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鄉的心得體會
課后我感到很郁悶與不快,開始自己不斷地反思,反思這節課的得與失。得的是在我暈頭轉向,手上又沒有教案的情況下,還能將一節作文課上完;得的是我自己認為這節課的應變能力及課堂評價語還是令人滿意的。但做得不盡人意的是我真的無法去調動那里的孩子跟著我的教學思路走!過后當他們班的語文教師告訴我,那些孩子多數都是這個學期才從下面的教學點或村完小上來的,當中還有不少的人不會聽普通話,不會講普通話。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如此的學生基礎,我怎么能去期待他們配合我的教學呢?我怎么能去期待他們說出幾句完整優美的句子呢?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成為我不能調動學生的理由與借口,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了自己所犯下不該犯的錯誤:那就是之前我沒有深入去了解那里學生的學情,沒有根據那里的學情去備好學生、備好課,這也是我所不能原諒我自己的,吸取這次教訓,這也將成為我以后的教學警示燈。
從那里回到家,我還是無法排遺自己心中的苦悶,就想通過做其他的事情來轉移思想。于是就打開中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網站 ,看到了這二十多天來一直陪伴著我們的輔導教師陳冰冰老師在線。經過這些天的培訓,我與陳老師已成為了老朋友,于是就給她留言訴苦了:“陳老師,您好!很高興的告訴你,我所有的網絡作業都完成了。但也有一個郁悶:今天的送教下鄉我糗大了,我使出了渾身解數,那節課學生從頭到尾都不配合我,那節課上得很糟糕,感覺自己是個失敗的教育者。課后他們班的語文老師告訴我,說那里的孩子多數人不會聽普通話,更別說是用普通話來學說話了。聽到這里,我心里多多少少得到了些許的安慰:原來這節課上不下去不完全是我個人的因素。不過我也進行了反思:之前我應該先去了解那里的學情,然后再根據學情來進行備學生、備教案。此次一行,得不償失,教訓很大,以后會注意了。”
很快,陳老師就給我回話了:我昨天看了《小學語文教師》的增刊,是賈志敏的專輯,里面有薛法根老師的一篇文章,現摘錄一段如下:近日到某“名校”上課,沒有想到的是,無論讀書還是說話,學生普遍都不盡如人意。臺上,我汗流浹背,卻束手無策。幾乎到了黔驢技窮,回天乏術的地步。我一時感到迷茫與不解:難道自己的教學設計真的嚴重脫離學生實際?賈老師直言不諱地對主辦單位工作人員說:“看來,這所學校徒有虛名。”摘錄這一段話主要是為了說明如果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新課標的要求相距太遠,就算是特級教師也無可奈何。面對這種情況,糗的不是教師,而是學校的領導與老師。我覺得您不必太過于失落,因為雖然您上課的效果由于學生水平原因不夠好,但是旁觀者能看得出來原因是什么,而且您的基本功擺在那兒,能通過您在教學活動中的語態、引導、評價、調控等方面看到您的教學功底。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可以說您的這節課上得不好,卻不能說上得不好完全是因為教師的原因。
但上完每一節課的確是應該要進行反思,像您所說的,應該要了解那里的學情,然后再去備課,根據學生情況和課標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設置可行的教學環節。羅羅嗦嗦寫了一大堆,我好像是話嘮一樣,有空再與您討論了,我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