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作文(精選3篇)
2023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作文 篇1
我出生在冀中平原上的一個小村莊。那是20世紀70年代,村里還沒有電視機,村里人最盼望也最癡迷的,是觀看一場露天電影。
放露天電影通常是在冬季,田里不需要勞作,耕種要等到來年開春兒。記憶中那時的冬天格外寒冷,也格外漫長。每天傍晚黑影兒一下來,大人小孩都早早鉆進了被窩,一是為了對付寒冷,二是為了節省照明用的煤油。那時候已經有了電燈,但不知是否因為電不夠用,每天晚上都會停電,有時半夜里才來電,來了一會兒又沒了。在這種漫長而枯燥的生活中,來一場露天電影無異于是枯燥生活中最好的調劑品。
那時候,放電影的事兒得村里的大隊部說了算。通常是在這天的晌午,大隊部里就開始廣播:“社員們注意啦,社員們注意啦,今天晚上在大隊門口放電影。”這廣播通過掛在電線桿上的一對大喇叭,傳到全村每一個人的耳朵里,每一個人都歡呼雀躍:“今天夜里看電影啦。”“太好啦,早點吃飯啊,咱搭伴去。”“好,早點去占地方。”那時也沒有電話手機,也不知外村人是怎么得知消息的,別說是隔著三五里地的近村,就是隔著十幾里地的遠村,也都知道了我們村晚上要放電影的消息。那時自行車在村里還是稀罕物件,汽車更是沒有,人們去哪兒全靠步行,傍晚時你就看吧,三五成群的人,抄近道的,踩麥田的,從四面八方會聚而來。
一塊正方形的黑色寬邊電影銀幕,早早就掛好了。銀幕的上四個角用繩子綁著,懸在大隊部門前的半空中。孩子們在銀幕下跑來跑去,大人們從家里搬來板凳、椅子、長條凳等各種能坐的,給自己和家人占地方。雖然明知道離得太近仰著脖子太累也看不清楚,很多人還是愿意占銀幕下第一排的位置,仿佛離電影最近才看得最有味道。
夜色終于黑下來,放映員在大家的期盼中,開始架放映機了。電線是臨時從電線桿上抻下來的,一只燈泡照得現場通亮。大人小孩一擁而上,把他團團圍住,看他安裝機器。大冬天的,放映員頭上卻冒出了汗,他一次次大聲呼喊:“大家別擠,別把機器擠壞了。”安裝好,要調試,一束刺眼的光束射向正前方,放映員調試鏡頭和焦距,把這束光正對著電影銀幕。孩子們最喜歡這光束了,一躥一躥往上跳,他們小小的影子在銀幕上此起彼伏。
電影開演了。大隊部前的這條街上被擠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幼,坐著的、站著的、蹲著的。銀幕反面也是人,從反面看到的字是反的,人全都是左撇子,影像也不如在正面看得清楚,但因為模糊和反常規,反而有了別樣的意味。孩子們尤其喜歡在反面看電影,這才與眾不同。
如果趕上有電,能正常放映,這是最幸運的。大多時候是停電,所有人都在黑咕隆咚的街上等著,在寒風中等著,在無盡的期盼中等著,誰也不肯回家去等,生怕來電了錯過了電影開始的鏡頭。等啊等,腿都站麻了,腳都凍僵了,全身凍得像冰坨一般,不住地跺腳、搓手、哈氣。孩子們開始數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大人們在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誰也不知道這電幾點能來,10點多、11點多、12點多……只要能來電,電影能放映,就算沒有白等。最可悲的是有時等到凌晨1點多了,電還不來,大家只好又失望又不甘地在一片沮喪聲中搬著家當離開。如果恰巧剛回到家或者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來電了,人們開心地呼喊著,呼啦啦又退回原地,敦促剛收了機器的放映員再把機器架起來。
趕上那種比較熱門的電影,比如陳沖和劉曉慶主演的《小花》,在一個村子放完了,又挪到另一個村子放,那個村的人都在眼巴巴等著呢,在我們那兒這叫“跑片”。“跑片”的費用當然比放第一場費用要低,那時候只要能看上電影,人們多冷多晚都愿意等。有的人看上癮了,在一個村子里看完,又追到第二個村子里再看一遍。
那時候放得最多的是《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記得《地道戰》中的那首歌:“……千里大平原,開展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電影里一唱,孩子們就跟著唱。當演到湯司令翹起大拇指,由衷地說:“高,實在是高!”時,下面一片哄笑聲,別說孩子,連大人都開始模仿這句臺詞。
電影散場了,大家戀戀不舍地提上凳子,裹緊棉衣往回走。村子里的大小胡同,都響著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和討論電影劇情的說話聲,狗在院子里也跟著湊熱鬧,“汪汪汪”地吠叫著。外村來看電影的人,拱著肩,把頭縮進棉大衣的領子里,踏著來路,穿過麥地,走回那個冷落了一夜的家去。他們的身影在空曠的原野中走得匆促,陪伴他們的,是滿天閃耀的星斗。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村子里漸漸有了電視機,先是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后來又有了18寸的,22寸的。到了90年代,彩色電視機已經非常普及。我1998年結婚的時候,嫁妝是一臺25英寸的彩色電視機,在當時是非常氣派的。20__年后,那臺電視機由氣派變得又笨重又土氣,我們從商場里搬回了能夠掛在墻上的平板液晶電視機。后來又從43英寸的換成55英寸的,電視機越換越大,音效也越來越好,已經有了家庭影院的感覺了。
再回想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的情景,不由得感嘆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現在村子里早已經不放露天電影了,自從家庭里有了電視,人們對露天電影的狂熱就在漸漸淡去,終至于它消失不見了。
上世紀90年代,我所在的縣城里蓋起了第一家電影院。看電影成了戀愛中年輕人的專利,一說誰進了影院,那一定是在說誰戀愛了,是和“對象”看電影了。那時的電影票也就兩三塊錢,但村里的人都舍不得花錢,農村人習慣節儉過日子,到電影院里看花錢的電影,人們打心底不能接受。
就在幾年前,我們縣城的舊電影院拆了,又選了新址,蓋起了集休閑、餐飲、娛樂于一體的時代影城。影城里有十幾個放映間,可以同時播放不同的影片。舒適的座椅,高檔的音響,還可以來一杯奶茶、咖啡、冷飲,邊喝邊看。看電影不僅僅是休閑娛樂,也成了文化和品位的象征。觀影者也不再局限于熱戀中的年輕人,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可以走進影院,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看。
