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央視315晚會主題觀后感:提振消費 從心開始(通用3篇)
2023年央視315晚會主題觀后感:提振消費 從心開始 篇1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餐飲、旅游等行業消費市場正在復蘇,城市煙火味漸濃,人們的生活逐步回到正軌。
餐飲、旅游、商貿等服務業既是經濟增長的支撐,也是城市活力的體現。然而,受疫情影響,前段時間各地餐飲、旅游、商貿等消費不得不按下“暫停鍵”,市民的消費需求被極大抑制。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提振消費信心,加快生活性服務業的復工復業,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務之急。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應當看到,盡管這次疫情讓生活消費性行業受到很大影響,但社會總需求是被暫時抑制,生活消費蓬勃內生動力不會改變。因此,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以化危為機、迎難而上的勇氣,主動作為,搶抓機遇,推動消費市場加快回暖,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交出一份“兩手硬、兩戰贏”的高分答卷。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主動引導消費、激活消費,加快消費恢復性增長,十分必要。一方面,政府部門要把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采取務實有效的消費促進舉措,短期刺激政策和長效機制并重,細化優化服務,以務實的作風、貼心的服務為企業和門店紓難解困,同時加大政策惠民力度,積極營造良好有序的消費氛圍,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另一方面,企業和商家要創新模式,既要做好傳統線下服務,又要加快線上化布局,比如可以推出線上線下融合銷售、“無接觸配送”零售等新的經營模式,進一步激活消費市場,有效提振消費信心,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迎來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強力復蘇。
2023年央視315晚會主題觀后感:提振消費 從心開始 篇2
新冠疫情暴發后,國內經濟在第一季度遭遇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萎縮。第二季度及時采取的復工復產措施,雖然有助于經濟恢復常態,但從四五月份的消費、投資數據以及出口形勢來看,今年上半年經濟下滑的格局恐難以改變。
綜合研判國際經濟形勢,擴內需政策將是幫助我國經濟早日趨穩的理性選擇。本文將以此為基點,探討一下如何制定科學的消費提振措施。
一、經濟統計中的消費
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是經濟發展終極目標。按照宏觀經濟學的一般解釋,消費是家庭花在商品和服務上,用于滿足其生活需求和增加其效用的各項支出。按照這個定義,家庭是消費行為的主體或實施者,消費的對象是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品和生活性服務。消費的目的是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包括滿足家庭成員的心理需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消費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其中居住消費是指與居住有關的支出,包括房租、水、電、燃料、物業管理等方面的支出,也包括自有住房的折算租金(但不包括購置房產的支出)。
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有“三駕馬車”一說,實際上是指按照支出法統計GDP時,可以將之看作是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者之和。在一些非專業的語境下,經常誤用“消費”一詞來指代“最終消費支出”。事實上,居民消費只是最終消費支出的一部分,后者的構成中還有政府消費,即政府在維持運行中所消耗最終產品和相關服務的價值。
20xx年,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為38.8%,較上一年下降0.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美國GDP中消費所占比例為近70%。
二、影響消費的因素
宏觀經濟學中的消費函數就是研究什么因素影響消費的理論。按照消費函數的慣常解釋,居民當前的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長預期、財富、社會保障、債務等都會影響消費的大小。其中,收入是最為重要的因素。
從動態看,經濟增長速度決定了可供分配的“蛋糕”的大小,持續的經濟增長是消費得以提升的前提。從靜態看,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歸百姓所有的收入比例決定居民能用于消費“蛋糕”之大小。顯然,“藏富于民”讓百姓“有錢花”,是提高消費水平的根本。
居民收入扣除相關稅費等之后的收入是才可用于消費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用于消費的比例受制于家庭的儲蓄動機。一個家庭的儲蓄不僅是積累財富,獲得利息收入,還有用于家人看病、子女教育、婚嫁等方面的資金儲備需求。看不起病、養不起娃、結不起婚都提高了居民的儲蓄意愿,導致其“不敢花錢”。解決這些“后顧之憂”,不僅關乎消費水平能不能提升的問題,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之意。
三、提高收入是提振消費的治本之策
正向前面所指出的那樣,收入是消費能力高低的最主要決定因素。家里的錢多了,自然會帶來更高的消費。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__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1.6萬元。同期,我國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2.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1.3萬元。我國居民的消費率雖然超過70%,但整體收入偏低直接制約了消費上漲的空間。
然而,從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情況看,消費的提振潛力還是相當可觀的。數據顯示,20__年以來,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達9%,跑贏了整體經濟的增速。
