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觀后感參考范文選集(精選3篇)
春晚觀后感參考范文選集 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喜迎兔年。同往年一樣,我們一家人守在電視機前期待著激動人心的春晚,準備享受、品味著豐盛地文化大餐。今年的春晚真可謂是精彩紛呈——有令人繪聲繪色的小品;有侃侃而談的相聲;有美妙絕倫的歌舞······其中機器人的表演尤其令我記憶猶新。
上百個機器人排列有序,整齊劃一的動作雖比不上專業演員的柔美、秀氣,卻讓觀眾們眼前一亮。伴隨著孫楠激昂有力的演唱,身為一個炎黃子孫,我不禁感到自豪。因為這些智能機器人都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也在“中國科技獎”中得獎。它們的誕生,象征著中國科技的發展!如今中國科技“沖向巔峰”的責任也落在了我們少年身上,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揮毫寫下“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敝挥形覀兦嗌倌昱W習,才能對國家做出貢獻,才能使中國從發展中國家變成真正的發達國家。然而中國以后的命運也都掌握在我們手中。
人們對春晚也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好的、有壞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他們對春晚的密切關注和較高期望。有人認為春晚是華人的年夜飯;有人認為春晚是團圓的喜慶;有人認為春晚是一年的總結······不管怎樣春晚都成了中國人春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記載著一年中的歡樂、一年中的得失、一年中的成就,它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去奮斗、去努力、去爭取在新的一年里創造新的奇跡。
我想,春晚不僅是娛樂,讓人們享受到視覺盛宴;它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以史為鑒”,品一碗心靈雞湯。新年的鐘聲敲響,讓我們回首過去一年在學習上、思想上的經驗與教訓,展望未來做好新的一年里的計劃,為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積累能量蓄勢待發,為將來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奠定好基礎。
春晚觀后感參考范文選集 篇2
隨著歲月的推移,不知不覺地,春晚已深深扎根中國百姓,變為新民俗,成為春節這個傳統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人每年看了春晚、跟著春晚主持人數完除夕倒計時,才安排放鞭炮、才自然過渡到吃餃子,春節這個老百姓生活中最看重的節日到這個時候,才算逐漸進入頭一個高潮。同樣,每年聽罷《難忘今宵》,一種歲月“逝者如斯”之感便會在人們心中油然而起。是啊,有多少個春晚就有多少個難忘的年華,有多少個春晚就有多少個美好的精神生活記憶,年年花開花落,春晚歲歲不同。春晚不僅讓全球華人欣賞了藝術,同時使人們更好地回味和記取自己與國家、與民族、與傳統的聯系。
20xx年央視春晚所突出的鮮明主題是“共筑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編導和演出團隊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題材,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呈現和深化,同時注重節目思想性與觀賞性的統一,調動氣氛、增強互動、潤物至深。演出開篇一曲由張凱麗、韓童生、佟大為、李光曦等聯唱的《四世同堂合家歡》,四輩人男女老少齊登臺,共同詠唱家和萬事興,抒發普通人對未來的美好暢想,節奏喜慶明快,時代氣息濃郁。“星光大道”選手聯合演繹的《高手在民間》,則很好地呈現了“開門辦春晚”“拆門辦春晚”的思路和成果,看著那些來自各行各業業余演員的出色表現,你不得不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之真理顛撲不破。
春節是舉國百姓、舉世華人祝福歡樂的日子。20xx年春晚限度地突出大眾性、全民性、聯歡性,強調全國老百姓共同歡樂,強調減舞美不減創意,強調原創制勝、創意為王,比如堅持理念創新,首次分設歌舞與語言類兩個演出區,現場觀眾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演員的每一個藝術表現細節,雙方區域演員通過相互打擂臺式演繹“比武”,不斷引發兩個演出區域之間、場內場外的互動歡樂,能夠使演員更加有效地貼近觀眾,更好地實現與觀眾的互動交流。春晚設置吉祥物陽陽也是個創舉,并且首次引進新媒體、云計算加強與觀眾互動等等,這些都能夠有效地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春晚中的一分子,不僅樂享視聽盛宴,更在互動中獲得快樂。吉祥物陽陽在串場的同時,調動場內外觀眾聯動狂歡的情緒,將歡快喜慶與寓教于樂和寓教于美有機地統一起來,在強化共同歡樂、一起歡樂總體效果的同時,很好地實現了寓教于聯歡。
