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通用6篇)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1
國慶前夜,無論6歲還是36歲,國歌響起,國旗升起,心中難免都會有些相似的感動。短短七個小故事,舊時光,新視角,小人物,大時代,淚婆娑,一曲道不盡70年的家國情懷。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與歷史并肩,這才是真正的“我”和我的祖國。但不得不說,影城最大的一個影廳座無虛席真不容易,但散場的時候留下的飲料罐子還真是有點多!?一代人終將老去,總有人正當青春。這一代年輕人是什么樣子的,祖國的未來就是什么樣子。追憶往昔歲月,更要走好眼前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每個人做好這代人的分內之事,既做見證者,更做參與者,這是責任,更是擔當。70年,道路曲折,前路艱辛,滄桑巨變,匯浪成海,大國小家,細品況味,惟愿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歷史塵煙輪轉,萬家燈火依然。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2
看完了。
最喜歡《前夜》、《北京你好》、《奪冠》
另外四個emmmmm,陳凱歌那個要不是陳飛宇和劉昊然的臉,真看不下去了,陳導你可長點心吧。
管虎的《前夜》是真真正正的好,無論是導演還是黃渤,《北京你好》加入20xx年汶川的故事給爺整哭了嗚嗚嗚嗚嗚,葛優太適合演這種心眼不壞的北京二流子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奪冠》太可愛了,感覺就像吃了好幾顆太妃糖,突然讓我吃一顆檸檬汽水糖。
這三段可能是故事闡述最清楚,角度新奇卻又情理之中的了。
《相遇》那一段男女主互飆演技,我都想起立鼓掌了,但是感覺和原子彈爆炸結合的不夠密切,有點難以信服。
《護航》和《回歸》給我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不差也不好。
陳導的《白晝流星》是真的不知道在講啥,但是有劉昊然、陳飛宇的臉硬撐。
綜上所述,七個故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重新給我說了一遍歷史,完全沒有一點“負擔”(假大空),很輕松又感人。
三個優秀,三個良好,一個及格,再加上我的愛國情懷,給五星。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3
七個故事我最喜歡也最深刻的是《北京奧運會》,那一年災難和榮耀一起來臨,汶川地震對我們每個四川人來說是不可磨滅的回憶,所以當我看見這個四川男孩的時候,眼里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那一年也是我高考,考前連續放假住帳篷,考前還要緊張逃離演練;各地援建團支援,志愿者,感激每個幫助的人;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我在餐廳打暑假工,忙得暈頭轉向,至今都沒有看到過奧運會開幕式的重播,遺憾!那一年去上了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4
兩個半小時講述七個故事,七個故事質量參差不齊,沒有特別出彩。
先說最好的《北京你好》,兼具笑點和淚點。以奧運門票為線索,讓故事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故事同時也顯得更具有張力,這就是為什么當四川孩子說出看奧運的原因是淚點來的自然,不需要任何的華麗的形式去渲染。葛大爺的表演和四川話的天然屬性讓為影片提供了不少的笑料。
《前夜》從始至終時間的提醒,增加了其緊迫感。但故事過于平淡卻少沖突性,最大的邏輯錯誤莫過于黃渤既然能很快的對問題作出判斷卻沒提前就考慮到,讓營造到頂峰的緊迫感變得不堪一擊。
《相遇》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公交車里的長鏡頭,技法不強,但可圈可點的是導演通過公交車玻璃后的場景推動出,所有人上街高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振奮人心場景,影片也進入高潮。
七個故事唯一有銜接的就是《奪冠》,銜接的很自然。最后吳京和徐崢的電視節目略顯尷尬。
《白晝流星》老爺子原諒兩青年原因不明,兩青年改邪歸正原因不明。
《回歸》抓住了時間這個要點和表這個載體。
《護航》穿插了女孩的兒時、少時讓人物更加生動。
總的來說質量一般,除《北京你好》外故事都較為平淡,沖突性不強。比起電影還不如看作七件大事的紀錄片!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5
幾個片段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尋常老百姓和祖國息息相關的故事,每看到大屏幕里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都會屏住呼吸,好像我也是在場的一員。祖國能有今天,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英雄拋頭顱灑熱血外,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感謝所有為了祖國而做出奉獻的英雄們,是你們背后的付出給我們14億同胞帶來的這個繁榮昌盛的家。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感精彩_中學生電影心得體會 篇6
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故事組成,由薛曉路執導的《回歸》從回歸儀式籌備前后幾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時刻。他們是中方外交官、儀仗隊軍人、香港警察、鐘表師傅,身份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在7月1日0點0分準時升起五星紅旗。他們在各自的崗位竭盡全力,只為保證香港回歸“一秒不差”。8月底,影片公布了預告片,片中重新還原了香港回歸時的升旗儀式,短短1分48秒的視頻,看得讓人心潮澎湃。
影片中,為了這一秒不差,中英雙方經歷了16輪談判;影片外,為了這一天,中華兒女整整等待一百五十四年。
