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周記集合(精選8篇)
反思周記集合 篇1
今天早上,我來到學校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已經排練完了,馬上就要去表演了。
我真舍不得他們走哇,真想和他們一起去。我習慣了教室里的吵鬧聲,害怕回到教室聽不到他們的聲音,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很傷感。我悶悶不樂地回到教室,數學老師讓我們搬桌子和凳子,到二四班去上課,坐在陌生的教室,很不舒服。我們在二四班上了一節語文課兩節數學課。
上完課后,我們回到熟悉的教室,長長出了口氣。有一個同學下去玩的時候,看見表演節目的同學回來了,立刻跑到班里通知我們,我們興沖沖地跑下去,偷偷地看了一眼馬上轉身又跑回了教室,生怕老師和同學看見。我們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
老師讓我們一起到舞蹈室,在舞蹈室重新又排練了一次,然后,老師講了好多鼓勵我們的話,雖然,這一次自己被淘汰了,說明我沒有達到老師要求的標準,但是,只要努力,以后我們有的是機會。比如,丑小鴨會變成白天鵝的。聽了老師的講話,心里的失落感沒了,好像有一勁推著我向前。
反思周記集合 篇2
周二講了《春雨》一課,覺得效果還不錯,其中有個教學片斷是讓學生仿照例句說句子,由于句子很富于兒童色彩,學生很感興趣,說得也很很好,之后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如果你是桃花,你會怎樣感謝春雨?通過這一段的教學,我認為值得自己欣賞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注重了在閱讀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學會了表達。首先讓學生從仿句入手,想象春雨、柳樹、麥苗、青蛙的對話以及快樂的心情和表現。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表達了對春天的無比熱愛。
2、引導學生親近自然,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樹、青蛙)的方式,與春雨對話,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情感再次得到升華。
3、同時,注意向課外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再想象春雨還會喚醒什么生命,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發展。
反思周記集合 篇3
20xx年X月X日 X天
我一向數學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考了那么點分數,翻開卷子一看,紅紅的大叉一個接著一個,看的我額頭直冒汗,再仔細一看,這些題目沒一道不會做的,不是計算錯誤就是審題不清,犯的竟都是低級的錯誤;而語文在基礎題上居然扣了好幾分,這讓我心痛不已,發誓下次考試之前絕對不再吊兒郎當的',一定要好好復習基礎知識,而作文則也扣了不少的分數,整篇文章蒼白無力,像是在打流水賬,可是我也很無奈呀,肚子里啥都沒有,想寫也寫不出來,我不由暗暗后悔,決定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堅持每天寫日記并增加閱讀量;再看看英語呢,我就更是欲訴無門了,這兒沒加“S”,那兒忘記了問號,分數毫不留情面的被減去了,可是沒有一體是我不會的,這都是粗心大意結果,可是我現在也回天無力了,我不由得一拍腦袋,心中有一種欲哭無淚的無力之感,我嗟悔無及,告誡著自己下次一定要認真檢查,絕能再這么浮躁。
我知道這次考試老師和家長都對我有著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讓他們失望了。對于這點我感到十分抱歉。但通過這次考試我也發現了自己不足點,俗話說的好,有失必有得嘛。
首先我要改掉考試不認真讀題不仔細的壞習慣。我做題時總是只看了前面一半后邊的要求還沒看到呢,答案便已近寫了上去,往往會使我失分。這也許和答題技巧有關系,但總之我在以后的考試過程之中一定要審題認真,仔細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于此的無謂的錯誤。
其次,我還要加強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科以及政治、歷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習題強化。通過考試,我終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樣的題目,感覺不出來有什么明顯的差異?墒且划斂荚嚕虐l現原來那么多考試題目是我從來看都沒看過的。只怪自己平時上課聽得不夠認真,練習題做的太少。我絕不能允許自己再這樣繼續下去,應此,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從這次考試之中汲取教訓,為下一次考試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反思周記集合 篇4
教師承擔著培養人才的歷史重任,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以育人為本,能夠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教學計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以滿足不同知識基礎和心理品質的學生的發展要求。我們要做到:制定教學計劃,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認真分析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努力采集和整合教育資源,制定出自己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學工作計劃,注重個性化發展和培養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進步。
反思周記集合 篇5
還沒考期末考前,我的心情很緊張,因為我很怕這一次的成績考的很不理想,所以我很用功的復習了很多次。如今,我的辛苦終于有了代價。終于考完了,老師發布成績時,我發現我的語文進步了很多,可是我盡然退步了一名。但是爸爸爸媽媽媽說名次不是很重要,重點是我有沒有了解。他們覺得我還有努力的空間。
現在的我很快樂,因為寒假的開始,又是過年期間,而且不用上課又可以睡到自然醒。天氣很冷,所以媽媽會準備很多好吃的東西給我們吃。過年期間,我拿到很多紅包,又去嘉義還有田尾公路花園玩,我們玩得很開心,因為南部的天氣很好,不像北部天天下雨,所以我們覺得還是南部奶奶家比較好玩。
我很喜歡月考過后的感覺,因為剛考完試,就暫時沒有考試的壓力,所以我超愛這一種感覺。希望下次月考過后又可以出去玩。
反思周記集合 篇6
20xx年X月X日 X天
一次考試結束了,又一次考試迎來了。在忐忑不安與緊張中寫完了試卷。拿到試卷,看到了那通紅的分數。我什么也說不出來,只知道,這一次真的很差勁!
翻開試卷,一個個刺眼的紅叉叉,紅圈圈映入眼簾,再看看錯了的題目,“山島竦峙”睜著大眼卻寫成了“山‘鳥’竦峙”,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最后一個閱讀題下有一個“6分”的題目居然沒看見!除了沉默,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么!
