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抗擊侵略的英雄業績》
難點:正確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正確分析《尼布楚條約》是在平等基礎上簽訂的。
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法
根據初一學生年紀小,自學能力還不強,概括總結能力差的特點,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啟發談話中學會概括總結,整理歷史知識和線索。
2、直觀教學法
利用投影片、插圖、錄像等電教手段再現歷史情景,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回溯歷史,使學生如臨境,獲得感性認識,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討論法
為使學生能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也為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采用討論法。
4、比較法 通過比較戚家軍與岳家軍的組成人員,分析這兩只軍隊能在戰場上英勇無比的原因所在。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明清兩朝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在明清強化專制統治之際,世界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勢力相繼來到東方,開始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葡萄牙侵占澳門,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在中國臺灣登陸,相對落后的沙俄也將手伸到黑龍江流域。東方的日本,因國內的分裂和內亂,一批亡命海上的武士出沒于中國的東南沿海進行掠奪和騷擾。中國面臨外國侵略的嚴峻形勢,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軍抗擊沙俄的入侵,體現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英雄業績,從而導入新課。
2、教學過程
“戚繼光抗倭”一目。
先明確交待抗倭的歷史背景,可結合《明代抗倭圖》掛圖,首先闡明“倭寇”的概念,再讓學生搞清楚明朝中期倭患嚴重的原因,指導學生觀看《明代抗倭圖》,以對倭寇的騷擾范圍之廣、危害之深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出示有關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的騷擾造成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明確了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就為正確認識戚繼光的抗倭斗爭,以及更好地評價抗倭斗爭的性質做好了鋪墊。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經過:先指導學生觀看《戚繼光》像,然后讓學生閱讀戚繼光的生平事跡,再結合問題探究3題戚繼光繼承父職后,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聯系課文中他的詩句,你認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質值得人們學習?
“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戚繼光決心將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業結合起來,使自己處在時代激流的中心,為民族、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決心。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則更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說一說從戚繼光身上能學到哪些優秀品質?關于“戚家軍”的編練,教師可以補充戚繼光嚴于治軍的小故事,如條件允許,可嘗試著在課下排練“鴛鴦陣”,然后拿到課上表演,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戚繼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士兵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因為這些都是“戚家軍”得以戰勝倭寇的重要因素。
戚繼光抗倭斗爭的評價:教師請學生結合所講過的內容,結合課課練能力拓展題,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在中國古代史上還有哪支軍隊以紀律嚴明而著稱?對比一下“岳家軍”和“戚家軍”在抗擊對象上有什么不同?由此引出對戚繼光及戚繼光抗倭斗爭的正確評價,需要明確的是,抗倭斗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抗外來民族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斗爭,戚繼光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正確理解民族英雄的概念,區別岳飛與文天祥的關鍵在于,戚繼光抗倭斗爭是抗擊外國侵略,岳飛和文天祥抗金抗元屬于國內民族間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