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敬愛的白衣天使:
你們好!
我感謝你們,感謝你們這些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我敬佩你們,敬佩你們這些盡心盡力的無名英雄。是你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跟病毒作斗爭。
白衣天使!你逆行的背影牽動著多少顆心啊!你不顧一切,用你那溫暖的雙手,去托起一條條生命。
一首歌輕輕唱過:“你們心中是白求恩的精神,你們腳下是南丁格爾的足跡……”
一首詩潺潺寫過:“白衣天使黨政軍,抗災又現民族魂!”
天使啊!你們高尚純潔,你們無私無畏!
最后祝愿醫護人員早日打敗病毒,保護好自己,回家跟家人團聚!
此致!
敬禮!
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的大地上蔓延開來,正值春節期間,原本熱熱鬧鬧的街道變得冷冷清清。然而就在我們待在家中團聚、躲避疫情的時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開始了。有那么一群人放棄了在春節期間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主動請戰到一線,與病魔作斗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老百姓筑起了一道健康長城,每天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和死神搏斗時,一天只吃一頓飯,為了不浪費醫療物資,甚至連水也不敢喝;整天戴著護目鏡和口罩,使得他們的臉上布滿勒痕,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的還把她那秀麗的長發給剃去了。他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義無反顧地舍小家顧大家,他們就是可敬可愛的白衣天使!最美的逆行者!在這里我要向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致敬,你們辛苦了!我們等待你的凱旋!
我堅信,在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與鐘南山爺爺和李蘭娟院士的堅守下,只要我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戰勝疫情,這凜冽的寒冬終將過去,溫暖的春天必將如約而至!我一定會呆在家中,不給你們添亂,不給國家添亂,你們在前線也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我會努力學習,奮發上進,有朝一日,也要為祖國做貢獻!白衣天使加油!武漢必勝!中國必勝!
在這里,我祝愿堅守在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凱旋歸來!
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 篇3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20__年新型冠狀病毒向我們發起了挑戰。它讓武漢市民們乃至全中國人民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我相信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我們一定能勝利!
一個晴朗的下午,我正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機里播放的新聞。突然,新聞里說:“近日,20__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例又增加了……電視里的醫生個個都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里三層外三層,戴著護目鏡和口罩,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病人。因為看不到面容,他們的背上都寫著各自的名字,還寫著鼓勵的話。連解放軍部隊的醫生都集結隊伍,向武漢出發,來抗擊這次肺炎疫情。
畫面一轉,我看到一位穿防護服的女醫生,她已經好幾天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孩子了,終于有機會能夠見面了,但是也只能隔著玻璃見面,他們都把手放在玻璃上,兩人都流下了眼淚。
畫面再一轉,我看到的是有關防護服穿脫的情況,幾個女護士為了方便穿脫,剪掉了自己的長發。有的醫生為了不上廁所,還一整天都不喝水,甚至還有醫生穿著紙尿褲在防護服里。
看到了這些,我想:這些醫護工作者們就像一把大傘一樣,不讓風雨打在我們身上;還像保家衛國的戰士,不讓我們受到病毒的攻擊。望著他們那偉大的背影,我深深地感覺到敬佩。
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 篇4
這個寒假,我們沒有拜年,沒有放鞭炮,也沒有去親戚家吃飯。我在家里無聊極了。想著寒假剛開始額時候,我很開心,覺得可以每天都下去玩。可惜好景不長,沒玩幾天,新型冠狀病毒就來了,我們出去旅游的計劃也泡湯了。我當時很失望,心里痛罵著冠狀病毒。盼望著醫生能快點打敗所有的病毒。現在,我們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家里,等著上學的消息。
我希望我是一個醫生,可以消滅所有的病毒。我也希望我是一名教師,教會別人保護自己的知識。我更希望我是一位志愿者,為祖國的繁榮獻上一份自己的力量。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但是我們只需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比如勤洗手,盡量不外出,外出戴口罩等。在我們身后有無數名志愿者和無數名白衣天使,他們是我們堅強的后盾,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這不一樣的假期里,我一定好好學習,加倍努力,不給祖國媽媽添亂,將來能為祖國媽媽奉獻自己的力量。
2022同上一堂戰“疫”課安徽專場學習心得體會 篇5
現在,工匠精神在中國是一個“非常熱”的詞匯,企業里、機關里、股市里到處都充斥著對這個精神的崇拜,毫不夸張地說,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或真或假地標榜一種追求完美的狀態,正如有關部門總是標榜:我們生來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或許是為了迎合時代需求和政策的方向,央視不失時機地推出一檔叫做《大國工匠》的欄目,琳瑯滿目的產品,讓普通人領略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巧奪天工,我們不禁驚嘆:世界上竟有一批如此的匠人,是國寶,是不世出的天才:他們沒有名牌大學的背景,沒有耀眼光亮的職稱,只因熱愛本職工作,進而能把手中的活兒,做得精致又精益求精,其中包括焊接火箭發動機的高師傅,癡迷加工畫紙的周師傅,還有研磨鼻祖寧師傅...
