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思想匯報4篇
敬愛的黨組織:
時光荏苒,轉瞬間已是二十一世紀和平年代。當今社會是一個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然而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卻是來之不易的,是靠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生命與鮮血換來的。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我們走進了辛亥革命歷史博物館,緬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即公元19xx年至19xx年初,旨在清朝帝制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族獨立的復國運動,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館址為中華民國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全由紅磚紅瓦雕砌而成,武漢人稱之為紅樓,又尊崇為“民國之門”。館內收藏的上千萬件辛亥革命歷史文物和歷史資料圖片,把辛亥革命的全貌顯示的淋漓盡致。從中,我們似乎聽到辛亥革命起義的號角聲,聞到愛國戰(zhàn)爭的炮火硝煙,看到了一代愛國者在救國道路上的奮斗,震撼于他們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誓與強敵奮戰(zhàn)到底的氣概,他們?yōu)榱嗣褡濯毩、人民解放而?zhàn)的英姿,和炙熱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偉大情懷......勾勒出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
沿著革命先烈的遺跡,我們漸漸地翻開了歷史的書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起民主共和的旗幟。這是一件有著破天荒意義的大事。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了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作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對中國國內的民族關系及同時期亞洲其他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僅結束了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后中國憲政與法治發(fā)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帝制。朱德同志在他的詩作中贊頌了辛亥革命了腐朽的清王朝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了希望:史穢光史冊,人權在鑄重人間。他的“戎馬少年半同學,傾心為國志無違”抒發(fā)了參加辛亥革命的一代革命者傾心報國的豪情壯志。共產黨同志論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tǒng)治秩序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
可惜,后來民主共和的規(guī)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炮黨漢奸集團數(shù)次勾結外敵發(fā)動叛亂,終結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族之悲,中華民族之痛。還好,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產生了。共產黨人經過28年奮斗,領導中國人民鏟除炮黨漢奸,中華民族再現(xiàn)復興的署光!
起義的槍聲已經渺遠,辛亥革命帶給古老中國的變化卻是巨大的。時至今日,其影響依舊可見。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徹底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當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意氣風發(fā)地跨入新世紀的時候,回顧中國人在上個世紀走過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對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創(chuàng)立的不朽業(yè)績肅然起敬?
我們紀念武昌起義,紀念辛亥革命,紀念這個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事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豐碑不朽!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烈們偉業(yè)永垂。參觀紅樓,回憶歷史,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匯報人:
敬愛的黨組織:
滿懷對辛亥革命的崇敬之情,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黨校第二組全體成員帶著新奇和憧憬,走訪了曾經的“文化首都”曇華林。這里,沉淀了太多的革命歷史的記憶,凝聚了太多的革命先賢的智慧。踏入這里,一草一木,一街一舍,都帶有歷史的氣息,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那些波蕩起伏地歲月。
1861年漢口開埠以后,人們在這里興建了大批學校、教堂、住宅。該地現(xiàn)今仍遺存大量歷史建筑,是反映武昌近現(xiàn)代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歷史資源。這一帶還有幾處辛亥革命名人的故居。一是邵伯昌的老房子,二是徐源泉公館,三是夏斗寅公館,四是老同盟會員陳時故居,五是辛亥革命名人石瑛公館。讓人驚訝、激動的,不止是這些房子之老,而在于這些老房子所蘊含的歷史內容:中國近代教育發(fā)端于此,中國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科誕生于此; 武昌首義的火種在這里孕育;武漢人第一次在這里聽到傳播思想的演講; 南昌起義前發(fā)生在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義的會談;抗戰(zhàn)時期這里曾是全國的“文化首都”。沿著那條歷經歲月地曇華林老街走過去,現(xiàn)入眼簾的是古建筑和舊址,F(xiàn)在這里的建筑風格具有中西合璧的韻味,看上去,和諧而美好,安逸而寧靜。
曇華林32號,是一棟獨門獨院歐式洋樓,保存較完好,顯示著異國情調,共進會領導人劉公,在這幢老房子里,領導趙師梅等湖北工業(yè)中學堂的三位青年學生,設計制作出了辛亥革命軍旗——“九角十八星旗”;翁守謙故居,位于曇華林75號,原為清末北洋水師翁守謙住宅,甲午戰(zhàn)爭后棄官隱居于此,潛心修佛,為了尋求心靈的一份長久的安寧;石瑛故居,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曾有董必武、陳獨秀、陶鑄、李四光等名人來往,石瑛先生更是孫中山的親密戰(zhàn)友和忠實信徒,是歐洲同盟會支部的創(chuàng)建人、負責人,為帝制、建立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心隨情動,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對辛亥革命的敬畏之情,伴隨著這些歷史渾厚的建筑,仿佛,歷史就在眼前。曇華林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它可以看作是武漢近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因為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武漢開埠以來的文化歷程。也是武漢這座城市的個性魅力之一,曇華林的許多西洋建筑、名人別墅,還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難以名狀的美。它讓人思念歷史,緬懷先輩,感受傳統(tǒng)民俗與民情的溫馨。
有這樣一幕,在一座中西合璧的樓前,有一個長椅,長椅上坐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拄著一根古老的拐杖,旁邊站著一位打傘的白發(fā)老奶奶,興許是他的老伴吧。這一幕,安靜,徹底的通徹,無邊的安寧。他們,閱盡人生,蛻凈生命年華的葉子,一定也經歷過翻滾的歷史歲月吧。追本溯源,揭開歷史的風塵,辛亥革命掀起近代文明的潮水,帶來了這一幕,帶來了這一座歷史“文化首都”,也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匯報人:第一范文
xx年10月14日
此致、
敬禮 !
