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心理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山峰感激身上的每一粒塵土;江河感激懷里的每一滴水滴;麥穗感激陽光的,也感激暴雨的洗禮:楊柳感激春風的和煦,也感激秋霜的凜冽。我們感激幫助我們的人,同樣也應感激打敗我們的人,我們感激身邊的一切。感激父母母親如春天中的細雨,滋潤著花兒,灌溉著大地,我們吮吸著細雨茁壯成長;父親如秋天里的微風,吹黃了大地,吹金了稻谷。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用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了我們幸福。前有周總理失父痛涕,今有田世園捐腎救母。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懂得“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感激自然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綠色只有道旁樹,但早已被灰塵淹沒了。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面對著高科技的輻射,兒童早已迷失了,讓我們返璞,領略自然的`風采。只需帶上一支筆,一個本子。用我那美好的眼睛去包攬巍峨的高山,遼闊的江河,用我那靈巧的雙手去抒寫大自然的饋贈,用最嘹亮的聲音:“謝謝你,自然,給予我如此美的禮物!”所謂的幸福就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幫你信賴的朋友。我感激父母的奉獻,我感激朋友的友誼,我感激大自然的禮物,我感激身邊的一切!
心理教學心得體會 篇2
一、課堂上的興趣。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需要可分為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然而,興趣主要中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相關。也就是說,興趣關乎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滿足。一個人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他就會熱心于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并注意探索其奧秘。興趣與認知水平和情感相聯系。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便不會對它產生情感,也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我們認為,興趣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濃厚的好奇心;二、明確的目標;三、同伴的合作。要在課堂上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教師便應該做到這三點。教師抽絲剝繭的分析,深入淺出的講解,饒有趣味的實例,配合以優美的語言藝術,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都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總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有賴于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活動。教師單方面的“滿堂灌”,片面地追求“一言堂”的效率,無疑會扼殺掉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成功之母。能培養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便成功了一大半。
二、課堂后的樂趣。
只要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和極大的興趣,學生便能在課后自覺地積極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漢語里,有句成語叫“樂此不疲”,意思是說:做自己感覺有樂趣的事情,就不會感覺疲憊和勞累,做事的效率也會成倍提高。學生的課后學習若有樂趣,便會極大地鞏固、拓展和加深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沒有樂此不疲的體驗,人生便會失去很多幸福和快樂。要想讓學生的人生更有意義,教師便應該讓學生得到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對知識的探索若能成為學生在課后的樂趣,會有助于培養出學生的求知欲,而熾熱的求知欲卻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必不可少的動力。
三、生活中的情趣。
只要有時間,我們都可能會去公園。公園最美的地方,不是花海樹林,也不是荷塘幽徑,而是我們都不在意的地方——亭子。亭子的諧音是“停”,即“人亭”。亭子是想告訴我們,人生中不一定得拼命趕路,要懂得停下匆匆腳步,去品味和感受生活。我們佇立在亭中,或騁目望遠,或拍欄吟誦,或小憩談笑,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活情趣。
說到從容,朱光潛講過一個故事。阿爾卑斯山上,在一條路的沿線,有著非常美麗的風景。路邊有一個牌子提示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對此,朱光潛先生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人生路上的風景,需要我們用閑情去慢慢欣賞。那些懂得欣賞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品味的人。
“忙”字,心的偏旁,加上一個亡。簡單地說,就是“心亡”。莊子說:“大智閑閑,小智間間。”就是說,大智需有閑情和情趣,小智只是成天忙碌。愛因斯坦在緊張地思考之余,最喜歡拉小提琴,從中找到了閑適和情趣。毫不夸張地講,小提琴也為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作出了貢獻。或者說,愛因斯坦是把他的偉大發現從小提琴中“拉”出來的。
學生能執著地追求真理,這固然很好。然而,用生活情趣來調節學生的學習,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只能讀死書或得分數的“單面人”,而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求真精神,懂得學習方法,會享受閑情體驗生活情趣的“全人”。
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在我看來,一個有淵博知識,有文化內涵和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幸福而和諧的人。
心理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古人之于教師的定義,為師之前提,是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德行……綜其言而講,便是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
