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隊員垃圾分類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少先隊員垃圾分類的心得體會 篇1
暑假里的一天,我早早的起床,快速刷好牙、洗好臉、換好衣服、鞋子,跑出去買生煎吃。還沒到那家店,就看到一群人圍在那里。時不時擠出一個已經買好的人,拎著兩個塑料袋,里面各裝了一個白色的一次性塑料盒還有一雙筷子。有的人干脆在路上就拿出里面的一次性筷子打開塑料盒吃了起來。吃完后,拿出餐巾紙,隨手擦了下嘴,連著塑料盒、筷子什么的一起隨手扔在地上。我看到大家都熟視無睹,地上的垃圾隨處可見,可就是沒人去撿,一包包的薯片袋子、可樂杯?我的步子慢了下來,腦海里映出了那樣一幅畫面:如果每個人每天都扔一個塑料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被埋沒在這個垃圾的海洋里了。想到這里我不禁哆嗦了一下,于是退回去,彎下身子,把那些塑料袋、可樂杯撿起來,走到垃圾桶邊準備扔掉,然而我又楞住了,不知道什么時候這里的垃圾桶換成這樣了:兩側是墨綠色,中間是灰色,前后兩面分別寫著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頂部專門投放了兩個放煙蒂的地方。我的眉毛不自覺的皺到一起?我決定問下經過的叔叔阿姨,正好,迎面走到一位身穿花裙子、拿著包包、穿著高跟鞋的阿姨。我走上前,微笑著問道:“阿姨,請問你知道這個塑料袋應該扔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呢?“隨便扔一個吧,反正不要緊。”阿姨隨口說道。
說完又踩著她得高跟鞋啪嗒啪嗒的走了,我無奈的笑了笑,心想:如果真的可以隨便扔那垃圾為什么要分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呢?
又來了一位打著領帶、穿著白襯衫、拿著公文包、手里還拿著一份未吃完的早餐的叔叔。我又上前微笑的`問道:“叔叔,請問你知道塑料的東西是扔可回收還是不可回收啊?他笑了笑,尷尬的說:“不好意思啊,我不清楚。”然后就走了。
當我正郁悶的時候,我感覺我的衣角被拉了一下,轉過頭,看到一個扎著馬尾辮、身穿運動服的小妹妹,看起來像是剛剛早鍛煉好,她微笑著,跟我說:“姐姐,我們老師說過,塑料、玻璃、廢紙、金屬這些是可回收垃圾,煙頭、果皮、建筑垃圾這些事不可回收垃圾。而像電池、燈管這些是有害垃圾。她對我眨眨眼,然后一蹦一跳的走了,我有些臉紅,連七八歲孩子都知道的常識而我們卻不知道。
回到家,我在網上找了關于把垃圾分類處理好處有:
1、減少占地
2、減少環境污染
3、變廢為寶、等等。
少先隊員垃圾分類的心得體會 篇2
那天,我親眼目睹媽媽忙著打掃房子,清理很多垃圾。于是我主動拿了一個大垃圾袋,把垃圾放了進去。“噔,噔,噔……”我提著一大包垃圾下樓。
我正要把整袋垃圾垃圾場丟進小區的垃圾桶時,突然看到一個清潔工阿姨彎腰伸手到垃圾桶里翻找。我心里納悶:垃圾桶里有價值連城嗎?我好奇地問:“阿姨,你在找什么?”
清潔工阿姨笑著說:“我在整理垃圾。”心里覺得很奇怪:垃圾為什么要分類?我很疑惑,就問阿姨。阿姨一邊忙一邊說:“垃圾可以分類回收再利用,變廢為寶。既提高了垃圾資源的利用水平,又降低了垃圾處理量。”
“垃圾怎么分類?”我莫名其妙的問。她接著說:“垃圾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品”再以是指適于回收和資源再借助的垃圾,包括紙、塑料、玻璃、織物、瓶罐等。藍色桶裝;'有害廢棄物'是指含有有害物質并需要特殊安全處理垃圾,包括電池,燈具和日用化學品等。紅色桶裝;“其他垃圾”指分類以外的垃圾,用橙色瓶裝。“我恍然大悟,垃圾要分類,傾倒垃圾有這么多知識!
以前我們習慣把垃圾混在一個袋子里,隨便扔出到任何垃圾桶里,增加這樣不僅增加了清潔工和大媽的工作量,也不利于環保。我不禁感到慚愧。于是,我學著姨媽的做法,小心翼翼地把我的這一大包垃圾整理好,然后放到自己的“家”里。清潔工阿姨夸我是個愛護環境的'好孩子,我就高高興興上樓回家了。
我一進屋,媽媽就問:“為什么扔焚化爐要這么久?”我都告訴你了。媽媽笑著點點頭:“對,垃圾分一分,環境很美。”我拿了三張紙,寫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放在小區的藍橙紅垃圾桶上。希望小區的人能看到這個醒目的字,讓垃圾開開心心的動身前往自己的“家”去!
少先隊員垃圾分類的心得體會 篇3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660多座城市,2/3被垃圾環帶包圍。數以億噸的垃圾埋不勝埋,燒不勝燒,垃圾分類勢在必行!陸地和海洋被垃圾污染,觸目驚心!所以我們應該對垃圾認認真真的分分類。
眾所周知,中國雖有悠悠五千年的歷史,但國人素質往往不為世人認同,而垃圾分類作為千秋大事,要取得成效,自然要向人們灌輸思想和理念。無可否認,在我們的周圍,特別是城市的宣傳欄、街道的櫥窗,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偶爾還會見到志愿者興致勃勃地向市民派發垃圾分類的宣傳單或舉辦垃圾分類的'宣傳活動。只是,這些宣傳真的有用嗎?大部分市民只懂得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類,有的干脆不分。反觀日本、德國、韓國等先進國家每年都會給市民寄發垃圾分類手冊或掛歷,其條款之多、條款之細讓人嘆服!也許,大家對于一些國家不太在意,可現實就擺在你眼前。也因為這些國家的宣傳到位,垃圾分類理念深得人心,垃圾分類做得完善徹底。兩相比較,我們不由慨嘆我國的宣傳還重于口頭輕于行動流于形式。種種困局的形成,無不向我們敲響警鐘,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實在有待細化!總之,垃圾分類的主力應是居民本身,要落實到戶才有效力。試想如果垃圾在家里的時候是混裝的,大家出門之前再分類,最后效果一定不好。不如每戶發幾種顏色的家庭裝小垃圾桶,在家里扔的時候就分好了,那么拿去社區的分類箱就不困難了。因此發揮我國人口大國的優勢,動員廣大人民積極參與自家垃圾的分類工作,并且建立垃圾分類儲運的運作機制和回收利用垃圾的下游產業,就完全可以讓垃圾變廢為寶,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
古人云:“吃一塹,長一智。”我國雖然在垃圾分類的道路上磕磕碰碰,但只要我們能善于揚長補短,凡事由細微處入手,終有一天,我們的垃圾分類也會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