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央視法制節目心得體會(通用3篇)
觀看央視法制節目心得體會 篇1
人生長途中我們就好比是一個尖尖的三角形在并不平坦的路上吃力的向前走著,而老師和家長的教導能把我們的角磨的圓一點,慢慢的我們變得越來越圓,而容易拌到的地方就越來越少,自然我們就越來越安全啊。可見這些教導是多么的重要。
家庭安全是我們很容易忽視的,我們一定要做到防火、防電和防盜:要正確使用燃氣和煤氣等易燃品;正確使用家用電器,隨手關燈;自己一個人在家時,不要接陌生人電話或者給陌生人看門等。
在公共場合更應該注意安全了:我們應盡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場合,因為那樣既不按全又可能被傳染疾病;春節期間,我們一定要在指定地點、指定時間,放合格的爆竹,最好不要再加存放爆竹,更不要放在陽光下;不要在未經開放的地點滑冰、滑雪、游泳或者是釣魚,這樣占小便宜只會吃大虧;不要去18歲以下兒童不能去的地方,也不要與社會上的不良青年搭訕,出去找同學也一定要先與家長聯絡,不可擅自作主……
短短的一節生動的法制安全教育課就這樣結束了,每個人都聽得入神,我相信我們大家都會過一個快樂、充實、安全而有意義的春節!
觀看央視法制節目心得體會 篇2
近些年,為了宣傳法治,各電視臺陸續推出了破案類節目。這本是好事,但正如之前的各類高收視率節目,破案類節目也未能免俗,發展著發展著就變了味。
昨天晚上看了央視12套播出的《天網》欄目,這期的節目叫“扔紙條的女孩”。大意是講述五個花季少女,因遇人不淑、交友不慎,被三個青年男性網友以“介紹高報酬工作”為由騙來并加以控制,準備送到某某島上從事賣淫活動。在路途中,幾個少女多次乘男青年不備,將有眉筆寫的“救命,找110……”字跡的紙條扔給了出租車司機等,以求獲得救援。公安機關在接到出租車司機報案后,及時聯系駐島警方,在幾名男女青年乘坐的船靠岸后,上船搜索解救出幾名女孩,并將意圖組織賣淫的三名男性青年抓獲。
節目播出時,在講述“出租車司機拉送該八名男女青年及下車后發現留有一求救紙條”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諸如“神秘”、“離奇”、“一系列怪事”等字眼,而在講警方接到報案后準備實施解救時,多次提到了解救面臨最大困難就是不知道男女青年外部特征,只知道有七八個人,男性流里流氣,女性穿著暴露,這給解救帶來了極大困難。再配合上跌宕起伏的音樂,快速剪輯的畫面,整個故事緊張刺激,在播到最后警察成功解救出幾名女孩后,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有長舒了一口氣的快感。
因為職業習慣,我不太容易向我父母一樣被劇情所操縱。客觀看整個事件,無非是司機收到求救信后報警,哪里有那么多所謂神秘與離奇?而警方所稱的實施解救面臨的重大困難,細想下來更是微不足道。在封閉的船艙環境中,七八個青年人在一起應當是十分醒目的,況且女生還穿著暴露,找到他們又有什么難度?十幾個全副武裝的民警抓幾個小毛孩又有什么驚險可言?
如今社會,我們公安機關在描述案情時,總是故作曲折、添枝加葉,把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描繪的驚心動魄。這樣做,一來可以表明自己辦事之能,而來可以向上、向百姓邀功。殊不知,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們辦的事究竟幾斤幾兩,能騙得了誰啊?!
觀看央視法制節目心得體會 篇3
臉上掛著一貫笑容的主持人,不緊不慢地向我們述說著“故事”。
“故事”的主角:一個個無良者在鏡頭前沒有絲毫的懺悔和自責,一個個弱小的受害者,如同祥林嫂一樣一遍遍地對記者訴說悲情,而現場的記者的反應與端坐在演播室里的主持人一樣,往往是:愛莫能助。
結果是人渣依然囂張,丑惡的靈魂在我們的社會上仍然到處招搖著。
——這就是央視12頻道《道德觀察》欄目日復一日的“演出模式”,它的軟弱與冷漠已經越來越讓我無法忍受。
丑事好像僅僅是一種道德,而記者的做法也僅僅是“觀察”。就像節目里的無良者說的一樣:我這樣做,道德不能把我怎么樣!
的確,道德沒能把無良者怎么樣,《道德觀察》更沒能把無良者怎么樣,因為這個欄目僅僅是觀察,只是把不道德的人們送上展臺,是為人們茶余飯后增添一點談資,是媒體工作者抖落的難得的“爆料”。
《道德觀察》的主持人對自己的節目很是自鳴得意——“很多人問我,你們《道德觀察》是觀察什么的呀?我說是觀察人性的。”
誠然,人性你們是觀察到了,但對當事者來說又有什么用呢?你們究竟為當事者做了什么?是為他們討回了公道?還是為他們爭得了經濟上的補償呢?
如此軟弱的節目除了給我們展示了當事人的傷痛之外,又能給我們多少啟示呢?它只會讓觀眾對社會上某些人的道德越來越寒心,讓我們對法律越來越感到失望。
《道德觀察》欄目簡介給自己的定位似乎很清楚:“《道德觀察》不是一個教訓人的節目,也不是一個每天定點開庭的道德裁判所。我們觀察的是世間百態,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們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社會道德案例。《道德觀察》以記者的視角調查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值得我們關注的涉及道德倫理和行為規范的事件和人物。觀察了別人,也就發現了自己。”
當然,公眾理解媒體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但是通過它卻可以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最好有的案例要有后續報道,讓我們的觀眾通過欄目看到一絲絲曙光,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社會是公平、公正的,我們的法律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這難道是對一個法制欄目的過分要求嗎?
通過《道德觀察》,觀察到了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靈魂的丑惡,感受到了許多人道德的淪喪,但如果這一代人感受不到自己道德卑下而招至的社會壓力,反而以此為榮,那么這種節目又會生出怎樣的負面教育的惡果?
《道德觀察》除了展示無良與眼淚,似乎誰對缺德事也沒有辦法,他們只習慣欣賞別人的眼淚,同情!僅僅是同情!難道此欄目要誘導整個國民都把自己當作了一個無關緊要的看客!
收視率攀高的《道德觀察》,可不可以把你們的責任感也提高一些?不要把一個個悲情的案例當成評書連播!面對悲情與眼淚,不要僅僅只是觀察,請發揮出新聞媒體對社會丑惡事件的應有態度和監督力度——至少表明你們的神經沒有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