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協會保護母親河活動策劃書
活動名稱:景德鎮高專“自然風”環保協會“保護母親河”活動
(一)活動背景:
景德鎮憑借一泓昌江水,打破瓷都偏處一隅的局面。它上溯祁門、婺源,下抵鄱陽湖,進而接連長江,達于全國各地。維系著景德鎮一千多年的繁榮,形成一條水上“陶瓷之路”。昌江,景德鎮陶瓷興衰的見證。
陶瓷被稱為水、土、火的藝術,景德鎮正好擁有了獨特的高嶺土,上好的松木燃料、和充沛的水源。這個城市似乎天生就是為制瓷而存在的。
景德鎮位于江西東北部,地處江西、安徽二省交界。自然植被茂盛,尤其盛產松木、杉木和毛竹,所產茶葉在唐代就極為有名。最為重要的是,景德鎮以東45公里的高嶺山中蘊涵著大量的高嶺土,它是優質的制瓷原料。景德鎮內主要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門縣大洪山的昌江為主,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昌江是景德鎮城市的動脈,除了東河、南河、西河、小北河各條支流由東西分別流入外,還有50多條小支流,形成縱橫交錯的河網。這些以昌江為主流的大小河流,不僅給景德鎮的瓷業生產、銷售、運輸帶來了許多方便,還確保了景德鎮的瓷業用水。景德鎮也因位于昌江之南,被稱做“昌南鎮”。據稱,瓷器——china的英文就是源于“昌南”兩字的音譯。宋代景德年間,“昌南鎮”更名為景德鎮,成為聞名天下的“瓷都”。
昌江,發源于系黃山余脈的安徽省祁門縣大洪嶺、分水嶺、吊木嶺等諸多大山間,河源在安徽省祁門、黟縣交縣大洪嶺南麓。大洪水(閶江)來自大洪嶺,向南流經長培、楓林街等地至沙灣有平溪(又稱秀溪)自北匯入,至春明下有柏溪河自東匯入,至河口有六都河自西北匯入,流經祁門縣城又有金東河自東匯入,流向由北向南改變為西南方向,又先后有十里牌河、旸坑河、汊口河、花橋河等匯入,至皖贛邊界倒湖右岸納大北水(又稱利濟河),過倒湖流入江西省浮梁縣境內,始名昌江,舊志載:“入鄱陽界者為鄱江,在浮梁者為昌江”。昌江一路蜿蜒曲折,過倒湖、潭口等地,沿途納沂溪、英溪諸水,至楊村于右岸會小北港水(又稱楊春河),倒湖至楊村河段舊稱大北港,一般水面寬100—150m。河流繼續南下經峙灘、福港、新平至景德鎮市區老鴉灘,沿途匯入梅湖水、建溪水、東河(舊稱波源水)、西河(舊稱大演水)和南河(舊稱歷降水)。昌江出渡峰坑經麗陽、古縣渡等地沿途又納麗陽水、南濱河、游城河,至波陽縣姚公度與樂安河匯合始名饒河。
景德鎮憑借一泓昌江水,打破瓷都偏處一隅的局面。它上溯祁門、婺源,下抵鄱陽湖,進而接連長江,達于全國各地。維系著景德鎮一千多年的繁榮,形成一條水上“陶瓷之路”。昌江,景德鎮陶瓷興衰的見證。
雖然昌江水量豐富,但是由于多由暴雨洪水形成,加之目前昌江干流沒有較大水利樞紐調節器蓄水量,絕大部分以洪水形成,所以實際擁有水資源量并不豐富。近年來,昌江水質以ⅱ類為主,部分源頭水質可達ⅰ類,水質基本良好?墒,昌江祁門縣城以及景德鎮市區下游水質近年來有惡化的趨勢。因此,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將是水資源、水環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