敬愛的黨組織:
滿懷對辛亥革命的崇敬之情,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黨校第二組全體成員帶著新奇和憧憬,走訪了曾經的“文化首都”曇華林。這里,沉淀了太多的革命歷史的記憶,凝聚了太多的革命先賢的智慧。踏入這里,一草一木,一街一舍,都帶有歷史的氣息,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那些波蕩起伏地歲月。
1861年漢口開埠以后,人們在這里興建了大批學校、教堂、住宅。該地現(xiàn)今仍遺存大量歷史建筑,是反映武昌近現(xiàn)代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歷史資源。這一帶還有幾處辛亥革命名人的故居。一是邵伯昌的老房子,二是徐源泉公館,三是夏斗寅公館,四是老同盟會員陳時故居,五是辛亥革命名人石瑛公館。讓人驚訝、激動的,不止是這些房子之老,而在于這些老房子所蘊含的歷史內容:中國近代教育發(fā)端于此,中國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科誕生于此; 武昌首義的火種在這里孕育;武漢人第一次在這里聽到傳播思想的演講; 南昌起義前發(fā)生在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義的會談;抗戰(zhàn)時期這里曾是全國的“文化首都”。
沿著那條歷經歲月地曇華林老街走過去,現(xiàn)入眼簾的是古建筑和舊址,F(xiàn)在這里的建筑風格具有中西合璧的韻味,看上去,和諧而美好,安逸而寧靜。
曇華林32號,是一棟獨門獨院歐式洋樓,保存較完好,顯示著異國情調,共進會領導人劉公,在這幢老房子里,領導趙師梅等湖北工業(yè)中學堂的三位青年學生,設計制作出了辛亥革命軍旗——“九角十八星旗”;翁守謙故居,位于曇華林75號,原為清末北洋水師翁守謙住宅,甲午戰(zhàn)爭后棄官隱居于此,潛心修佛,為了尋求心靈的一份長久的安寧;石瑛故居,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曾有董必武、陳獨秀、陶鑄、李四光等名人來往,石瑛先生更是孫中山的親密戰(zhàn)友和忠實信徒,是歐洲同盟會支部的創(chuàng)建人、負責人,為帝制、建立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心隨情動,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對辛亥革命的敬畏之情,伴隨著這些歷史渾厚的建筑,仿佛,歷史就在眼前。曇華林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它可以看作是武漢近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因為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武漢開埠以來的文化歷程。也是武漢這座城市的個性魅力之一,曇華林的許多西洋建筑、名人別墅,還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難以名狀的美。它讓人思念歷史,緬懷先輩,感受傳統(tǒng)民俗與民情的溫馨。
有這樣一幕,在一座中西合璧的樓前,有一個長椅,長椅上坐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拄著一根古老的拐杖,旁邊站著一位打傘的白發(fā)老奶奶,興許是他的老伴吧。這一幕,安靜,徹底的通徹,無邊的安寧。他們,閱盡人生,蛻凈生命年華的葉子,一定也經歷過翻滾的歷史歲月吧。追本溯源,揭開歷史的風塵,辛亥革命掀起近代文明的潮水,帶來了這一幕,帶來了這一座歷史“文化首都”,也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匯報人:
敬愛的黨組織:
上周五的下午,也就是3月23號,我們黨課小組第六組集體去參觀了辛亥革命紀念館。第一次去親臨這樣的歷史會館,讓我感到既興奮又激動。歷史總是被我們銘記,卻也總是離我們的生活太過遙遠,遙遠得讓我們忽略。而站在辛亥革命紀念館前,一切都是那么生動而鮮活。革命會館大氣磅礴,十分的雄偉,而深入其中,讓人不自覺地就被歷史的沉重感所包圍。
