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的慰問信(精選3篇)
封存的慰問信 篇1
中秋大家都知道吧,這個節日我最喜歡了,接下來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一般有吃月餅、賞月的習俗。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封存的慰問信 篇2
尊敬的全院教職工、離退休同志、同學們:
一年一度的傳統中秋節又到了。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面對一輪明月,我們和大家懷著同樣的心情思鄉、思親、思友,和大家懷著同樣的祈愿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業有成、家庭和睦。我們在此向全院教職工、離退休同志、同學們以及你們的家人致以節日的親切問候和美好的祝福。
中秋節是一個濃情的重要節日,它將人們思鄉、思親、思友的情思升起在明亮的滿月里,它將人們祈盼平安、幸福、團圓的念想燃燒在心中。這種濃情,對于遠離故鄉的人叫做鄉愁、對于能夠團圓的人叫做喜悅。我們和大家一樣,身同感受。亦鄉愁、亦喜悅。
希望大家在這濃情的節日里,與親人、朋友、同學暢談自己的心聲,將過去、今天、明天串連成我們美好的未來,也希望大家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學習和工作,在不斷的耕耘奮斗中,創造更好的業績和美好生活。最后,讓我們在月圓人圓家圓國家圓的祝福聲中,團結一致,同心同力,一同圓成實現強校升位的貴州“警院夢”。
祝中秋節快樂!
封存的慰問信 篇3
過了半個多月,他又給我打來電話,高興地說在別的銷售經理那里找到了,并約我一起吃飯。一起坐下,那一晚我也不知喝了多少酒,酒雖然很濃,但仿佛一直覺得是自己與他們一起的感性搞得暈頭轉向的。幫他們抒發出那種不同銷售技巧的感慨,仿為知音……
歲歲中秋輕盈月,霜華滿天照無眠。
這是我給駐外人員寫慰問信的封筆之作的開題。因為國家增設傳統節日假,而我又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告別了那段做來忙碌、想來感動的事.
傳統的老企業,員工鄉土觀念重,但節日請假的觀念輕,況且不是法定假日,于是眾多的駐外銷售人員,就要每年在外度過一個場面熱鬧但心情極不平靜的中秋之夜。而我,就負責為企業草擬慰問信,并組織五六個人用淡紅色紙復印后,在中秋節前夕寄到分布在各處的辦事處去。因屬定期性工作,且是過后無用的小文,我們幾個人就當作一件瑣碎而費力的差使來完成。
一天,我在辦公室安靜而緊張地忙碌。“你就是某某?”一句宏亮的聲音,令我驚愕地站了起來。一位身材魁梧、臉色黝黑的老員工,上來就用力地握住了我的手。“你的信寫得太好了,是我們中秋節最好的下酒菜。我們每人讀一句,每人就喝一杯酒!”“謝謝!”我手足無措地回了一句。我知道,這時候說些場面上的話很無聊。他從大公文包里拿出一個文件袋,里面的信件雖然皺但整理得很整齊。“你看,這些信我都一直留著,但少了一封。你能不能找找給我補上?”“今年的還有,那一年的沒有了。”我很抱歉地說。“那你再找找,找到給我電話!”
過了半個多月,他又給我打來電話,高興地說在別的銷售經理那里找到了,并約我一起吃飯。一起坐下,那一晚我也不知喝了多少酒,酒雖然很濃,但仿佛一直覺得是自己與他們一起的感性搞得暈頭轉向的。幫他們抒發出那種不同銷售技巧的感慨,仿為知音。
因此,只有用心,真情實感,才能贏得尊重,做得事業。從此以后,每年的慰問信,我都反復拈來一句合時擬情的詩,并盡量瑯瑯上口,不重復,希望一封薄信能將本地的明月捎到遠方。而我,也從此將這些信一一封存起來,里面既有經營極端困難時的砥勵,也有發展十分迅猛時的贊揚,而更多的是真誠的問候和平靜的溫馨,一如每年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