香港的命運從來與祖國母親休戚相關、榮辱與共。近代中國積貧積弱,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史,寫滿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哀痛。19世紀40年代初,僅有一萬多人的英國遠征軍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此后九龍、新界又被陸續割讓,從此香港離開祖國的懷抱,與慈母隔江相望。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
1997年,香港終于回歸。
時隔多年,我仍記得當時電視直播的畫面。6月30日23時56分,中英雙方護旗隊進場。7月1日0時0分0秒,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準時奏響,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一同緩緩升起。這是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人民衷心期盼的莊嚴一幕。
如今20xx年,二十二年過去,我已記不得當時的心情,也不記得是否曾熱淚盈眶,但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風中獵獵作響的一幕,卻已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
我非軍人,不曾上過戰場,只在詩里讀過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尚年少,生活安寧富足,只是在歷史中念過“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國難與危亡、戰爭與犧牲,都是書中的文字、影像里的回憶,離我那么遙遠、那么陌生。
但當電影中,國歌奏起、軍人敬禮,五星紅旗莊嚴肅穆地冉冉升起,我卻克制不住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禁不住無語凝噎、淚濕眼眶。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感情。
如果要給愛國賦予一種顏色,那么它的底色必然是紅色。
共和國是紅色的,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每每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正是對這一記憶的固化,是對愛國情感的再次喚醒。
家與國,中國心。
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國與家緊密相連、休戚與共,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中永遠指向的精神坐標,是中華兒女永遠傳承的文化基因。當我們回望歷史,當我們說家國一體時,在我們體內回蕩的是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同頻共振。
沒有偉大的國家和民族,就難言個人的尊嚴。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代代仁人志士報效國家、造福黎民,懷揣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尊奉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操守,秉持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志向。可以說,家是千千萬同胞共同的家,國是三千里山河延綿不絕的國,而有志者,所恪守的人生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我輩學子,年少時都讀過魯迅的文章,“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中華文人自古寫文、寫詩,皆用以言志,這個志,是家國之志。
當我們重讀那段歷史,讀到“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時,當我們讀到“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時,當我們讀到“一暝負多久,長歌招國魂”時,就會追憶起,眾多仁人志士在國家與民族的危亡時刻,不僅僅是用文字發聲、用筆墨呼喊,他們是以鮮血和生命、以奉獻與忠貞、以犧牲與無悔,來譜寫后世傳頌的不朽詩篇。那時他們也正當青春,但為了共同的信仰,他們甘愿出生入死、前赴后繼,以小我之身死,成就大我之永存。
那面伴隨國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就是歷史記憶的鐫刻,民族情感的匯聚,愛國情懷的激揚,是救國存亡、振興中華的戰曲一遍又一遍地傳唱。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如今,五星紅旗已在維多利亞港上空飄揚二十二年。佇立海港,眺望藍天,此情此景,何嘗不讓人感慨萬千。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這才是中國青年該有的樣子。歷史不光是由英雄人物、帝王將相書寫的,歷史更是由眾多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拼接而成的。真正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不僅僅是大人物的意志,更多的是一種合力,由無數小人物、普通人的選擇組成,他們的意志,他們的心愿,他們的向往,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可以說,每個普通人都在愛國這首主旋律中奏響了屬于自己的音符,貢獻了屬于自己的力量,我們每個人,可以平凡渺小,可以不為人知,但是我們的堅守、我們的奉獻,最終都會匯聚成守護國家的使命所在。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影片預告中有句臺詞,“這一刻對你們來說是結束,可對我們是開始”。我們的開始,是二十二年前紫荊花開,我們的開始,更是七十年來的風雨兼程,而這一切,都映襯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雄健風采。
我自請命守護國旗,愿與時代一路同行。
是的,我們都是護旗手,即使平凡如你我,我們依舊能有所守護,我們守護的是稚子初心,是奮斗無悔,我們守護的是浩然正氣,是人間真情。我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夏明翰烈士曾在遺書中寫過的一句話:“你會看到我們舉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仍要入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