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感想(通用3篇)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感想 篇1
課題研究講究科學,嚴密性,而這種特性有利于教師養成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從而促進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原先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我認為簡單的問題,只要簡單的講解、演示給學生看,學生就能夠理解、掌握該知識了,但是當學生真正做起習題或考試的時候才發現情況并非如此,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非常糟糕,當時便歸責于學生的能力差。但是,現在想來實際責任在我,我沒有給學生表現能力的機會,課堂沒能以學生為主體,沒有努力培養他們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動手實驗操作能力,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之后,課堂上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所有的教師課堂演示實驗由學生代替完成,利用學校現有的條件,完成學生“活動與探究”實驗,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增加了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不僅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更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不僅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長時間記憶;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拉近了我們師生的距離。
通過一年的研究,我尋找時間閱讀了大量相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不斷更新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經過一年的研究與實踐,我所任教的班級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20xx年秋季學期期末考試中,我我所任教的班級達A率、達C率、平均成績均居全縣前列
總之,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能夠在教學的同時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開展教科研的實踐對于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是不無禆益的。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感想 篇2
前段時間,在*老師的策劃組織下,我們組員參與調查研究了《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這一研究課題。由于研究性課題的主要內容涉及到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在之前對這本書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所以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組員們都抽出時間去閱讀這本名著,而且十分投入,加之此次研究性學習中還要去總結一些前人對這部名著的評價,所以我們也就更加努力和配合,以求獲得更多的收獲。正是這種積極高昂的態度以及楊老師正確細心的指導,使我們最后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下面我們就將聯系實際情況,具體談一談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一、準備充分 目標明確
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階段,我們組員都感到有點不耐煩,畢竟要讀完一本文言文名著,又不能粗略地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時楊老師一直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并且耐心地為我們解讀書中的相關句子,告訴我要把自己要研究的目標定好,只有這樣才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調查研究。這令我們頓時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安下心來做準備。
終于,過了近一個月,我們組員都把這本名著讀完了,期間遇到的困難不少:不能理解的句子多,待分析的內容多,分析的難度大......困難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是結果是我們終于挺過來了。
二、團隊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憑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合作,是整個團隊,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這讓我們深有體會,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開始大家都忙著各自分頭尋找相關資料,沒有分配任務,開會討論,等到組內開會召集時,才發現,不是有的資料沒找到,就是同樣的資料找了好幾份。組員們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互相埋怨,而是趕快聚到一起開會商議補救之策。
在研究的工作中,我們將任務分割成幾份,派給組員,大家同時工作但側重點不同。比如這個組員負責找關于賈寶玉的,另一個找林黛玉的,還有一個又找薛寶釵的,等等。如果有的組員提前完成任務,也會熱心主動的幫助別的組員。正是因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幫助,以集體的利益為主。在四個人之間,合作的關系依然緊密,如果查找到與其它組員要找的有關的資料,大家都會拿出來共享,正是由于這樣,雖然研究任務很重,我們卻也沒有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團隊的精神在每個人心中,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
三、體會其中的好處
原以為高中生活只是緊張的學習,其實非也。高中生活原來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學習”這個課題來說吧,開始還不知道它有何意義,自開學到現在,這個過程帶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從一定角度看來,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完美人格。
學習過程的創造性與多樣性 ,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等特點,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特點恰恰可以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的,自由的,寬松的,向上的學習氛圍,這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學習轉變了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以我的小組而言吧,說它簡單,最終成果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果。但是,真是搞起來,要多方面考慮,還要收集有關資料,再加以運用,這自然會遇到許多麻煩,它給我們很大創新空間和實踐機會,轉變我們對學習和生活缺少獨立思考新發現的一些依賴觀念,改變我們“死讀書”的學習方式,創造另一種學習的風氣,營造更優的學習環境。
