦,當月事、當月辦。體現出“做好工作計劃,按照計劃工作”的特點。在各生產單位營投窗口推行了晨會制度。在財務管理方面,積極落實用戶欠費管理辦法,加強了欠費管理。與市局協調各方完成了資產過戶等相關工作;積極主動強化財務管控工作,保持了企業資金運轉基本正常。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薪酬套改,接管了速遞物流員工薪酬發放工作,組織一線生產人員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在生產經營方面,逐步深化了生產經營分析水平,分析資料逐步完善,每次生產經營分析會均要求印發8個分析通報(市分公司生產經營情況通報、質量通報、督查通報、速遞專業發展通報、物流專業發展通報、三個營業部自身發展通報)。對營銷體系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試行招聘了專職營銷員進行營銷。在資費管理方面,嚴格執行“五條禁令”,加強協議客戶資金管控,杜絕違規違紀操作。在安全生產方面,逐級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建立了安全工作例會制度,基本保持了企業安全生產。積極認真落實上海“世博會”期間郵件寄遞安全工作。在網運方面,建立了網運工作例會制度并認真落實。在服務工作方面,沒有出現大的用戶有理由投訴。在員工隊伍管理方面,推行“以會代訓”、利用周例會、月生產經營分析會、安排各級管理人員跟班道段、提出“專業管理七問”、安排全員學習深化“按量計酬”、現場詢問等多種方式組織管理人員親自跟班生產、服務生產、了解生產規律,更好地服務支撐生產。在后勤管理方面,保持了生產的正常運行。
雖然在業務發展中取得一定成績,但我覺得仍然遠遠不夠。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生產經營方面,收入缺口較大;營銷體系建設尚在起步階段;代理收入尤其是快遞包裹大幅下滑;三個一體化縣(市)營業部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差計劃進度較大。在企業管理方面,新公司剛組建,由原先的專業管理轉化為現在的企業管理,相關人員從生產走進機關,管理觀念亟待轉變,我公司制度管理存在缺失和空擋,舊的沿襲制度尚未明確,新的制度又未出臺,存在管理流程不順暢,工作效率不高,執行力差的問題。在激勵機制方面,對管理人員的考核機制尚未建立,在服務質量方面,服務意識,服務理念仍需進一步確立。在員工隊伍管理方面,速遞物流從專業向企業邁進的過程中,人員素質,管理素質,業務素質,都亟需提高。存在結構性冗余和結構性缺員問題。各級主要負責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都是直接從副職過渡到一把手,相關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尤其是各縣(市)營業部經理、專業負責人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感覺責任重大。但壓力更是動力,挑戰更是希望,我將和全體員工一齊,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希望,在實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戰勝困難,鍛煉自我,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
三、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
在黨風廉政建設上,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保證,堅定不移地抓好抓實,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一是把學習教育放在首位,做到持之以恒,警鐘長鳴。班子成員積極參加市里組織的《廉政準則》培訓,對照檢查自己,發現差距,了解不足,并撰寫心得體會。二是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由上到下,逐級簽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實現責任到人,層層負責。年終考評一票否決,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在作風建設上,建立領導聯系點制度、組織班子、職能部室深入基層調研,但基層很多實際困難受政策財力有限不能一一解決,使我感到痛心,也看到身邊的差距和責任。在代辦費的管控上仍需要完善,仍需要建立真正傾斜一線,激勵生產的政策。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