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心得體會(精選3篇)
農村心得體會 篇1
11月11日,在xx公司黨委的支持下,xx公司團支部組織40余名青年團員,到湛江吳川市兩個最有名的新農村林屋村和蛤嶺村參觀。整個參觀過程內容豐富,緊張有序。兩個村的發展狀況及先進經驗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林屋村
早晨九點三十分,兩輛巴士載著大家來到林屋村。遠遠望去,只見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幢幢農家別墅錯落有致,這一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新農村的美好圖景。走到村頭,幾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排頭兵”。汽車緩緩地在村中穿行,路邊的幾個牌子上,《林屋村文明公約》赫然在目。街道兩旁宣傳欄里,是對村發展史以及村支柱型產業村機械廠的介紹。林屋村全村384戶,1820人,原為一個純農業村莊,二十多年來,緊緊堅持集體主義方向,逐步發展成全國聞名的機械制造村,是依靠集體經濟創建特色文化村的典型。90年以來,該村建起了水泥機耕路,實行機械化耕作,農戶機耕免費、種子免費、灌溉免費、收割免費,是工業致富、反哺農業的典范。村中最顯眼的是一座氣派非凡的大樓,仔細看來,原來是林屋村中學,一種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車停了下來,置身其中,方真正感受到新農村的真正魅力。雖是初冬,這里卻處處生機盎然。路面干凈整潔,路兩邊各種花木點綴其間。真是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在綠草如茵的足球場上,在瑯瑯讀書聲的校園中,在歡聲笑語的南方小院里,在緊張有序的生產車間里,在筆直寬闊的水泥路上,玩耍的孩童、蓬勃的少年、悠閑的老人、忙碌的村民、靦腆的少女。林屋村人們歡樂的笑臉感染著我們此行的每一個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是這里真實生活的寫照。一種內心的喜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事阿蒙的一句話代表了我們所有人的想法:這哪里是農村,分明是人間的世外桃源!
二、蛤嶺村
十點三十分,汽車到達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蛤嶺村。當我們走下車準備步行進村時,立即被眼前的美麗所沉醉:蛤嶺村被村前十里荷塘所環繞,此處風景仿若人間仙境,清新迷人。微風吹過,水面蕩起一層層漣漪……不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河里成群的鴨子在嬉戲,很是悠然。村口門樓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蛤嶺村”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武俠小說里的某個山莊,“一泓綠水瑞蛤騰歡歌盛世,十里藕塘祥嶺映天慶升平”,一幅對聯道出了和諧社會新農村農民生活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內心的喜悅之情。高大的門樓過后,就是村莊。蛤嶺村的道路筆直,綠樹婆娑多姿,村中所有巷道都已硬底化,家家戶戶窗明幾凈,人們笑語相對。難道這不就是人們千百年來苦苦追尋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么?
蛤嶺村據吳川市區約12公里。清初,其祖先從化州入吳川經商謀生,因此地水域源長,荷塘環繞,自然景觀怡人,遂定居蛤嶺村,而后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已有220多年。全村有212戶,人口1200多人。解放前,村民以務農為主,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生活僅可糊口,蛤嶺村人卻不因此而淪志廢學,或勵志求學,博取功名;或才華拔萃,能工巧匠,以技能見世。該村的現代化建設也主要是以本村在外有所成就的人籌資所建。改革開放以后至今,蛤嶺村人均年收入由3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6000余元。門樓、幼兒園、硬底化村基、文化中心、燈光球場、集體豬舍、公廁…….一路走來,現代化的建設讓我們目不暇接。近年來,該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廣東省文明示范村、湛江最美的村莊等等。村中幾個大字同樣引人注目:“建新村,當主人,作主體,唱主角”。這句話道出了新時代新農村所有新農民的心聲。
農村心得體會 篇2
在上海交大旁,樹立著一座獨特的建筑,鮮紅的墻壁上隱約可以看見一位老人的頭像,他便是錢學森。
“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句激情澎湃的話便出自他的口中。而這座巍峨的建筑,便是錢學森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躍入眼簾的便是大廳墻壁上整齊的手稿公式,令人稱贊。停下腳步,我們抬頭就可以看見一個倒置的紅色金字塔,仔細觀察,竟發現上面有字跡,想必那就是錢老的手稿了。步入序廳,錢老的銅像展現在眼前,銅像身后則是一枚火箭,火箭上寫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一激勵人心的話。
錢學森是享譽海內外杰出的科學家,曾赴美留學,他的天賦令當時的美國人都大為贊嘆,他1935年來到美國,拜馮·卡門為師,在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他寧可放棄在美國的優越條件,也堅決要回國為之效力,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但卻遭到重重阻攔。美國海軍次長甚至揚言:“我寧可槍斃他,也不愿放他回紅色中國。”
究竟是怎樣的堅強毅力,又是怎樣的.愛國情懷在支撐著他?1955年,他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望著墻上一張張圖片以及一段段講述錢老傳奇一生的文字,我倍感驚訝,原來真的有人愿意放棄功名,再一次隱姓埋名,只為報效祖國。他曾說:“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才是最高的獎賞。”
錢老對于功名榮譽淡泊看待,他的書架上擺放著成百上千的書籍,這些知識,是他為國效力的本源,在他心中,黨的領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廣大科技人民的協同攻關,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這份淡泊名利,令人不禁撫掌稱贊!
“1960年,第一枚近程導彈在錢老的領導下研制成功。在無數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品研制成功,我們只用了2年多的時間,若非錢老等無數先輩們的奉獻,何以有如此成就?”聽著導游的激情講述,我熱血沸騰。
在這次行程的最后,我們跟隨導游,高舉右拳,又一次喊出這鼓舞人心的話:“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感謝錢老,感謝這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未來在我們手中,堅信我們必將展現中華風采。
農村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xx縣組織的幼兒教師崗位培訓,聽取了多位專家及縣優秀教師的知識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我們處在一個突飛猛進的科學化時代,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教師唯有不斷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地做好幼教這份神圣的職業。
作為一名小班的老師,很深刻地意識到職責的艱辛,我們要把我們的愛給孩子,用豐富的知識和技能,寬容的愛去感染他們,為孩子打開一扇扇窗戶,讓孩子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孩子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孩子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因為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孩子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師”,孩子才能真誠的去愛別人。
這次培訓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縣幼兒園范老師所上的課“如何防止幼教的小學化”,是的,我們農村的大多數家長往往以孩子在園識多少字、會拼多少拼音、會背幾首古詩等來衡量孩子的在園成果,他們往往不理解我們的工作成果,這就要我們教師去做家長的工作,及時與家長溝通,真正意義上做到“家園共育”。范老師提出應以豐富的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高,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內容,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如何讓家長走出教育教學誤區,我們可以通過開家長會的形式向家長講解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家長知道如何看待幼兒的發展,如何評價幼兒園和幼兒教師的工作,經常邀請家長參加“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觀看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了解幼兒園的課程,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了解教師的辛苦工作,促使家長對幼兒教師的職業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真正意義上做到家園共育。
本次培訓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3-6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指南”,讓我知道我們小班的孩子的學習與發展,我們要通過觀察去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特長與欠缺,從而更好地去引領孩子,指導孩子,我們要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大領域去完成我們孩子的在園生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一定要做到用愛的目光關注孩子,用愛的微笑迎接孩子,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喜歡孩子要真心,教育孩子要精心,引導孩子要耐心,服務家長要熱心,相信心中有太陽,人生就沒有陰雨天,一定把教育事業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