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通用3篇)
領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 篇1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比脫離共同體更具殺傷力的事情,離群索居或遭到拋棄的恐懼孤單和坐立不安,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意識上出現障礙和紊亂。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認知、生存與價值呈現,只有在具備共同體意識的海面上才能生發并蕩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于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個體理性品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共營美好生活的過程。依托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與規范,成員們在努力營造共善生活中發覺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參與、法治、互助、寬容、合作、信任、廉潔、分享、責任等。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也會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最終還會落腳到公民個體成員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質和健康人格為基本的風范體現。
有助于生發同胞情感,給予個體心靈歸屬。任何成員都不愿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疏遠的社會中,而理性又無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礎上,成員相互間才會有親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為情同手足的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不僅會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會生發友愛、關心、同情等同胞情感,這些情感在給予個體精神慰藉和心靈歸屬的同時,也提供了長遠樂觀的前景預期與歸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規范,提升個體生活體驗。共同體意識可以提供成員彼此間相處的良善秩序,也為個體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規范。無論是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為大家所接納和偏愛。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共同體意識可以促成共鳴性的良知和善意動機,進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規范體系。這些道德規范對丑惡能夠形成一定的約束與規制,消解歧視、偏見等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的品質。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進個體積極行動。作為一個成員,當其所處的共同體在燦爛悠久的文明基礎上能夠團結凝聚、能夠富強獨立時,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當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負,而在于尋求積極的自強行動,努力學習并進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進步努力和能動維護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并為個體提供自信行動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發展,實現個體人生價值。個體的人生價值雖由自己能動創造,但最終還是由共同體提供機會、由對他者和社會的貢獻來獲得評判。也就是說,自我人生的價值意義構建,是由整個共同體作為參考系并由共同體意識加以支撐。寬泛地說,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成員間相互接觸聯系、創造機會與價值意義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我全面發展的過程。同時,個體獲得的各種知識經驗、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造的各種價值貢獻,都需要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和體現。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既與整體的規范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領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 篇2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如果沒有一種全民共同使用、全社會通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會嚴重影響不同民族區域、不同語言區域的經濟文化社會交流,時間長了還會淡化各民族之間的情感,割裂各民族之間的紐帶。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的需要!凹訌娭腥A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闭Z言和文化認同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表達符號和傳播的主要載體,是觀察和認識世界的共同工具。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有利于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而增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在內蒙古,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體現得更加深沉、更加厚重。正是因為這種真誠、融洽、和睦的民族關系,吸引知名的藝術家賈作光和辛滬光從北京、上海到內蒙古工作,并創作了著名的《鄂爾多斯舞》和民族交響樂《嘎達梅林》;烏蘭托嘎、德德瑪、美麗其格等一代又一代的蒙古族藝術家,創作推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一批草原經典歌曲;國粹京劇以及雜技進入內蒙古以后,產生了蒙派京劇和蒙派雜技;在走西口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了二人臺和漫翰調這兩種在晉陜蒙地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特殊藝術形式;名揚海內外的烏力格爾,通過胡爾齊的再創作,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族群眾中廣為流傳。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和文藝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一個團結奮進的內蒙古。
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當今世界的思想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愈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凸顯,核心價值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民族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抓好民族文藝創作就成為民族地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近年來,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創作推出的話劇《國家的孩子》、民族情景歌舞《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民族管弦樂《絲路草原》《北疆贊歌》、民族舞劇《騎兵》等優秀作品,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了積極作用,增強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領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 篇3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__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民法總則不僅充分構建了我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還詳細規定了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為民法典后續的各分編內容提供了基本的體系和框架。因此,民法總則的頒布在我國法治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民法總則構建了內涵豐富的權利體系。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對知識產權作出保護規定;在傳統財產權利基礎上將投資性權利納入保護范圍……民法總則不僅保護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使公民免受非法侵擾,維護了社會秩序,還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下法律的與時俱進。
民法總則強調了對弱勢群體的傾斜保護。民法總則通過擴大被監護人范圍、調整監護人范圍、強化國家監護職能、完善撤銷監護相關規定、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延長訴訟時效等一系列措施,強調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為后續各分編擬定具體傾斜保護措施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保障。人類面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民事主體在行使各種權利時,不僅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必要,也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因此,民法總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也被確立為民法總則的基本規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民法總則對社會個體權利的充分確認與保障,對弱勢群體的充分尊重與特殊關愛,對社會個體追求幸福生活各種努力的肯定與支持,彰顯人文關懷,是一部“溫情脈脈”的法律。相信作為編纂民法典的堅實基礎,民法總則蘊含的人文關懷意識將為后續各分編所繼承與發揚,從而提升整個民法典的質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