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精選13篇)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1
星期六的早上,我們一家一起去給我的奶奶掃墓。
昨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所以今天的空氣非常清新,路邊的油菜花也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到了奶奶的墳上,我先給奶奶磕了三個頭,又給奶奶燒紙錢。這時,我想起小時侯,奶奶很關愛我,可現在我再也看不到她了。
今天,我真難過。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2
雙休日的作業(yè),我總是喜歡布置學生寫一篇周記。大部分學生都有著敏銳的捕捉素材的能力,將雙休日中經歷的最有意義的、最有趣的、最新奇的事情記錄下來。每周的周一是我最期待,也是我最享受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我可以感受到40份雙休日的精彩。
清明節(jié)假期結束后,學生們按時返校學習。我和以往一樣,仔細地翻閱著孩子們交來的周記。第一個孩子記錄的是做清明馃,第二個孩子記錄的也是做清明馃,繼續(xù)往下翻,我有點失望,翻到最后一本,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寫了做清明馃。失望之余有點生氣,本想好好批評一番,但是反過來一想,清明節(jié)是大家共同的節(jié)日,做清明馃也是大家共同的風俗,孩子們是各自分散過的清明節(jié),寫做清明馃又有何錯。
清明節(jié)使得孩子們的周記素材單一,留給我無盡的思考。中國的節(jié)日有很多,是不是意味著,在這些節(jié)日里,周記的素材就不可能豐富呢?我想,每家每戶的生活是不同的,就以做清明馃為例,看似相同,但是卻存在差異:做的時間不同,做的方式不同,做的品種不同,參與的人員不同,如果孩子們留意了這些,我想,就算40個人都寫做清明馃,也會寫出自己的新意。
在語文課上,我將周記本全部返還到學生手中,請學生仔細回想當時做清明馃時,有沒有特別之處。學生回想之后,有的說:“我們全家進行了一次做清明馃比賽,我們家的清明馃制作是比賽中完成的。”有的說:“我在做清明馃時,忘記了放餡,做了一個空馃。”還有的說:“我在做清明馃時,一直在思考清明節(jié)這天,為什么家家戶戶要做清明馃。”看著接二連三舉起的小手,聽著與眾不同的發(fā)言。我微笑著點撥道:“是呀,大家都過清明節(jié),看似一樣,但是剛才大家的發(fā)言已經充分證明,每家每戶有著獨特之處,只可惜大家沒有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表達出來。今后,我們還會碰到傳統節(jié)日,你們知道該怎樣去寫了嗎?”
孩子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紛紛拿出筆修改著自己的文章。
相信,當周記再碰上清明節(jié)的時候,依舊會百花齊發(fā),篇篇精彩。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3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了烈士陵園,當我看到那些為祖國而犧牲的英雄們,我真想高喊:“同學們,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嗎?”
在那一張張烈士的臉上,流露出對我們這些祖國后代棟梁之材的期望。他們好像在說:“同學們,好好讀書吧,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那一個個英雄們,也只不過都是20出頭,卻為了我們,獻出了他們那寶貴的生命。
今天,有許多同學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了烈士陵園,我想:他們應該都跟我一樣,對這些烈士表示深切的敬意!
同學們,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沒有那些烈士們與敵人頑強拼搏,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呼吁:同學們,現在要認認真真的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讓烈士們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4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這時,每個地方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我的家鄉(xiāng)也不例外。
在家鄉(xiāng),每年清明節(jié)的頭幾天,人們都要忙著刻紙錢,買黃紙、香蠟。家族的族長要集合全族人開會,會上定好誰家買吃的,誰家買祭祀用的材料。定好后,大家各自行動。