以前,很多人告訴我,我們要向專家型教師發展,這是我們的目標,而通過對此次素養大賽的觀摩,讓我了解了,教師不說要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那也得通其一二,不僅僅要成為教學上的專家,他得具備其他的素養,他是:詩人、歌手、演員、畫家、書法家、舞蹈家,簡言之,他得是個“雜家”。
本次的素養大賽共分為五個單元:朗讀展示、書寫展示、才藝表演、課堂教學展示和知識素養現場問答,較為全面的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進行了考察。
朗讀可以說是小學生每個年級都非常重要的部分。要做到學生能夠充分的讀和領悟是不容易的,通過讀取培養學生的語感,進一步情感受到熏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所以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具備較高的朗讀能力,才能夠去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而朗讀展示這一環節,讓我們了解了,對于不同題材、體裁的文章,朗讀的方法、技巧、語氣皆不同,比如:閱讀小說和故事,要帶有口語化,要有感情,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氣的把我,音調的掌控,每一個細節都決定著朗讀的效果,而曹老師對于這些技巧的運用展示,也讓我學到了很多。
書寫展示環節考驗的是教師的基本功:粉筆字書寫,要求在三分鐘內寫出抽到的古詩,極具挑戰性。三分鐘內要完成的作品,要求不能寫異體字,要講求書寫性,也就是按正常的書寫速度書寫。還要講求準確性,也就是用筆要規范、結構要嚴謹、章法和諧、美麗,這對于我們這些新上崗的教師來說,是一大硬傷,也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練習的一項基本功。
而至于才藝展示更是顯示了15位參賽教師的多才多藝,站在舞臺上的他們,除了是老師,還是詩人、歌手、演員、畫家、書法家、舞蹈家,他們的才藝展示,是我大開眼界,又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其他方面所欠缺的素養。
既然是教師,那么最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便要屬于課堂教學展示了,我們常說,老師教學,其實就是“戴著腳鐐跳舞”,而跳出來的舞能否吸引人,則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看教師自己的本事了,在這一環節中,大部分的老師教學其實是按照既定環節和套路走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但是這樣的課莫說是學生,就是老師,坐那兒聽上十來節,也是受不了的,同時也讓我有了一個思考,也是之前劉主任評課的時候說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我們聽到的所有的優質課,都以展示教師的素養能力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得我們的課華而不實,而令我最記憶深刻的是五位老師的教學展示,他們的教學展示和其他老師的授課這么一比較,高下立判,也讓我對已有的競賽課的上法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他們的教學展示使我學到了很多。
來自北京的王峰老師,一節《雅魯藏布大峽谷》,展示了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所具備的語文素養,過渡自然,尤其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引導,值得我們學習,雖然一節課填充的內容較多,但不得不說讓作為菜鳥的我們,也學到了不少教學細節的處理方法。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他的語言運用,沒有任何口語、對學生的評價語針對性很強,而不是籠統的套用,比如我們大多會用: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小眼睛……但是當學生總結出一個小標題的時候,他都會夸這個學生總結小標題的方法如何,就是當你認為他大概要沒詞兒的時候,人家就會冒出來一句讓你信服的話來;二是應變能力,學生概括出來的小標題和他概括出來的是有差別的,但是他沒有愣把學生往自個兒的板書上去引,而是直接改了自己的板書,連ppt都干脆拋掉不用了,很讓人佩服!
杜珺老師《小草的生命》和毛海鷹老師《林沖棒打洪教頭》讓我們領略了朗讀的魅力,杜珺老師主要是自己的聲音先天條件非常好,聽她讀課文就一種享受,學生喜歡,我們也喜歡,她戶要是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充分的感受巖石的擔心,小草的堅強。毛海鷹老師又不同,她的讀讓你感覺就是在聽評書,語氣、動過、表情都很吸引人,一節課上完,你不由就想讓她給你再來一個下回分解,很有魅力!
朱煜老師《綠毛龜》,是我最喜歡的一節課,他在上課之前說的第一句話是:“孩子們,你們現在選擇一個自己平時最喜歡的坐姿坐,孩子們面面相覷,還是端正的坐著,他很無語,又說:我知道你們課堂習慣好,可是咱不是在勞教所接受教導,我們這是課堂,大家放輕松,怎么輕松怎么來,你們這樣我壓力很大。”大家都笑了,感覺一下子輕松了,之后,他抓住了綠毛龜姿態高雅、食態可掬、通靈之性三大特點,著重講了它的通靈之性,并通過情景模仿,找出其通靈原因,整節課幽默活潑,讓人不禁佩服他對課堂優秀的掌控能力。孩子們的積極性都特別高,配合的也好,他的課堂展示環節是最高分,拿到了滿分。這其實很值得我們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小學生課堂,看過他的課后,讓我覺得,我們一直以來是不是都有些壓抑孩子的天性了呢,這樣一堂有活力地、活潑的課堂才應該是小學生課堂,當然這對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要求很高,因為你得保證你的課堂是“活而不亂”的,這其實很難,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實踐、探索。
操秀麗老師《給予樹》,全文講解抓住并不寬裕和如愿以償兩個詞語,通過上下文理解了兩個詞語的意思,又通過理解詞語明白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全文教學富有鮮明的特色,線條清晰,使人聞之有思。和讓我想到了以前聽過的王啟花老師的《一只貝》,抓住貝的可憐和可敬,輻射講解,我今年也模仿了一下,發下這樣講,學生的思路會非常清晰,課堂效果也特別好,這種講法不適用于每一篇課文,但是卻對每一篇課文的講解都有啟發,所以我的印象很深刻。
最后的知識素養問答,設計問題涵蓋方方面面,歷史、地理、政治、法律、教育教學、語文學科等等,讓我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知識面的狹窄缺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此次外出學習不僅開我之眼界,更加使我對教師這一行業及語文這一學科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