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1
教育對于種子是陽光,對于樹林是水,對于稻田是肥料„„而對于我們少年兒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讓人該過自新。
前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活動,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一個又一個青少年的犯罪案例,看到這些,真叫人感到痛心與憎惡。好好的青少年,竟被蠱惑成了搶劫犯、殺人犯,走上了不歸路。錯不在他們,最可惡的是那些迷惑他們的家伙,自己不但犯法,還拖別人下水,他們的良心何在?難道他們一出生就這副德性?不是的!他們也是因環境所逼。要是盜賊、人犯,從小接受過法制教育,有著滿心道德,那他們還會成為罪犯嗎?由此說明,法制教育是不可忽視的。
那么為什么青少年常常會成為罪犯呢?主要是由于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年齡不成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滿著獨立性、依賴性、自覺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較大、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做事情欠缺考慮;而且他們的人生閱歷淺,社會環境卻又非常復雜,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違法犯罪。
所以,我覺得學好法制教育就是學會做人,就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它教會我們遵守守則,小學生要遵守《小學生守則》,員工要遵守公司條例,而每個公民都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正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它教會我們不要迷戀電子游戲機,不吸煙,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電子游戲會讓我們成績下降,也浪費金錢;吸煙喝酒有害身體,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為。它還教我們怎樣防火與自救,城市不能隨便放鞭炮等等。所以,我們要認真學好法制教育,做個有文化、講文明的國之棟梁。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實顯示,青少年犯罪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狠抓宣傳力度,專門請一些法律專家來為同學們開座談會,增強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組織法制教育巡展活動,開展主題班會;學校廣播也向大家介紹法律知識。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無法則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人,都要以法為重。鄧小平爺爺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強法制重要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法制教育。因此,我們每位中、小學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2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法律,我們中國也一樣。我利用國慶中秋八天長假,學習了《小學生行為規范》,也瀏覽了《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我們小學生必須要了解知道的法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共有20條,這20條都是我們必須要牢記和遵守的。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兩條印象最深。
一是:《小學生行為規范》中第8條說:“„„不比吃穿„„”可是,現在國家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幾乎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成了寶貝,他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養成了依賴父母、不勞而獲的習慣。他們還會因為自己家庭條件好,去和同學比這比那:“我的鞋子可是xx牌子哦!衣服是世界著名的xx牌子的!”“我們家還有一個大花園呢!”“我每天回家可都有烤乳鴿、魚翅吃呢!”長大后,他們離開了父母,沒有了名牌衣服,珍貴吃喝,自己又沒有本事,就只好去偷、去搶,一次,兩次,三次,他們就漸漸成為了罪犯„„
二是:《小學生行為規范》中說:“„„不進入網吧及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上個學期末,我們學校組織參觀了“文明上網,遠離網吧”漫畫展。這些漫畫展出的是一個個青少年接觸網吧后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案例,真是觸目驚心。一項調查表明:在我國的青少年中,85%以上的青少年喜歡上網。而在這些人中,99%都選擇在網吧上網。如果他們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同學們,知法懂法是多么重要啊!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讓我們一起學法,用法律武裝我們的大腦,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吧!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3
拿到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這本書,隨手翻了翻。感覺語言平淡無味,太缺乏文采和思路,尤其是看了他的序和個人簡介之后,更是失望。一個70年代的大學生能有什么文學功底。要說有知識功底,只能是建國初期的那些人才們。從1980年到20xx年,中國的文藝一直處于低潮階段。雖然說現在學術氛圍又有所加濃,但談文藝復興還言之太早。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就更沒有什么力度了。于是,隨手把那本書就仍到了一邊。
直到前些日子,我無意間的在鄭州的各大書店,都見到了這本書,才感覺它似乎有些分量,拿來讀下去,頓覺愛不釋手。讀著書中的文章,我常常會被吳老師對教育的那份執著與癡情深深感染。
在這本書中,吳老師就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學校是教育青少的主要場所,要想教育好學生,首先教師要率先垂范,做學生人榜樣,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己應該具備創新意識批判精神;要做學生心中的好老師,就應該時時銘記自己是一名教師,不請家長辦事,不收家長禮物,這樣才能無愧地站立于講臺之上,理直氣壯地跟學生講做人處事的道理;在他眼中,名校不是靠培養幾個廳長、處長,通過層層關系浪得虛名,也不是請幾位特級教師裝點門面,然后對外大肆宣揚,而是通過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社會上得到人們的認可,受到家長的信賴,有一定的特色,而不做盲目的“追新族”;校長也不應該只是一種官銜,更應成為一名學富五車的教育理論的學習者,研究者,不能只為了搞錢,成為人們心目的“錢校長”;家長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有些家長喜歡到學校找岔,總是學校老師的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搞得教師無心工作,他認為家長應該有一定的文化涵養及育人方法,而不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對立者、盲從者;社會是個大家庭,在成人世界里,有許多黑暗的、不堪入目的現狀,不能讓學生過多的效仿,例如,“官場陋習”、“禮尚往來”等,這些已過早地在校園內蔓延開,在經濟日益澎脹的今天,這些成人世界里的丑陋現象越演越烈,如此嚴重毒害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中,我依稀又看到了做一名教師從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曾經暗淡過多少本來是歡樂的日子,又曾經沖逝著多少教師的款款情懷。歲月的梭子帶走了一批批年輕而富有的教師的心,使日子如此索然無味,使歲月如此暗淡無光。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封面上的這兩句話,傳達的是一種理想,一種理想的知識分子人格,一種理想的教育,一種有尊嚴的理性的教育。那么,教師,也是一種尊嚴,也是一種教育,一種從容的教育。
又如我,八年的教學生涯,六年的畢業班。每天清晨,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匆匆的洗漱完畢,而后義無返顧的踏進茫茫蒙蒙的晨色中,迎接著清晨最燦爛,最明媚的一束陽光的到來。一天工作下來,疲憊不堪。人的欲望都是一樣的。小洋房,小轎車,我也想有;閑暇之余,喝茶,登山,閑逛,我也想有;朝八晚五的正常的工作體制,我做夢都想享受。可是,我很清楚,我不能。因為我是一名教師。也許,我們什么都不能做,因為我們是教師。
可是至少,我們的生活是平靜的,坦然的,從容的。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因為我們對于孩子們的那份負責和對于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我們用認真,踏實,敬業,進取成就著我們工作的基石。
教師的責任,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欲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這就是一名教師從容樸實的人生。吳非是,我們大家也都是。
我們都可以從容的生活,從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