考試之前還裝了滿滿一肚子的自信,現在卻被這刺眼的分數打到海底,很深,很深……看到這分數,我的眼淚就這么不爭氣的落下來;哭過之后,我沉默了,之后陷入沉思:每次都是這樣,每次考得不好時都是哭哭啼啼,哭的一塌糊涂之后再怨天尤人,其實這種后果不都是自己造成的。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沒有辛勤的耕耘哪來的收獲?平常只是囫圇吞棗的學,之后對自己期望這么高,還不是自己造成的!
只是說想趕上這個,想趕上那個,別人都在進步,只有我在不斷后退,只能說自己不求上進罷了——可是,我何嘗不想考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啊!
一天一天過去,只能把握住時間不讓它溜走,只能努力的一點一點追上別人,藍天下的我顯得如此渺小,何時才能向別人一樣?
反思周記集合 篇7
反思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本文以敘事的形式記錄了我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撰寫數學周記,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反思性學習方式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次,幾位數學老師在一起閑聊,提到現在的學生難教,關鍵在于他們的學習意識差,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識整理意識。老師教什么,他就學什么,一部分同學學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內容,依賴于老師整理所學的知識。
2.缺乏作業檢查意識。很多學生對做數學作業是任務觀點,做完了便萬事大捷,到五、六年級還有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檢查作業。
3.缺乏解題策略優化意識。盡管現在提倡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但學生對自己已經解決的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做進一步反思、整理和優化的意識的確很差。他們很少去考慮自己是怎么解答這道題的,更不會去考慮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經常在做混合運算時,遇到能簡便運算的題,會有學生問:“要不要簡便運算?”
4.缺乏錯誤追因分析意識。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告訴學生這道題做錯了,他會毫不猶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題只是最后一部錯了,他卻不會去考慮自己錯在哪里?以至于這次改對了下次遇到類似的題又錯了。
5.缺乏良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個性品質。學生一般都欠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到數學枯燥乏味,畏懼數學,沒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我曾經在班級里作了我喜歡的學科的統計,結果喜歡數學的學生僅占12%。
怎樣來改變這些狀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學校里正在搞“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如果讓學生來寫自己學習數學的過程,回顧、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出擊,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決定嘗試讓學生寫數學周記。
數學周記怎么寫?寫什么?當我向學生布置這項作業時,學生一臉茫然,覺得不可思議。也難怪,寫文章是語文老師的事,哪有數學老師布置的?慢慢來吧!于是我對學生說,不難,給你們個模式,套著寫就可以了。
1.這星期學了哪些數學知識?
2.我學得比較好的有哪些內容?
3.我還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哪些方面表現比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數學周記交上來了,學生都按照格式寫了,如:
這星期學了簡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應用題,例1和例2。我學得比較好的是對這兩類應用題我能自己分析題里的相等關系。但有的時候我兩類應用題會混淆。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好的地方有:做作業整潔,正確率高。下星期我要爭取多發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問老師。
雖然學生的數學周記寫得很簡單,但學生畢竟對自己一周數學學習情況做了回顧與反思。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數學周記就這樣成了學生每周必做的一項作業。
堅持了幾個星期,學生寫數學周記逐漸成了習慣。我覺得時機成熟了,需要對學生撰寫的數學周記的內容再次進行引導,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這時,一篇數學周記的結束語引起了我的注意:
陸老師,每周的數學周記差不多都是這么寫的,簡直千篇一律。說實在話,我覺得可以把周記分成三大類:一是系統地整理所學的知識;二是難題錯題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學習表現;還可以作為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
反思周記集合 篇8
20xx年X月X日 X天
從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本單元主要在于學習史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本單元主要圍繞這三個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曲折過程,書中對于這三個制度講的比較詳細。所以我在處理這課時首先帶領學生理清線索,我先從整個單元的角度,帶領學生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劃分時間段,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把握,從而有利于打破兩課之間的教材的編排,形成整體的概念。在整個課中主要設計了兩個探究問題:一、為什么說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二、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體制的比較。
學生10分鐘先看書,先完成自主學習,在帶領學生的看書的過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協的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講政協的背景時強調了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在新中國政治建設中的作用,對于新政協得民主性、參與的廣泛性應該點一下,重點講述了新政協成果中的《共同綱領》“人民民主專政”定義以及綱領的性質,并結合所看到的題目有可能出的題眼,比如最高權力機關問題、第一部憲法性文件問題。第二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點我講述了憲法的內容,對此教材編排不到位,只是點出了國家的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卻沒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憲法原文效果會更好,在這里再次跟學生提到國體、政體,讓學生進一步有認識,加深理解。第三目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這里我主要先講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必然選擇,然后引入,這一制度,需要學生記憶的是職能、任務、方針,我給學生補充了統一戰線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央為鞏固新世紀統一戰線發的文件。民族區域制度這一目:主要講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10班是普通班,課堂氣氛不是很好,雖然一直在引領學生讀課文,為防止枯燥,不時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開國大典的膠片被燒,毛澤東退居二線等這也為下結課講文革留下話題。
從新課改角度來看,這節課是感覺效果不是很好,關鍵是課堂效率低下,看起來課堂熱鬧,但學生掌握不是很佳,學生討論少,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應該結合我校學習連云港市建構式生態課堂為抓手,努力大膽進行改革,可以講課堂分為幾步,第一步,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基本事實并進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選史料提高學生能力。第三部,精講點撥,第四部,鞏固練習。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