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師德師風演講稿(通用3篇)
中學師德師風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作為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在我們學校,我有自己的崇拜者—李叔同,他在學校最有權威,最受人敬仰的老師,不像別的學校,是教國文,英文、算學的老師,而是教圖畫和音樂的李先生。李先生雖然只教圖畫和音樂,但他懂的不僅是圖畫和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老師好,他的書法比習字老師要好,他的英文比英文老師更好。就好比一尊佛,背后有靈光,故令人景仰……李先生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品格高尚,李先生的故事指引我當上了一名美術教師。
用知識傳授識,用言行影響言行,用道德感染道德,用心靈融摸心靈————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教育最本質的特征。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教師必定具備豐富的學識,完善的言行,高尚的道德和純潔的心靈。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才能真正獲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和尊重,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有可能走向成功。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師德的有形表觀,所以我認為,塑造和發揮教師獨有的人格魅力應是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來源于教師的豐富學識。“學高為師”,一個知識和技能廣博的教師,不但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且還能帶給學生課堂之外的思考和啟發。記得有一次,我在上美術欣賞課時,一位學生突發奇想,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lt;蒙娜麗莎gt;的‘莎’不是沙子的‘沙’?”教師里頓時鴉雀無聲。我笑著反問學生:“為什么美國的‘美’是美麗的‘美’而不是倒霉的‘霉’?為什么英國的‘英’是英明的‘英’而不是陰暗的‘陰’?”一陣笑聲后,學生開始議論紛紛。經過短暫的思考和討論,我向學生們簡單解釋了語言言翻譯過程中人為美化的審美現象,讓學生了解人類對美孜孜不倦的普遍追求。通過這個小小的插曲,讓我認識到要真正做到”學高為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需不斷充實和完善的自己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才能使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永不衰竭。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前行的道路上,心懷熱愛與敬業,我思想、我行動、我堅持!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學師德師風演講稿 篇2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所有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師的關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至今想起仍然深為感動。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的。從這一角度講,學生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我們教師手中。
教師的愛心能使少年兒童更健康地成長。在我們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績優秀、才華出眾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教師的愛心特別要表現在錘煉其意志,幫助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長。教師的愛心能使有缺陷和有特殊困難的學生陪增信心。對有些生理缺陷或家境貧寒的學生,教師的愛特別要表現在關心和體貼上,使這擺脫自卑,增強信心和勇氣。孔子對學生的體貼入微、關懷備至至今仍傳為佳話。家貧的,他多方接濟;有疾病的,他去看望;他在與所有學生交往中,態度謙和,平易近人,敞開心扉,學生對他的感情深厚,終身不忘。教師的愛心能使犯了錯誤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要像父母對待子女、醫生對待病人一樣,用真心實意和感化他們心靈上久積而成的”堅冰”,打開他們心靈的大門。我知道,許多工讀學校的老師正是這樣用自己的愛心與熱情,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教育轉化了一個又一個工讀生,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貢獻。據我所知,我國工讀教育對違法和輕微犯罪青少年的挽救成功率一般已達到85%,這其中不知凝聚了教師們的多少愛心與幫助!
