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實驗心得
1、耦合的粒度
耦合無論如何也是不可避免的。當我們實現接口、繼承父類的時候,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耦合。耦合是有不同粒度的,我們解耦到什么粒度為止,我認為應以模塊的重用粒度為準。盡量解除重用模塊或對象之間的耦合。而重用模塊之內的耦合,應屬于聚合的范疇,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解耦,否則就陷入了誤區。
2、解耦的原理
怎樣才能解耦呢,或者說為什么各種設計模式能達到解耦的目的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思路:
(1)將具體的東西抽象處理
(2)將分散的東西集中處理
而面向對象中的接口、繼承正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機制。通過訪問接口或基類或抽象類,而不是具體的實現類,從而與具體的實現類達到了解耦的目的。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控制類,像潤滑劑一樣,協調各實現類之間的訪問,也可以達到耦的目的。
事實上,各種設計模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這樣。創建型模式是為了解除創建對象時產生的耦合,實際上是解除對類稱名的依賴,而結構型和行為型是為了解除對象屬性或方法的直接調用。不管什么設計模式,都是將對具體實現類的訪問提升為對接口、基類或用于協調的控制類的訪問。
三、關于接口
這一節更具體,談一談接口,因為使用接口是軟件設計的重要手段,但已經不屬于“道”了~
1、接口與繼承
接口描述的是對象某一個方面行為特征。使用接口與使用繼承關系各有優缺點,使用子類繼承可以繼承父類的功能,體現了重用的精神。而接品更加靈活,因為它解除了子類與父類之間的高度耦合,它體現在靈活擴展的精神。
2、接口與純虛類
理論上接口可以由純虛基類實現類似的功能,那為什么還我們不去掉接口的概念,而直接使用虛類呢?
接口存在的理由就是它更加靈活,關系簡單,易于理解。比如一個類可以實現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接口,但一般開發工具只支持單繼承(由于多繼承太容易導致混亂和沖突),如果要繼承十幾層,系統結構想必會無法理解了,我以為這是接口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果接口和虛類繼承結合使用,可以產生強大的威力,這也是許多設計模式的“殺手锏”。
以上算是總結一下自己的心得。肯定有不少片面之處,請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