在此要強調的是,如何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是提振消費中的一個重點。20__年,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__元的人口為9.64億。近十億中低人口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是檢驗我國經濟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另外,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率要高于中高收入者。提升這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會直接帶來社會整體消費率的提高。
從這一意義上講,無論是國務院提出的“保就業”“保市場主體”,還是一些地方恢復地攤經濟,做大夜經濟,都可以看作是解決中低收入群體就業創業,提高收入的有力舉措。
四、分類施策,提振重點領域的消費
在提振消費的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中,應注意的一點是要了解消費規律,把握趨勢,找準重點。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中排在前兩位的是食品煙酒和居住。20__年,我國居民在食品煙酒方面的支出是6084元,居住類支出是5055元,占消費的一半以上;交通通訊和教育文娛分列第三、四位,占據四分之一的份額。
20__年以來,食品煙酒支出的占比下降了3個百分點,是恩格爾定律使然;居住類支出、交通通訊類支出、教育文化娛樂類支出不僅數量大,且均呈現上升態勢;衣著類和生活用品類支出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變化趨勢,似乎都不應該成為消費中的關注點。
結合以上數據,提振消費的政策應該分類施策,做好重點領域的工作:
第一,居住類支出的提振最值得期待。在“房住不炒”,住房已然變成耐用消費品的政策背景下,西方經濟學里有關“新住宅是資本品”的觀點或許可以修改。另外,疫情期間大量城市人口被隔離在家,對房屋的戶型、功能設計,甚至對小區物業的管理水平等,都產生了一些新想法。
第二,交通通訊類支出中私家車消費不容忽視。交通通訊類支出中,手機市場始終蒸蒸日上,疫情的暴發對手機的消費升級是利好。無論是從應對當下的經濟困難,還是從解決中高收入群體的通勤難題,都需要修正現有的不友好政策,讓“汽車夢”不再是“夢”。
第三,吃喝類消費雖然數量依然巨大,但作為生活必需品,刺激空間相對有限。在疫情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如何盡快恢復餐飲業,提升居民離家食物消費的水平的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既然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是經濟發展終極目標,那么居民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正常消費需求就應該給予保護和支持。這一點無論是從當下應對疫情沖擊的臨時性需要,還是從消費政策制定的常態化思維,都應謹記在心。
2023年央視315晚會主題觀后感:提振消費 從心開始 篇3
消費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正經歷著巨大沖擊。如何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對對沖疫情影響、提振經濟而言至關重要。
消費活,則經濟活。尤其是在當前國外疫情加速蔓延的新情況下,集中精力擴大國內消費、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正當其時、非常必要。也正基于此,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23個部門此前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圍繞改善消費環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綜合提出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六大方面19項政策舉措。
作為宏觀層面的政策文件,《實施意見》不僅釋放了鼓勵和促進消費的積極信號,也為各地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參考。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促消費上,我國多地已經出臺了精細化措施,多措并舉來穩定和促進消費。
例如,江西省印發《關于打好“組合拳”提振旅游消費的通知》,以旅游消費為著力點,通過試行周末2.5天彈性作息、加大景區門票減免的惠民力度、組織開展“江西人游江西”“文化和旅游消費季”等消費活動、在全省推出“愛江西·健康游”電子消費券等舉措,著力營造良好旅游消費環境,引導廣大游客健康放心出游,加快振興疫后旅游消費。同時,積極引導旅游企業與商貿、文體、交通、通訊、住宿、餐飲、能源、金融等行業跨界合作,推出“優惠套餐”和“大禮包”,在提振旅游消費的同時,進一步延長消費鏈條,放大消費效能。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則提出要支持各類商貿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推出“云走秀”“云直播”“云逛街”“云上快閃店”等云購物模式,大力發展新興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綜合性的政策外,還有多地將發放“消費券”作為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和宣傳口號。
例如,山東濟南提出要面向旅游景區、旅行社、影劇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文旅企業推出20__萬元惠民消費券,拉動文旅消費;浙江也表示要推出10億元的文旅消費券和1億元的文旅消費“大紅包”,助力文旅行業復蘇;河北則安排專項資金1500萬元,實施體育消費券補貼政策來擴大健身人群規模;江蘇南京將發放總額度3.18億元的消費券,包括餐飲消費券、體育消費券、圖書消費券、鄉村旅游消費券、信息消費券、困難群眾消費券、工會會員消費券等7大類,以期能盡快形成現實購買力。
可以看到,在促消費的相關舉措上,各地政府可謂是百花齊放。不過,還需注意的是,雖然提振消費迫在眉睫,但出臺的相關政策仍要以適合當地情況、符合市場規則為主,既不能一哄而上做表面文章,也不能過度透支致使后續的落實力不從心。要用好提振消費的政策“組合拳”,多措并舉保障和促進居民愿消費、敢消費、能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