如何用愛心去打開學生的心靈窗戶?結合我十幾年的教師生涯,談幾點體會:
首先,愛學生就要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成的人。教育是人學,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和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其次,愛學生就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把每一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弟子。據有關教師人格特征的調查,在學生眼里,”公正客觀”被視為理想教師最重要的品質之一。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最不滿意教師賃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公正,這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
第三,愛學生就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俗作創造俗估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所謂”教學相長”,弟子孫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政。一個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最后,我愿以一位教師的心愿與各位老師共勉: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中學師德師風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澧臨一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讓青春在奉獻和大愛中綻放》。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來驚天動地。”這歌聲激蕩在我的稚嫩歲月,那時的我就仰慕神圣的教師職業,希望成為歌中那美麗的角色。于是,濃郁的教師情懷和滿腔赤誠讓我最終如愿以償,20xx年8月我來到了一中,登上傳道授業的三尺講臺。工作五載有余,我收獲了領導的贊許,收獲了同事間的友誼,收獲了社會的認可,收獲了人生的閱歷。但,最令我欣慰的是,五年多的時間,我收獲了桃李芬芳,收獲了幾屆學生由內心發出的那兩個字“老師”。在這段匆忙的歲月中,我不僅感受到身為人師的神圣與光榮,更多的還是教書育人的平凡和奉獻。正像歌里所唱,“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奉獻,擦去的是名利。”
面對物欲橫流的世界、面對充斥的誘惑與浮華,人性的弱點可能讓許多人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落差所帶來的痛苦,作為老師的我也曾一度迷失、苦于沒有方向。我不禁思考,是什么支撐著當代教師守住了清貧,耐住了寂寞,新時期教師的精神寄托是什么?
這幾年教書育人的體驗讓我找到了答案——是師德,為人師的良知讓我們堅定了方向,它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燈塔,指引著我們的人生航程,師德是綠葉,襯托著千萬朵桃李之花盡情地開放;師德是渡船,搭送著求知者駛向成功的彼岸;師德就是倒在送學生考試路上的孫波嶺老師,是倒在冰冷血泊中依然抱著試卷的簡世蘭老師;師德就是雖有抱怨但一直默默奉獻的你、我、他。
在我們身邊有數不盡的教師們無怨無悔,像春蠶、像蠟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來捍衛著這個職業的圣潔。我們學校一位名叫翟湘萍的老師,上課的時候,剛補的牙齒突然脫落,隨著話語,跌落在地,滿教室的學生望著老師牙床上的黑洞,瞠目結舌,可翟老師安置若素,反問學生道:還記得韓愈在《祭十二郎文》里怎么說的嗎?“年未四十,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可見,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同學們,讓我們繼續學習吧。課后,老師們都勸她請假把這牙補上,要知道,對一位女同志來說,有什么比牙齒的脫落更可怕呢?可她說,“不急,等運動會的時候再去,孩子們耽誤不起!”也許這個故事有些滑稽的成分,可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滑稽中蘊含的卻是永恒的崇高。
正是像這樣的先行者用生命的痕跡在激勵著我們這些后來人。路在腳下延伸,而我剛剛起步!路在腳下延伸,而我就在鋪路!不管漫長的路上荊棘叢生還是沼澤密布,我都將一如既往,絕不退縮。因為,我深愛教師這個平凡而神圣的職業。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經常捫心自問:做一名優秀的高中教師,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是日夜的堅守,廣博的知識,還是豐富的經驗?在劉曉群老師為生病學生煮雞蛋的過程中,在胡斌老師與學生不厭其煩的親切的交談中,,我感受到比這些優秀品質更為重要的是有愛心,穿越心靈的無私的真愛。老師的體貼、關愛使學生感到舒暢、親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贊揚和關心遠遠勝過冷冰冰的指責,這就是愛的力量。愛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點燃學生的夢想;它是指路的明燈,能照亮學生前進的路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心,就是為師者赤誠的真心,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滋潤學子心田。
數載的教書生涯,雖然艱辛、雖然清貧,可我體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20xx年的高考,當得知所帶班級二本上線人數是文科年級最多時,我竟然熱淚盈眶,這是感動和幸福的眼淚;當遠隔重洋的學生教師節給我發來信息時,當一次次看到畢業的學生在他們的QQ說說里寫道“畢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字樣時,此刻,我為自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大家庭中的一員而無比自豪。是呀,在奉獻中創造價值,用大愛去塑造靈魂,我想,這就是為師者最大的幸福。在此,愿所有愛學生的老師都能得到福澤!
耿耿園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處,孕育蘭花香。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種至死不渝的情懷將滾滾紅塵中種種誘惑淹沒,更讓那些功名利祿隨著一江春水付諸東流。我堅信:一支粉筆,三尺講臺,一顆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心,足以讓我的青春寫滿精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