我作為本組的組長,有時在分配工作過于疏忽,執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結果造成某些缺漏和過失。幸好還不算嚴重,否則我真無地自容,組員也沒有責怪于我,反而給我補遺拾漏。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還有我們感情的橋梁在起著作用吧。這段日子,我們一起外出調查,一起查閱資料,一起總結分析,一起解決問題。經歷了如此之多,組員之間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友誼,加深升華了友誼,這對以后的生活和學習無疑會起巨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激發了自由創新的熱情,培養了獨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我們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正好填補了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不足。我想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大意義。
總的來說,以上就是我們在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它讓我們得到了鍛煉,無論是社會交往的能力,還是自身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感想 篇3
我的子課題《小學數學優質生態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也在會議上接受專家的評審。經過兩年多的不斷探索、反復實踐和及時的分析總結,我的課題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而我也從中獲益匪淺。我不僅對練習設計有了一定的方法,而且也親身感受到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魅力。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做課題的一些體會:
一、用心做課題
課題研究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所以我們必須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干,必須用心去做課題。對于老師來說,正常的教學及各項教育工作已經令我們很費心了,還要再用心做好課題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專業理論知識,前期,我們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調查訪問了有關學生,并請教了專家,最終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實實在在的對課題進行了多維化的設計研究。如果不去用心做我們是無法深入的理解課題的主旨,更無法做到有質有效。
二、做課題的意義
一是評聘職稱的需要,二是教學的需要。通過這個課題研究活動,讓我對課題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課題”,就是研究教學中探究的問題。課題工作的展開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進行問題聚焦的過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我們也可以嘗試去分析,去摸索解決,積累一些教學的經驗,最終沉淀為自己的東西。殊不知,這個過程中我們便是在搞研究了,只不過在分析、摸索中我們便善于去提煉,總結,形成文字。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很有必要通過課題研究來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同時通過課題研究來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通過《小學數學優質生態課堂練習設計的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我真正認識到了練習的有效設計對于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性,學習挖掘利于學習發展的練習設計策略,并通過實踐證明真正有效的練習設計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優質生態的效果,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策略一:出讓練習作業設計權,激發作業自主性。
自主設計練習作業,即在一課時、一單元或者某一模塊知識學習完畢之后,學生自己根據知識的重難點、聯系點、關鍵點、易錯點等進行作業題目的設計,再利用平臺進行相互作答相互評價,以達到對知識技能的自主鞏固、融會貫通。
這種師生角色互換的學習活動方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與挑戰感,帶動其學習的參與性。教師通過觀察能比較容易了解到學生喜歡的作業題目內容、形式等,甚至他們對知識理解的出錯點也能間接反映出來,教師可以從中積累今后的作業設計素材,找對設計方向。在作業題目設計的過程中,學生經歷對知識的重難點、關鍵點、易錯點等的排查與確定過程,有助于他們養成整理復習、查漏補缺的習慣與能力。
策略二:留出小小空白處,留住自主評價反思能力
學生的作業本上每頁都有一塊用線條隔離出的空白部分,這一小塊空白處是留給學生進行自主評價與反思的,如同作業隨筆一樣。如對錯題的即時分析,在錯題旁邊的空白處注釋錯誤原因、錯誤訂正、預防措施;同時也可標注自我提醒強調、自我勉勵的話語。蓋一個自我鼓勵孩子的符號,也可寫上自己在做題過程中額外的收獲等等。隨學生自身的需要對這塊空白處進行充分、個性化的利用。而教師隨時對這塊寶貴的“園地”進行跟蹤了解,以更好地把握學情。這一小小空白處看似不起眼,卻是我們經歷了諸多摸索幸得的“寶地”。
策略三:借助學科整合,提高數學練習興趣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似乎對科學、美術等課程的活動更感興趣,一些經常在數學學科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生能堅持去完成一個美術學科布置的橡皮泥塑,對比中,我們也在反思,也希望著數學作業能充滿這樣的魅力。于是我們盡量使數學作業的設計也能朝著趣味性、實踐性、生活化等方向發展。比如,在學習了平移、旋轉、對稱等數學知識后,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科的剪紙、折紙活動中完成平移、旋轉、對稱等知識的實踐。學生也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興趣盎然。
策略四:將數學練習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數學練習如果脫離實際,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學生有意義地學習數學和獲得有意義的數學知識的目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的數學作業更富于生活化、趣味性,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對生活數學的認識能力。我們引入了語文學科常用的練筆方式一一日記,進行了學科整合,嘗試改變練習形式,讓學生編寫數學小日記,寫下生活中發現的有趣的數學問題,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找數。
三、科研能力提升了,同時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
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上,我閱讀了大量的關于練習作業設計的資料,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量。通過在實踐階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在整理資料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等。同時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學生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一點給我的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也使得我更加樂于去深入了解學生。
進行課題研究是一個充滿艱辛與茫然的過程,我發現這恰是一個最優化的成長過程。我們的課題雖將結題,但探究無止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