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1
教師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就必須首先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是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靈魂。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毋從。”小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成長中有極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師的道德表現能夠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作為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職業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標準,這是構建我們未來民族道德素質的基礎。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2
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通過講座學習,我明白制定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范,針對主要問題,突出問題劃定基本底線,是對廣大教師的警示提醒和嚴管厚愛,是深化師德師風建設,造就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關鍵之舉。我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甘愿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實際工作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圖名利、在崗位上發出光和熱。在平凡的工作中,力行師德規范。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3
作為一名新時代教師,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應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自覺學習和認真踐行“十項準則”,力求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十項準則”的提出,是新時代對廣大教師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規范從教和治教行為的準繩,是明確師德底線的具體要求。疫情防控下,我更是以十項準則嚴格要求自己,當人民教師都能嚴以律己,忠于自身事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教育事業定能得到長足發展。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4
通過學習,我自己對教師責任、作風、形象等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并深刻體會到應該切實加強自身學習,成為一個合格并且優秀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把學習作為人生的第一要務來抓,做到終生學習,只有學好知識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能解放思想,才能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增強教育活動的成果,才能促進各項工作的良好運轉。教師生活是平凡的,沒有感天動地,沒有轟轟烈烈,只有這些平凡、瑣碎的教學工作環節的日復一日的.輪回。也正是在這些平凡、瑣碎的工作中才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敬業。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5
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是人民的教育事業,是崇高而偉大的事業。每位教師都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甘愿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實際工作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圖名利、甘做蠶燭,在崗位上發出光和熱。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去關心他們的成長,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6
最近,教育部頒布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以下統稱“準則”)及《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20xx年修訂)》《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文件。本人經過自學有三點體會:
一是準則具有現實指導性。教育部為弘揚高尚師德,明確底線行為,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針對極個別人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識淡薄,放松自我要求,甚至出現嚴重違反師德行為,損害教師隊伍形象,影響學生健康成長而制定的。因為教師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所以這是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也為教師嚴格約束、規范職業行為提供依據。
二是準則具有實際針對性。準則結合中小學教師隊伍的不同特點,提出十條針對性的要求,包括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誠實守信、廉潔自律等方面,每一條既提出正面倡導,又劃定師德底線。其中,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等是共性要求,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誠實守信、廉潔自律等幾個方面,結合中小學教師中的不同表現、存在的問題及在不同階段教師隊伍的差異性,提出不同要求,更貼合實際、更具現實針對性。
學習《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心得體會 篇7
什么是師德,師德在教育實踐中又該落之何處?對于師德,人們從未停止過思考的腳步。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對什么師德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師德不是懸在老師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歸根結底,師德的問題其實是老師的專業化的問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對師德闡述值得我們深思。師德它不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的泛泛口號,它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能力。一個老師只有擁有較高的素養、精湛的教學藝術、崇高的情懷,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陶冶學生的情操、引領學生不斷成長,最終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
老師素養的深度決定學生成長的高度。在新時代中,一個教師能否自覺扛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薪火傳承到孩子的心中,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引領者,這不僅需要老師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需要老師富有較高的專業化素養。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一個老師如果善于捕捉恰當的教育時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運用高超的'教育技巧巧妙融育人于無形中,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這勢必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當快速變動,學生個性飛揚的時代,一個教師只有努力學習、善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試想下,一個教師空憑一腔熱情,用不科學的方法去培養學生,這樣能說他有高尚的師德呢?正如我們以安全為由,將學生圈養;以提高學生成績為名,讓學生陷入題海的汪洋中……這樣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即使老師特別熱愛教育,特別關心學生,這樣的愛也是也是殘缺的,缺憾的。
教師專業化發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有什么樣的先生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的人格處于教育過程的最前沿。教師高尚的人格會輻射和驅動學生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很難想象,一個心靈干涸、情感貧瘠的老師能激蕩起學生心靈的漣漪。不過,教師這個群體也和其他行業一樣,也會遇到自身發展的“高原期。”如果我們不能打破專業發展的瓶頸,長期滯留發展的“高原地帶”,教師就會逐漸消極、萎靡不振,以至職業倦怠、更甚者消失職業理想,得過且過。相反,一個老師如果能自覺豐富自身的知識、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于平凡中見感動、于重復中見創新、就會從自身的職業中獲得滿足與與愉悅,提升對職業的認同感。一個能從自己職業中體驗到幸福感的老師,他才會以更大的熱情,更飽滿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
《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是對師德最好的詮釋,同時也為教師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牢記身上的時代使命,努力學習,致力實踐反思,用理性思考的深度,引領教師專業化探索的新高度,爭做一名德才兼備的合格老師,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