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19xx年,為配合清政府“預備仿行立憲”的被步調,湖北當局在武昌閱馬場動工興建紅樓,以之為議員辦公之地,并同時在紅樓修建議員公所,以做議員休息之用,19xx年竣工。而后不到一年,辛亥革命既爆發(fā),孫中山樹立起了民主革命的偉大旗幟,集結湖北革命黨人,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而后這里建立了中華民國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建立中華民國,了清政府的政權。剛進入會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塊黑色的石碑,簡要地介紹了武昌辛亥革命。而整個人也迅速地為其中透出的歷史感所包圍。在紅樓的洞內,有關于辛亥革命的各種歷史文化遺產。當時看到了很多革命者的手跡,有當時發(fā)動斗爭的手稿,也有當時戰(zhàn)火升起時出入城門的腰牌,還有當時戰(zhàn)場的模擬,雖然比較簡化,但是卻讓人感受到革命烈士們火一般的革命熱情。在會館內,從革命烈士到戰(zhàn)爭的整個謀劃、興起等都有詳細的介紹,甚至對革命的謀劃會場都進行了神似的模擬。打仗時的會議室,當時戰(zhàn)略圖,還有后勤保衛(wèi)處的工作場所,領導要人們的辦公室的再現(xiàn),讓人對歷史現(xiàn)實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更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革命的嚴密性以及風險性和殘酷性。但是我們的革命先烈們是勇敢無畏的,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鮮血為我們換來了反封建斗爭的第一場勝利,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紅樓里,看到的不僅僅只是這樣一些歷史再現(xiàn)的場景,更是對革命烈士們的革命熱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所深深折服。有如此多的革命先烈們,用自己的雙手和鮮血換來了祖國的未來。一張張墨白的照片,一個個英俊的英魂,還有一卷卷鮮活的文,那是革命人才們的才智和汗水,那是革命英才們鮮艷的青春。他們的臉上,洋溢的是生命的崇高,是為國奮斗的無限自豪。他們勇敢,他們活躍,他們的青春,揮灑著汗水和血水,更洋溢著祖國未來的芳香,讓人為他們無限的驕傲。他們用自己微小的存在,寫下了美麗的歷史畫卷。
辛亥革命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這場革命,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雖然辛亥革命成果夭折了,但革命火種沒有熄滅。8年后,五四運動爆發(fā);xx年后,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進入嶄新的階段;38年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辟了歷史新紀元。這樣一群多么亮麗的年輕人啊,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在印證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誓言,更是踐行著生和死的最高抉擇。
當歷史從書本走到我們身邊,一切都洋溢著無限的生命的充實與厚重。現(xiàn)在的我們呢?也許我們早已開始遠離這樣的沉重歲月了吧。我們享受著這樣明亮的生活,沉醉在自己每天簡單而又質樸的生活中?墒俏覀兊纳娴囊饬x在哪里?記得劉醒龍先生曾說過:“有的人也許因為肚子而生活在苦難中,而現(xiàn)在更多的人卻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抉擇而苦難地生存著。這樣的苦難,也許更讓我們感到悲傷吧。現(xiàn)在的我們,似乎早已遠離了生命的崇高感。我們生活著卑微,我們也生存得淺薄。但是曾經的先烈卻可以用那么短暫的歲月畫出自己人生里最濃艷的一筆。而我們,不也更需要在這樣恬靜美好的歲月里去描畫屬于自己的藍天嗎?
辛亥革命的偉大,在于它了封建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也在于它取得了我國革命的首戰(zhàn)成功,更在于它讓我們看到了革命的希望。而那些英魂長存的勇士們,更教會了我們去奉獻自己的青春,卻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作為一名即將融入黨的懷抱的入黨積極分子,更應該用自己有限而短暫的一生去為人民服務,去實現(xiàn)自己的有限的價值。去奉獻青春吧,去揮灑汗水吧,讓我們用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繪畫屬于我們的青春!
匯報人:第一范文
xx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