露天電影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它代表著那個年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觀影方式的發展,彰顯著社會進步的軌跡。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那些蒙上了時間之塵的影像,見證著昨日,也印證著今日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和多彩,絢麗與輝煌。
2023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作文 篇2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而愛國,更是一個神圣的字眼。革命導師列寧曾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濃厚的感情。”的確,這種愛國情懷是任何人也無法割舍的。在歷史發展的曲折過程中,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國人民所崇尚的,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光輝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對于日益繁榮富強的祖國來說,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曾幾何時,我們的祖國飽經滄桑,歷盡磨難。她經歷過西方列強的硝煙,她遭受過封建軍閥的連年混戰,她曾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賭場,她曾是野心家們爭權奪利的賽場。祖國母親曾被欺凌得遍體鱗傷,千瘡百孔。每一寸土地都留下深深的血痕,每一張容顏都布滿驚恐的陰霾。一聲聲的吶喊,一股股的豪情,一片片赤膽忠心,一首首慷慨悲歌,從“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屈原,到“外敵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正氣浩然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到“惟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毛澤東,多少代人的痛苦與辛酸,多少代人的拼搏與希望。一代代英雄用自己的鮮血捍衛著祖國母親,用骨氣礪煉著民族精神,用愛國熱情和堅強意志騰起了中國巨龍!
再過三天就是國慶節了,我們將迎來祖國母親的70華誕。透過淚水思英烈,歷盡劫難話滄桑。先烈們“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吶喊,至今仍在我們耳邊回蕩。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豪杰,為了中華民族獨立自主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了和平與解放勇敢的戰斗在槍林彈雨之間。憶往昔崢嶸歲月,我們感慨萬千;思漫漫救國路,我們心情沉重。然而單純的悲痛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又是毫無益處的,我們所需的是悲痛中的奮發,是沉思后的崛起。
作為青年學生,現在并不需要我們立刻奔赴祖國邊疆,戰身沙場;也不需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舍身取義。許多同學也許都這樣認為:如今我們生長在和平的年代,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那我們還需要講愛國主義嗎?什么是愛國?美國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說過一句話:“不懂得熱愛國旗的學生,無論他多么出色,都不是好學生。”在美國,熱愛國旗是一件極其平常而又非常光榮的事;在波蘭,每一所學校都專門設有愛國主義教育課程,并使之融入政治、歷史等科目中;在泰國,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政府極其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和愛國教育;最具特色的是韓國,它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韓國人歷來以使用本國產品而引為驕傲。可見,愛國主義精神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一代,是祖國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必將屬于我們。因此,我們更要繼承和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是一種崇高而神圣的情感,卻并不都表現為輝煌而壯烈的舉動。愛國,其實我們能做到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用心去體會,也從來沒有體會到原來日常一些普通平凡的小事也可以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我們似乎都忽略了這些事情的內在涵義。 愛國并不是一種唱高調的行為,相反,它是通過一件件普通而平凡的小事體現并凝聚起來的。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記得日本廣島亞運會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上竟然沒有一張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為沒有一張紙,竟可以使全世界為之驚訝。而相比于我們即便是在國旗升起的時候,依舊在交頭接耳、說笑嬉戲、左顧右盼,卻沒有肅立對國旗行注目禮。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我們不該覺得慚愧嗎?難道不應該反省嗎?