一到大街上,琳瑯滿目的祭祀用品會讓你眼花繚亂,處處可見香、蠟、紙錢、大串紙……清明節(jié)的那一天,一些年事較高的老爺爺、壯個兒的叔叔,帶上買來的大串兒紙,到親人墳上掛紙,掛紙就是把串兒紙栓在木棍上,將木棍插在自己親人的墳頭上,意為給逝去的親人房頭上“掛花”。掛完花后要面對墓碑鞠躬磕頭,祈求平安得福,多添富貴。
在我的家鄉(xiāng),逝去的人的墳墓大都立在林子里。人們進了林子,找一個較寬敞的地方支鍋點火。一部分人開始侍弄飯菜,一部分人則在墳前燒香點蠟、擺放貢品。所有工作都做完后,就點放鞭炮,族人按輩分依次到原始祖先那兒磕頭祈福。
祈福完畢之后,便在家族墳地里聚餐,這大概是與老祖先共餐的意思。用完飯后,由族長將剩余的飯菜均勻地分給族里每一戶人家,帶回家去,意為族內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群散開后,人們各自去親人墳前痛苦一場,訴說一些思念祈求佑護等等的話。
死去的人雖然都不在了,但活著的人卻把他們放置在心里。每年的清明節(jié),家鄉(xiāng)的人們都要把對逝去親人的那份記憶拿出來晾曬晾曬,表達的是親人之間那份血濃于水的感情。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5
雙休日的作業(yè),我總是喜歡布置學生寫一篇周記。大部分學生都有著敏銳的捕捉素材的能力,將雙休日中經歷的最有意義的、最有趣的、最新奇的事情記錄下來。每周的周一是我最期待,也是我最享受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我可以感受到40份雙休日的精彩。
清明時節(jié)假期結束后,學生們按時返校學習。我和以往一樣,仔細地翻閱著孩子們交來的周記。第一個孩子記錄的是做清明馃,第二個孩子記錄的也是做清明馃,繼續(xù)往下翻,我有點失望,翻到最后一本,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寫了做清明馃。失望之余有點生氣,本想好好批評一番,但反過來一想,清明時節(jié)是大家共同的節(jié)日,做清明馃也是大家共同的風俗,孩子們是各自分散過的清明時節(jié),寫做清明馃又有何錯。
清明時節(jié)使得孩子們的周記素材單一,留給我無盡的思考。中國的節(jié)日有很多,是不是意味著,在這些節(jié)日里,周記的素材就不可能豐富呢?我想,每家每戶的生活是不同的,就以做清明馃為例,看似相同,但卻存在差異:做的時間不同,做的方式不同,做的品種不同,參與的人員不同,如果孩子們留意了這些,我想,就算40個人都寫做清明馃,也會寫出自己的新意。
在語文課上,我將周記本全部返還到學生手中,請學生仔細回想當時做清明馃時,有沒有特別之處。學生回想之后,有的說:“我們全家進行了一次做清明馃比賽,我們家的清明馃制作是比賽中完成的。”有的說:“我在做清明馃時,忘記了放餡,做了一個空馃。”還有的說:“我在做清明馃時,一直在思考清明時節(jié)這天,為什么家家戶戶要做清明馃。”看著接二連三舉起的小手,聽著與眾不同的發(fā)言。我微笑著點撥道:“是呀,大家都過清明時節(jié),看似一樣,但剛才大家的發(fā)言已經充分證明,每家每戶有著獨特之處,只可惜大家沒有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表達出來。今后,我們還會碰到傳統節(jié)日,你們知道該怎樣去寫了嗎?”
孩子們恍然大悟地點點頭,紛紛拿出筆修改著自己的文章。
相信,當周記再碰上清明時節(jié)的時候,依舊會百花齊發(fā),篇篇精彩。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6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說到清明,想必大家都會聯想掃墓,這可是清明節(jié)的傳統。今天,我們也給我的太爺爺上墳去了。
因為當時,爺爺把太爺爺的骨灰葬在紫金山上了,可是由于地址不詳,至今仍未找到那里。所以,咱們要去紫金山上給他老人家上墳。我們有說有笑地上了山,才到了半山腰,大家就累得大汗淋漓,滿頭是汗。“應該快到了!”爺爺說道。于是,我們大家都停下了腳步。我們四處環(huán)視著,希望能找到一些有利的線索。我細想:都26年前的事了,怎么可能記得清明原本是一個普通的節(jié)氣,但早在周朝,清明就演化成一個節(jié)日,一直被流傳到今天。
我爸爸老家是揚州人,所以每年清明節(jié),爸爸都要叫我一大早起來,一起去揚州祭拜我爺爺(在我爸爸像我這么大的時候,我爺爺就去世了)。這天,奶奶起來的也很早,因為她要提前準備爺爺生前最喜歡吃的各種菜肴,當然還有爺爺最愛的紙質“麻將”和必備的黃紙做的“元寶”。
鄉(xiāng)下的墳堆一般都在田野盡頭的偏僻處,我們提著這些供品去墳前。漫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是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一塊塊金黃色油菜花,一朵朵不知名的各色小野花開得正艷……除了遠處偶爾傳來的雞叫和狗叫,就只聽到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真是安靜極了,美麗極了!
