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周記(精選3篇)
高中語文周記 篇1
國慶節的晚上,我們全家吃完晚飯,便散步到魚洞的中心城。
這是我們晚上第一次逛魚洞。一路上,到處都是金光閃爍的彩燈,華燈高照,一派節日的景象。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商店里到處都是人,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有衣服、鞋、食品、還有各種各樣的電器和玩具。這反映了我們祖國的日益繁榮富強。
走到新世紀門口,這里是魚洞最中心的地方,人山人海,到處洋溢著人們的歡聲和笑聲。很多小孩拿著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氣球,笑著、跑著,多快活呀!
國慶節是我們祖國的生日,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學習,長大后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高中語文周記 篇2
清明時節,我冒著霏霏細雨,回到了闊別的家鄉。
父親的腰彎得深深的,像是融進了茶園無涯的綠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綠、碧綠、淺綠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給大山圍上了一層曼妙的綠紗。
我隨著父親走向茶園更深處,四周涌動著如凝脂般厚重的綠意。任南風帶著沁人的土香襲亂我們的頭發,那不該被打擾的世界似乎在淺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愛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鷓鴣還未歸巢,偷偷尋覓它們下的蛋。夕陽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著滿滿的鷓鴣蛋回家。
還記得,曾經的大山卻是一片荒蕪,糧食廣種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費在大山,紛紛外出打工,父親卻堅定地留了下來,因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過得很苦,他不忍心棄他們不顧。
于是,無論四季更替,他在無怨無悔的奉獻中,詮釋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開渠,播種。他驚訝地發現大山的土壤呈堿性,怪不得糧食不肯生長。但堿性的土壤卻是茶樹的溫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來改變大山。夏天,他澆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發枝。
幾載光陰轉瞬即逝。清明時分,父親與我帶著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著采摘,米粒一樣大的嫩草一棵樹上只能摘十幾個,必須“打一槍換一靶”。半天下來,父親卻采摘了一、二斤新鮮茶葉。我望著父親佝僂的背,掂量著綠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間明白了:父親的青春,銘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綠得蒼茫……
臨別前,父親叮囑我常回山看看。我幾步一回頭。父親,正靜靜地倚在門檻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黃。此刻,炊煙正從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隱。女人們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茶葉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
高中語文周記 篇3
“出門在外,說話辦事多長個心眼兒!”
這句話媽媽不知說了多少次,聽得我耳朵都出了繭子。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撓頭的可能就是與人相處了。按媽媽的說法,現在的人們都猴兒精猴兒精的,像我這樣傻實在的人,鬧不好就會鉆進別人的口袋,吃虧丟人現大眼,寒磣!
怕我不信,媽媽還經常用自己的“悲慘”經歷現身說法,搞得我有時神經高度緊張,好像一抬腳就會踩到地雷似的。
與人相處真的就那么難嗎?也許更多的時候是與同齡人在一塊兒,也許是我們還都保持純天然的本色,坦誠相見,心口如一,同學間交往很隨意、很率性。是不是年齡大了,閱歷豐富了,反倒膽小了,謹小慎微了。如果這就是“成熟”的話,我情愿永遠18歲。
老師講課時出現了口誤,把“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的版權給了笛卡爾。我立刻舉手,老師微笑著接受了我的“指正”。回家跟媽媽說起這事兒,沒想到招來訓斥:“傻瓜,別人都不言語,就你有文化?”
我知道老師也是凡人,也好面子,但總不會因為我的“直言進諫”就給我小鞋兒穿吧?后來的事實證明,媽媽的擔心純屬多余。老師不僅對我青睞有加,還特別提升我做了管紀律的班委。
待人以真誠,生活定會回報你以真誠。
也有陰云密布的時候。前些日子,不知什么原因,同桌與我的關系頗為緊張,“冷戰”了四五天,課桌上也是楚河漢界分明。怎么辦?向老師求救,多丟面子,還是自己解決吧。碰了兩次壁后,同桌終于敞開了心扉。原來是我一句無意的玩笑觸到了他心里的傷疤,而我真誠的道歉終于驅散了連日的烏云。
其實,人與人相處并不難,只要能真誠地敞開心靈的大門,對方就一定會撤去或因誤解或因戒備而設置的屏障。
未來的路還很長,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與社會接觸的深入,我們必然會脫去幼稚走向成熟。但我想,我絕不會讓真純、坦誠等流失,更不會成為一個世故、圓滑的鄉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