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熱愛自己的學校。一個連自己的學校都不愛的學生,又怎么可能愛自己的國家呢?愛國和愛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臨沂25中為我們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25中的老師為培養我們成才而兢兢業業,這里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作為25中的學生,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學校。親愛的同學們,為了25中的榮譽、為了我們肩上的重任,為了中華民族的騰飛,讓我們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努力拼搏,做一個無愧于人民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25中學子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中學生來講,培養完美的人格,升華高尚的人品,培育崇高的愛國情懷,需要“生活從疊被做起,品德從孝心做起,文明從說話做起,學習從習慣做起,愛國從身邊小事做起”。
同學們,當再看見校園的紙屑時,請不要視而不見;當在校學習時,請不要對紀律規范熟視無睹;當再看電視時,請不要對新聞聯播心生厭惡;當再遇到地上的硬幣時,請不要對它不理不睬。祖國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需要我們節約,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都值得我們珍惜。只要我們時刻心存愛國信念,這些微小的舉動就一定不再普通了。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旺。在這21世紀的征程上,我們一定要將愛國落實到實處,刻苦的學習,加倍的努力,為祖國添加新的驕傲,為祖國譜寫新的篇章!
2023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作文 篇3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泛開展先進模范學習宣傳活動,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組織開展“最美奮斗者”學習宣傳活動,活動自6月中旬啟動,經各地區各部門遴選推薦、群眾網上投票、組委會集中審議、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認真審核,產生300名“最美奮斗者”建議人選,包括278名個人,22個集體。
“最美奮斗者”中,既有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戰士,也有勇于實踐的改革先鋒;既有三尺講壇上的名師,也有扎根基層致富百姓的“領頭羊”;既有貢獻突出的科學家,也有長期服務“三農”的科技工作者;還有公正為民的法官、優秀技工等,他們都是所處年代、所在行業領域的優秀代表,都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英雄、時代的楷模,讓我們向“最美奮斗者”致敬,用奮斗向美麗祖國“表白”。
“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為了家和國,我要去拼搏”,讓我們用奮斗向美麗祖國表白。時光流轉,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湖海,平凡奮斗成就不凡事業。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我愿永遠做一個螺絲釘”,其精神代代相傳的雷鋒;在蘭考的470天里從未休息過1天,“自己是人民的兒子”,其精神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為了堵住井噴,縱身跳入滾燙的泥漿,“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其精神催人奮進的王進喜;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孜孜不倦地奮斗了60年,奉獻了60年,“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其精神薪火相傳的楊善洲……他們默默耕耘,為祖國的建設增磚添瓦;無私奉獻,在平凡中匯聚點滴中國力量;鞠躬盡瘁,用畢生心血織就盛世繁華。任時代變遷,這些鍥而不舍、舍身忘我為祖國建設和發展書寫精彩的偉岸身影與奮斗精神永不褪色。
正如《祝你生日快樂》中唱到:“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為了家和國,我要去拼搏。”讓我們向“最美奮斗者”致敬,用奮斗向祖國“表白”,為了家和國,全力去拼搏,秉承和發揚這些永不褪色的精神,接續奮斗、接力探索、接棒發展,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跨過了高山,越過了大海,無論在何方,心系著祖國”,讓我們用奮斗向美麗祖國表白。跨越山河,一點一滴凝聚跨越力量,無我奮斗成就不凡事業。放棄了在英國優厚的待遇,懷著一腔愛國熱情返回祖國,從白手起家、填補空白,到趕超先進、跨越極限,“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的黃大年;在美國學成后沖破重重阻礙回國,一寸赤心,以身許國,把一生跟國家建設和人民需要結合起來的“中國催化劑之父”閔恩澤;“我為什么要學醫?”“我為什么選擇角膜病研究?”“我為什么要出國?”初心三問后,婉拒國外名校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全球首創“姚氏法角膜移植術”的姚玉峰……他們不曾忘記自己當初為什么出發、為什么奮斗,把愛國作為畢生的追求,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的報國情懷,以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奮斗,為了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不畏挑戰、砥礪前行。
正如《祝你生日快樂》中唱到:“跨過了高山,越過了大海,無論在何方,心系著祖國。”讓我們向“最美奮斗者”致敬,用奮斗向祖國“表白”,執著一份信念,堅守一個崗位,于平凡的崗位激揚愛國熱情,無論是高山險阻還是大海洶涌,唯有全力以赴讓奮斗擲地有聲,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走過了四季,經歷過風雨,待到繁花盛開時,又見彩虹”,讓我們用奮斗向美麗祖國表白。七十載如歌歲月,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載砥礪奮進,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見證偉大事業。那一段“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的殷殷叮嚀,那一聲震驚世界的東方巨響,那一顆劃破黑暗夜空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嘔心瀝血、埋頭奮斗,奉獻了青春和健康,以偉大事業向世界發出了怒吼的“兩彈一星”先進群體;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干”,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的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提出“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的“863”計劃倡導者”……他們為創新創造嘔心瀝血,為祖國建設傾盡心力,為中國智造日夜操勞,讓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
正如《祝你生日快樂》中唱到:“走過了四季,經歷過風雨,待到繁花盛開時,又見彩虹。”讓我們向“最美奮斗者”致敬,用奮斗向祖國“表白”,當好新時代追夢人,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接續奮斗中書寫新時代的光榮歷史,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跡。
致敬“最美奮斗者”,讓我們用奮斗向祖國“表白”,為祖國唱響《祝你生日快樂》,在奮斗的路上,你我勠力同心,比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