《大國工匠》里的技藝,誰看到都會點贊,是一種發自內心、毫不敷衍、結結實實的點贊,但顯然,中國這樣的大國里僅有這么一小撮工匠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令人感到尷尬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廉價、粗鄙、山寨的代名詞,我們向世界輸出了大量的商品,但多數只能是快消品,西方人不會穿著中國鞋子去參加宴會,他們只會拿去拍電影;中國人也不喜歡穿自己國家的鞋子,比如CBA的易建聯說:李寧的鞋子不合腳,容易受傷,他更喜歡NIKE的鞋子,不讓穿NIKE就罷賽;還有20xx年著名的馬桶蓋事件,中國游客千里迢迢地跑去日本旅游,竟然把人家的馬桶蓋搶光了,難道國人已經不習慣在中國的馬桶上拉屎了?估計中國馬桶蓋會導致便秘,讓拉屎成了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坐在中國的馬桶蓋上拉屎,就好像是在拉鋼管一樣?
請不要在自欺欺人地說:日本的馬桶蓋產于中國浙江了,懂點制造業的人都清楚,決定一款產品質量的是它的設計、工藝流程和檢驗標準,和生產地關系不大,而在日本的制造體系內,他們樂于把一件非常復雜的事,分解到極致,他們的理念是:制造設計上做到完美,縱然由三流員工組成的流水線,也能生產出最尖端地產品。
德國、日本、瑞士...工匠都去哪兒了?
事實上,中國向來不缺少頂級的工匠,相信央視想要把每周一期的《大國工匠》辦上幾年都不成問題,但中國社會環境卻缺少一種之于工匠精神的推崇,一種普遍適用于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正如中國的奧運冠軍數量總是能擠進前三名,但民眾體育卻非常地不樂觀,中國的城市、社區中缺少體育文化,大家都忙著去按摩院,就沒有人去籃球場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悲哀。反觀,歐美國家推崇的是一種“人人做工匠”的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浸潤中,工人可以獲得不錯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他們也能享受產品在手中升華的快感,事實上,有這種多元化的快感,收入高低倒成了第二位的,總之,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在很多歐美國家就像一條巨大的彩虹,照得匠人身體和靈魂都是暖暖的,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源源不斷地涌現出大量“可作為傳家寶”的商品,以及大量的百年企業。
前文提到的日本就是一個工匠島國,他們靠技藝賺錢,但賺錢卻不是其目標,日本企業在成立之初,除了基本的管理、財務制度外,以CEO為首的管理者常常會花大量的精力去建立一種普適的文化,核心就是“要對工作執著,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借此同員工形成一種文化和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培育出企業的內動力,于是,日本在80年代就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企業,向世界輸出了大量的制造管理體系和尖端產品,比如豐田模式就被世人廣泛模仿,他們推崇的“零缺陷”理念至今仍是眾多制造企業CEO的座右銘,就更不要說他們向世界輸出的汽車、特種鋼、精密電表等產品了。
除了日本,德國也是一個盛產工匠的國家,愛惜企業品牌更勝于自己的生命,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青島有些老舊的樓房、橋梁都是德國殖民時期修建的,距今已有120xx年以上,現在青島政府時不時地就收到來自德國的修葺建議,他們堅信自己建造的建筑能矗立120xx年以上,而且愿意在120xx年之后提供售后服務,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每逢中國內陸連降大雨,北京、天津、武漢這些城市都會迎來壯觀的海景,但距離大海更近的青島卻不會出現“水排不出”的情況,主要原因是:青島的排水系統是德國人修建的...
工匠精神滲透到德國企業的骨髓,他們制造產品,總是慢條斯理、精心打磨,嚴格按照要求生產,德國人討厭加班,討厭趕工,他們深知欲速則不達,匆匆趕制的產品肯定會出問題,拿汽車企業保時捷舉例,他們組裝一部車需要9個小時,但后期的檢測和調試,直到滿足安全出廠條件則需要數月,保時捷的訂單最快也需要3個月,一些配置較高的車型往往需要提前一年預定。整個生產過程,90%的工序為手動組裝,機器人負責搬運,全場通過WIFI遙控和聯絡,給人一種井然有序的條理感。在需求最旺盛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盲目擴張,或許車間、設備可以在短時間內搞定,但優秀、熟練、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卻要悉心培養,他們始終不會以犧牲質量來換取訂單的,正是這樣的工匠精神,讓其不斷生產出精品,賣給高端客戶,這也讓保時捷從來不用擔心金融危機,因為他們的客戶從來不差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