到了墳前,我們把一條魚,一盤蔬菜、一盤豆腐和一碗肉放在爺爺墳前的一小塊水泥地上,還要倒一杯酒潑在墳堆上,然后在旁邊空曠的地方把“麻將”和“元寶”通通給燒了。燒的時候奶奶還要我們磕頭,希望爺爺能夠保佑我們吉祥、歡樂、美滿、聰明。最后我們還要插一根清明柳在上面,這是有來歷的:春秋時,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因隱居在介山,而使晉文公后悔。他知道介子推是一個大孝子,便下令放火燒山(他認為只要燒山就可以讓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下來),不料他卻燒死了介子推和山上所有生物。但到了第二年,山上的老柳樹又復活了,晉文公便把這可柳樹叫做“清明柳”。而現在,人們就給清明柳定了一個辟邪的功能。
祭掃完畢后,我一般去和鄉(xiāng)下多日不見的小伙伴們去放風箏,爸爸說這也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習俗,以前他們小的時候都是自己用篾片和報紙自己做風箏,現在都是在街上買了,據老人們說這有釋放邪氣或晦氣的功能。
這就是我老家的清明節(jié)習俗,你們家里的呢?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7
這一個清明對于我來說,是既高興又累。那確實叫做“我很累,但是我快樂。”
早晨四點多就起床,一切準備就緒才五點多。于是我們兩個老同志興沖沖地來到公交站牌下,如愿地乘上了第一班車。一切都是那么地順利。七點左右,我們到汽車東站,打算從那里換乘農班車回護城老家。
可是,當我們走進站內時,我們發(fā)現,那么大的廣場上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流。每一輛車里都是十分擁擠的乘客。我們好不容易上了一輛去大李的車。也有了比較理想的座位。盡管車里也十分的擁擠,可我們倆還是比較自在的。不過,車票的價格跟平時相比都是上了一倍。原來七元,今天都是十五元。而且不管遠近,上車一律都是十五元。就這樣還是有許多人上不了車。實在是太擁擠了。
好不容易到了肥東的桂王那里,駕駛員放棄走平時的路線,改從包公大道繞行。其目的是想避開堵車,早點到家。可是,這位駕駛員想錯了。我們的車剛拐上包公大道時,馬路上的情景把我們驚呆了。由西往東方向的車道上四排車流前后有三四公里長,就那么挪挪停停,緩慢地前行著。根本沒有徒步行走快。后來還聽說,包公像那邊也是十分的擁堵。以至縣委書記在微博說他上午被“堵在路上。”就這樣,平時只要幾分鐘的路程,我們卻用了一個多小時。一直到十點二十時,我們才上了合蚌公路。比原計劃遲了近兩個小時。老家那邊也等急了,不停地打電話詢問我到什么地方了。
回到老家以后,看到那么多的人在忙著安排中午的飯菜,我的心情也愉快了許多。我們這一個房份的清明是集體做的。各家輪流舉辦。今年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參加的人都自覺地湊一點份子錢。當然是遠不夠用的。舉辦人顯然是要自己掏腰包補貼的。不過,象我這樣常年不在家又是拿工資的人都會自己地多給一些的。每年的清明之前,由幾個小房份代表組成的籌備小組就要開會協商。今年一共六桌。每桌十六道菜。還是比較豐盛的。白酒是四十元一瓶的文王貢。還有啤酒。白酒啤酒保證夠。席間,年長的,年輕的,老婆婆,小媳婦,都一邊吃著,一邊喝著,一邊講著。交流著各家的最新情況,各人的發(fā)展經歷,各自的致富經驗。
真熱鬧。真高興。這些場景,只有清明節(jié)時才有。給我的.感受是,現在的農民生活水平確實是提高了。現在的農民工收入確實是相當的不錯。所以這些都明顯地寫在他們布滿舒心笑容的臉上。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8
清明,我初次接觸跟的時候,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年的清明節(jié)的前幾天,我的同桌她沒來上課,班主任在點名時說了一句,清明節(jié)到了,她去給媽媽過清明了,那一周前后,總有同學請假過清明。當時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樣過“清明節(jié)”。為什么沒見家家包餃子,也不見誰添置新衣服跟新鞋子,為什么我家沒有過“清明”,一連串的問題裝在心里。偶爾有一天又想起。問的同桌傷心的哭個不停,還挨了老師一頓訓,我是一頭霧水。但從同桌的淚水里,隱隱約約感到“清明”的感傷。“清明”就這樣存入我的記憶。
“清明”,我再次接觸的時候,我已經九歲。我們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濘的小路上,總是看到路邊一小堆燒過的紙灰,還有殘留的半片圓紙,有的被風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進低凹處,有一天吹在我放學的路上,我忍不住拾了起來,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還細細地尋問了祖母,才知道清明與死亡緊緊相連。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發(fā)現了老祖母的憂傷。我摟著祖母天真地說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遠也不要過清明,老祖母笑了。
我第三次感悟的時候,是給祖母過的第一個清明。清明節(jié)沒到,父母就開始計劃了。當時物資非常緊缺,有孝心的母親教我們用薄薄的白紙,做成朵朵各種各樣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個清明,要數祖母的那塊園地最鮮亮,惹眼。在做花時,想起祖母給我講清明時的語氣跟流露出的哀傷,一種隱隱的痛,咸咸的傷堵在心里。從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許多人到我家討要紙做的花,也讓我體悟到了清明與思念,清明與孝道,清明與感恩,清明與生命的種種聯系。
20xx年,母親突然去世,當我再次感悟“清明”時,體會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過親人在世時,那持之以恒的小小關愛。在悲痛之余,考慮最多得是怎樣讓老父親健康、幸福地生活,讓我們再無遺憾。每每清明,我總以老父親過的很幸福,我們過得開心,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這也是母親辛勞一生的目標,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親的微笑。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9
唉!也許是太累了,我忽忽悠悠的睡著了。侯翔!侯翔!你怎么睡著了,小心感冒著涼,叫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我一骨碌爬起來,眼角鉆心的疼痛,原來是睡覺的時候戴著眼鏡,眼鏡墊到了眼角,才使得眼角疼痛的!
