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感悟范文選集(精選4篇)
十四五規劃感悟范文選集 篇1
早在**年,黨的xx大報告就明確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年,黨的xx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黨的xx屆全會吹響了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號角,乘勢而上的中國航向標定、方向明確,既有“十四五”發展規劃,也有2035年遠景目標。回看“十三五”,前瞻“十四五”,遠眺2035年,輝煌的成就,宏偉的前景,催人奮進,給人力量。我們堅信,中國的現代化之路會越走越寬廣。
從經濟發展來看,**年到**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6.7%,預計20__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從民生改善來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同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些實打實、見真章的成績,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充分說明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從發展成績往深層看,一系列深層的制度變革正在發生,為未來的長遠發展涵養制度優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
“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時間的書頁不斷掀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新中國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連續十四個五年規劃,前后相續、有機銜接,幾代人接續奮斗,時間見證前行,見證民族復興路上的一磚一瓦,壘砌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9000萬人的大黨、14億人口的大國將繼續昂首闊步再出發。
十四五規劃感悟范文選集 篇2
20__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xx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黨的xx屆全會是在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性交匯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學習宣傳貫徹黨的xx屆全會精神是全黨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緊密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全面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化認識,統一思想,進一步凝聚起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全面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力。
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這需要我們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到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下一步,村黨總支將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以黨建引領充分聚合各類資源,從實處用力、難處破題,激活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更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十四五規劃感悟范文選集 篇3
“十四五”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xx大精神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對正確分析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主要矛盾變化的認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心,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下把握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導向,具有新時代、新起點里程碑意義。
從規劃的屬性上分析,“十四五”規劃屬于宏觀性、全局性、綜合性、引領性中期規劃。從規劃的戰略定位上看,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發展導向,體現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色,統一人民群眾意志的發展目標。按照黨的xx大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藍圖,編制好“十四五”規劃,要牢固確立“五要”的戰略定位。
第一,要有鮮明的指導思想。“十四五”規劃是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綱要和行動指南。編制規劃的前提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xx大精神,作為規劃編制的總依據和主線,貫穿在規劃的全過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理,深化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認識,用新發展理念研判當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矛盾、確立未來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只有指導思想明確,才能充分釋放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紅利,自覺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國家大戰略。
第二,要充分體現時代特色。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在于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的正確把握。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特色就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提出的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十二強”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包含著黨的xx大以來出臺的―系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定力。這是我們編制“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的總要求。用這一時代特點,形成明確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發展訴求導向,推進區域經濟彰顯出“強”的新特點。
第三,要突出解決發展的主要矛盾。規劃制定的重要前提是正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要解決的基本矛盾。黨的xx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基本矛盾在區域表現形式是千差萬別的。*這一矛盾就是要在“十四五”規劃中,正確把握省情、市情和縣情,限度的找準不平衡的公約數,限度的拉長發展不充分的區域短板。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訴求。
第四,要充分體現融入經濟全球化。規劃戰略高度的本質,是用國際化視野審視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培植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的新優勢。面對逆全球化加劇的國際環境,黨的xx大已經做出全面擴大開放的總體部署,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要把視野和發展的著力點放在營造國際化發展環境,構建承載國際貿易投資大載體、培育壯大世界領軍產業、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做中高端產業鏈、價值鏈和國際競爭力,用區域發展新優勢自覺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
第五,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目標是意志、決心和發展路徑的綜合體現。黨的xx大確立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已經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三個”時間節點,這是各級政府編制“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剛性依據。圍繞這個剛性目標,建立區域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細分階段性經濟增長、民生和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教育等綜合指標,提出綜合考量和階段性量化措施,務求規劃目標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
十四五規劃感悟范文選集 篇4
規劃編制的亮點在推陳出新,重點是依據黨的xx大提出的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市化中后期、市場化深度改革期、新技術突破期、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期、人口老齡化轉折期、社會治理現代化全面推進期和經濟全球化分化期等“八期”時代特征判斷,依據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科學確定重點產業、重點任務,使規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因此。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應重點在五大方面有新突破、新作為。
第一,在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對區域特色的核心競爭力。按照黨的xx大提出的建設“十二強”的要求。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分別提出戰略性支柱產業、高成長性新興產業、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和支撐就業創業的傳統產業等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方向。依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支撐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競爭鏈和供應鏈,加快形成區域經濟新優勢。依托區域產業微觀基礎,提出資源整合、集約發展、建設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配套的中小企業集群及大力發展新興業態的任務清單。圍繞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供給安全等方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布局。分別在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形成品牌經濟、規模經濟、特色經濟、質量經濟的新方陣。
第二,在城市化上有新突破,積極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載體。城市是聚集生產要素的載體,是居民享受宜居、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理想選擇。從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的階段性特征分析,按照國際城市化率在70%的規律判斷,城市化還有10個左右百分點增長空間。在“十四五”期間。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新的發展增長極進行規劃建設。按照我國已經形成的一線城市、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特色村鎮、中心社區、美麗鄉村等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推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放寬城市準入門檻,提高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戶籍率。放活城市要素向農村流動限制,支持城市人口、資金、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產生活方式向農村自由流動,為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增強新動能。
第三,在改革開放上有新突破。努力推進區域經濟全球化融合。按照黨的xx大提出的“14個堅持”的原則,科學提出區域深化改革開放的頂層方案。圍繞黨的xx大指出的“十八”重點、難點問題,在“放管服”、市場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等方面做強產業生態圈。構建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對接上創新具有區域特色的中國新范例。依托我國由“制造大國”進入“消費大國”,進口需求激增的歷史性拐點,分別在高質量進出口、高效能投資貿易、有效推進優勢產業、企業走出去和擴大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拿出對策措施。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新優勢,在主動融入、主動對接、主動推進跨國產能合作、技術合作、投資貿易合作和跨國產業聯盟等方面有新作為。依托各類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集中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保稅加工區和高峰論壇等開放平臺,大力提升開放性經濟新活力。依托“互聯網”,在大縱深建立國際化投資貿易新通道上提出新思路。圍繞國際貿易摩擦常態化新變局,前瞻性提出應對新舉措、新策略,促進開放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第四,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有新突破。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剛性指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要認真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找準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經濟發展的平衡點。重點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綜合治理、藍天保衛、自然災害防控、構建防護林帶、穩定提升森林、綠地面積等方面制定負面清單和具體對策。依據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提出區域性高耗能、污染型企業退出機制。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建立水源地保護,土地、林地面源污染治理,農村廁所治理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措施。依托建設國家中央公園、森林公園、城市綠地等生態環境項目支持政策。在提升城鎮、鄉村品位和宜居環境上促進品質化發展。
第五,在社會事業上有新突破,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發展福祉。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作為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文化、體育、旅游、健康養老、農村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和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指標體系。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在優化調整大學教育、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終身教育等方面建立相對完善的政策措施。聚焦人口老齡化、生育水平下降兩大難點,建立具有區域和少數民族特色的健康養老、醫療保險、遠程醫療、社區養老、生育補助等保障制度。緊密結合“健康中國”,在體育運動、疾病預防、膳食營養、居民常態化體檢等領域,安排一批普惠性公益項目,把以人為本落實在具體政策措施和項目建設上。圍繞優化完善社會治理結構,在預防社會不穩定因素、消費者權益保護、防控金融風險、鞏固基層政權等方面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從規劃的引領上,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