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精選3篇)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1
據專家介紹,這些天地間有差別的現象,更適合作為授課內容。同時,天和一號核心艙可比天宮一號大得多,因此本次授課的展示空間更大。不僅如此,為了保證此次太空授課順利進行,航天員和工作人員還在各環節都花了不少心思。和上網課類似,穩定的通信傳輸就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不過,太空授課要求更高,需要“天鏈”中繼衛星、空間站、地面測控站密切配合,確保天地互動“不堵車”。
另外,由于空間和運送過程的限制,太空授課用到的輔助教具要經歷重重考核才能“上天”。而失重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為此,航天員也提前做了功課,練習如何在失重條件下保持攝像穩定“不手抖”。
如今,隨著中國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推出,帶來豐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動,在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心中播下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正如王亞平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2
我的媽媽也是一名白衣天使。雖然她這個兒保科醫生治不了這種新型肺炎,但她也有自己的責任。
大年初二早上,天淅淅瀝瀝地下著雨,天氣格外寒冷。爸爸卻一大早就送媽媽出門了,因為媽媽要去靈南高速收費站給路人量體溫。
傍晚時分,爸爸接回了一臉疲倦的媽媽,她頭發濕漉漉的,褲子和鞋子也又濕又臟。我見了,心疼地喊:“媽媽,你怎么這個樣子了?”
媽媽說:“今天一直下雨,我在馬路上站了一天,能不臟不濕嗎?”
“你們看看你媽的白大褂。”爸爸展開了他手中的白大褂,憐愛地看了媽媽一眼。天啊,這哪是白大褂啊,濕漉漉的,臟兮兮的,真不知道這一天媽媽都經歷了什么。
“媽媽,累嗎?”
“還好,比起去武漢治病的醫護人員,媽媽做這點事能算什么呀?”媽媽微笑著,輕描淡寫地說。
爸爸卻不那么淡定:“你媽呀,一天都沒喝水,也沒好好吃飯。”
“為什么不喝水不好好吃飯呀,媽媽?”我覺得奇怪,測體溫跟喝水吃飯有什么關系?
“喝了水怕上廁所呀,我上廁所的時候車過去了怎么辦?萬一他們恰好發熱,萬一他們恰好是病毒攜帶者呢,我不就成罪人了嗎?吃飯也沒時間吃,車流量挺大的。”媽媽又笑了笑,語氣變得調皮起來,“我能為這場戰爭獻出自己的力量,豈不是比你們只能呆在家里心急要有成就感?”
今天,我在《今日象山》上看到關于媽媽的報道:……冬雨打在臉上,浸濕了衣帽,白大褂也被來往車輛濺了泥,但在陳春琴心中,“守住關卡,不遺漏一個可疑人員”既是組織交予的任務,更是作為醫護人員的一份責任和初心。7個小時、328輛車、929個人,這是她交出的“成績單”。
我突然覺得好驕傲,我的媽媽,也是一個勇敢無畏的逆行者!雖然,她沒有那些給新型肺炎患者治病的醫生那么偉大,但是她放棄休假主動請纓,冒著被傳染的危險為路人測量體溫,不也是這場戰爭里的一名勇士嗎?
致敬,我親愛的媽媽,以及所有勇敢無畏的逆行者!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3
郭永懷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國的科學事業興旺發達,光有少數老專家是不行的,必須不斷地培養成千上萬的后繼者。因此,他把培養年輕一代的力學工作者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他常把自己比喻為“一顆鋪路石子”,讓年輕人從他身上踩過去。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回國不久,他就與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等一起,規劃了全國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設置;組織領導了全國三屆力學研究班;接著,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物理系主任,為該系的創立操勞籌劃;同時,他還在該校的近代力學系開課,講授邊界層理論;他親自帶研究生,培養助手,指導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以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指導藝術,以他的全部熱情和關懷,為祖國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懷正在為在科大開講“邊界層理論”緊張備課,同助手們一起編寫講義。他幾次放棄休假療養的機會,堅持與助手們一起緊張工作,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終于編出了第一流的《邊界層理論講義》。它篇幅不大,內容精辟,是郭永懷同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由于他有著豐富的研究工作經驗,見解深邃,因此講課別具一格,使學生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記憶猶新。
他對青年同志的指導和幫助是啟發式的,循序漸進的。一開始,他先出一個簡單的題目,指定有關的參考書籍與文獻;然后誘導青年同志做更復雜一些的題目,讓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閱文獻、資料;接著,再著手做沒有現成文獻可直接借鑒和應用范圍更廣的課題,有時還要求用實驗來驗證所得的結果。通過這一過程,許多青年同志學到了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本領。
郭永懷不茍言笑,但對青年一代總是寄予深情,和藹可親。他對于所安排的頭緒眾多的課題,心里有一本“明細帳”。青年研究人員經常會收到他寫來的紙條,上面是他那剛健的手跡,往往寫的是幾篇可供參考的文獻;有時,他親自把書籍、文獻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時,他突然跑來與大家討論,用他考慮到的一個更好的想法來解答上次提出的問題,對于青年同志寫的研究報告,他都要反復推敲,仔細修改。為了業務工作,大家可以隨時去叩他的門,而他總是放下手頭的工作,與來人熱情地討論。郭永懷就像一個辛勤的園丁,為培養年輕一代的力學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郭永懷雖然離開了我們,他卻活在了我們的心中,任時間洗禮,對他的這份敬佩之情卻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