媽媽讓我喝點水再去寫作業(yè),我起身朝著窗外看去,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我對媽媽說:“媽媽,清明節(jié)下雨了。”
媽媽朝外面看去,可不,真的下起了今年第一場春雨。我感嘆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10
清明小長假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有浙中小洞庭之美稱的白塔湖國家濕地公園。春天的白塔湖由許多綠色的小島組成。小島上有很多美麗的花兒,有成片的油菜花金燦燦的,仿佛成堆的金子。還有櫻花和桃花呢,開滿枝頭,爭奇斗艷。
當然,看到最多的還是那綠油油的水田,田里的禾苗在春風的吹拂下,畫出陣陣波浪。
湖邊有很多的柳樹,在風中紛紛起舞,好似在跳舞的小姑娘。
春天真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我愛你,春天!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11
今天是清明,上午我和哥哥、媽媽、爸爸、姥姥一起回老家掃墓。
在路上,我發(fā)現路的兩旁有許多又高又粗的柏樹,大約有六層樓那么高,大約有碗口那么粗。抬頭一看,我驚訝地跳了起來,原來是像龍卷風樣的鳥巢,大的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遠處就有一個,甚至一棵樹上還有兩個鳥巢,一邊走一邊數,一共有三十多個。我多想讓車停下來,在有鳥巢的樹上做個記號,等我放了暑假來看看鳥蛋和小鳥。
我又發(fā)現柳樹不但發(fā)芽了,還長出了嫩綠的小葉子,多像媽媽辮的長辮子,十分好看。正在我欣賞風景的時候,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我哥哥想噦:“停車,我想噦。”可我爸爸卻說:“忍者。”不過,我和媽媽還是把方便袋準備好了。過了一會兒,我看我哥哥有點不對勁兒,就說:“不如快拿方便袋。”我們把方便袋撐住之后,我哥哥就嘩嘩地吐了,可能是我沒撐好,流到了我、我媽、我爸的褲子上,我爸真是倒霉透了,因為袋子漏了,他的褲子都濕了,于是我們急忙開開車門讓他站在外邊吐,他吐完之后我們又上路了。
不知不覺到麥地,綠油油的麥子,微風一吹像綠色的波浪。再往前走,看見了三個用土圍起來的土堆,原來那就是墳地。媽媽說:“這個就是你老爺的墳,前面的是你太老的,再前面的是你太太老的。媽媽小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都是你老爺省吃儉用供媽媽上學,才有今天,為了紀念他,每到清明都來上墳。”媽媽嘴里一邊說保佑全家平安,一邊從籃子里拿出了紙錢和元寶,點燃后冒出了一股煙,好像那邊已經收到了,還有供品燒雞、香蕉、白酒等。我作了個揖,磕了四個頭。
我們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飯,又玩了一會兒,就走了,在路上我睡了一覺,還做了一個夢,夢見老爺讓我吃香蕉,這一覺真長。等我醒來后問媽媽:“到濮陽了嗎?”媽媽說:“正好到了。”
盡管我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1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好像從來都是這樣的。或許是上天真的有什么感知吧,每每清明節(jié)都會下場綿綿細雨,這次也不例外。
在以往的清明節(jié)的時候總是記得有很多人背著個行禮去掃墓,只是單純的掃墓而已,而且只是對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然而隨著人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愛國意識等整體素質的提高,清明節(jié)已經被重新定義了。它可以做為一次愛國教育的活動供學校教育學生也可以作為人們對先輩輝煌歷史、功過是非的有價值的探討。
今天的清明節(jié)更加顯示出了人們對偉大中國的那份真摯的熱愛。清明節(jié)是我們的傳統節(jié)日,今年來,國家對清明節(jié)的重視也大大提高,帶給廣大人民的是愛國主義情操的不斷提升與陶冶!
關于清明節(jié)周記范文錦集 篇13
古人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jié)快要到,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只剩下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節(jié)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里過。在家里,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鄉(xiāng)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肴——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yè)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xiāng)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里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一張干凈的報紙,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里面,以免發(fā)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后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車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后備箱中的佳肴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于到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一個躬,拜幾拜。給奶奶請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后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yè)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jié)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肴。是一個與其他節(jié)日不同的節(jié)日。比西方節(jié)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