作為民俗的春節凝聚的是中國人對美好家園的想象,對悠久傳統的堅守,對家鄉故土的依戀。正如費翔的《故鄉的云》,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喚起的是炎黃子孫對家國的深沉依戀之情,京劇、雜技、曲藝等各種傳統藝術形式,以及歌詠故土之思作品的交相輝映,激起的則是人們對祖國文化傳統的歸依與熱愛。今年春晚的表現形式格外突出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從而使這個一年一度的全民大聯歡、順乎年俗與民意的文化成果展示,更成為弘揚傳統、記取鄉愁、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寬闊舞臺。雷佳的一曲《鄉愁》,真切而藝術地傾訴游子對家鄉的眷戀、女兒對母親的思念,也傳達出中國人對故土、對祖先和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尋根情愫,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張豐毅、朱亞文、段奕宏合作的歌曲《中華好兒孫》,劉德華的《回家的路》,莫文蔚的《當你老了》,以及舞蹈《絲路霓裳》,雜技《青花瓷》,總是能夠抓住民族記憶、傳統文化當中那些最富于鮮明色彩的方面進行濃墨重彩的表現,另外,無論是傳統技藝、武術,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的舞臺呈現,表現手法勇于創新,讓年輕觀眾喜聞樂見,很好地實現了藝術熏陶與思想引領的有機融合。
春節是中國人心中一個真正新的開始,是一個除舊布新、告別過去、開辟未來的節日。正如灑掃庭除、鏟去雜草,才能開始新的一天一樣,中國人更愿意在笑聲中與自己的過去揮別,這是真正有勇氣面向未來、開創未來的表現。春晚語言類節目向來具有尖銳、鮮明、入心的特色,而諷刺武器的運用,在20xx年春晚中成為突出的亮點。比如,岳云鵬、孫越合說的相聲《我忍不了》,對現實當中那些缺少公德、行為不文明的人毫不留情地痛下針砭,以笑聲糾偏不良行為。苗阜、王聲的相聲《這不是我的》劍指腐敗現象,發人深省。馬麗、沈騰、杜曉宇的小品《投其所好》,抓住現實中存在的“溜須拍馬”現象痛下“猛藥”,引起人們的反思與警醒。
春節是歡樂的節日,是精神洗禮的節日,也是審美養成節日。一個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凝聚公約數,讓藝術真正有助于增進國民的價值信心,增進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強化對核心價值、對共有意識的堅守,20__年春晚善于抓住老百姓日常點點滴滴,進行入腦入心的藝術表現,如沙溢、賈玲、李菁、瞿穎等的小品《喜樂街》,孫楠的歌曲《搭把手》,孫濤、邵峰等的小品《社區民警于三快》,以及劉和剛的歌曲《拉著媽媽的手》,均通過對凡人小事的藝術展示,強化美德、善意與信仰的力量,堪稱潤物入心的質樸精美之作。
春晚結束了,那滿臺的喜慶、熱烈與祥和,讓人們久久回味與沉思。
愿寓教于樂潤物入心成為娛樂晚會的新常態。
春晚觀后感參考范文選集 篇3
春晚本身具備這樣的功能,它可以總結網語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敘事下為語言增加更強的生命力,這是雙贏的事情——流行語緩解了春晚的緊張感,春晚稀釋了網絡語言的荒誕感。
兔年春晚臨近,節目內容曝光,據說語言類節目很調皮,使用了一堆網絡流行語,比如馮鞏說到了“主要看氣質”,潘長江說了“好的不要不要的”,郭冬臨與馬天宇的節目,也都以“氣質”說事。
以前春晚也愛用網絡語言,整體效果而言,觀眾或還會覺得有點新鮮,但對于每天混跡網絡的網民來說,能上春晚的網絡用語,有一些已成“過去時”,畢竟網絡流行語更新太快了。當春晚把網絡詞語當成“調料”放進節目中,網絡上,網友們已經又發明創造了新的詞匯。
春晚鼓勵節目使用網絡語言,是一個好的傾向,起碼表明春晚“關注”網民,尤其是年輕人,想讓年輕觀眾產生些親近感。
由于觀眾都懂得那些網絡流行語的含義,編劇和表演者對于網絡語言的二次創作,對呈現效果來說很重要,只有掌握了這些網語的語境和用法,才能在創作中讓語言呈現新的活力。
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表演者在說到某個網絡詞語的時候,瞪大了眼睛,提起了精神,加大了聲音力度,用意想中能博得叫好的腔調,把那個詞夸張地說了出來,結果呢?現場的觀眾買不買賬不知道,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卻是鴉雀無聲的,網語沒能起到預期作用,這是件挺尷尬的事。
但春晚又不能不用網絡流行語,不用的話,意味著與觀眾脫節,因為現在的觀眾,十有七八是網民,一點兒網絡用語也不碰,顯得春晚在親民方面做得不夠。整個娛樂業都在朝互聯網方向轉移,春晚用網絡流行語是大勢所趨,兔年的春晚,應該更大膽地使用、更創新性地使用網絡語言,為網語賦予新的注釋,讓觀眾為之眼前一亮。
語言類節目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方面還不夠大膽,太過于遵循流行語的具體意義,沒有在現有的語義里生發出新的解讀。春晚本身具備這樣的功能,它可以總結網語背后的流行文化潮流,也可以在宏大敘事下為語言增加更強的生命力,這是雙贏的事情——流行語緩解了春晚的緊張感,春晚稀釋了網絡語言的荒誕感。經歷過春晚檢驗的網絡語言,很有可能在走進《辭海》的同時,更深地走進公眾生活。
不僅語言類節目需要更有創意地使用網語,主持人的串詞,音樂類節目以及其他相關內容,在需要語言表達的時候,也可以更多地適應網絡流行語來增加春晚內容的豐富性。語言代表一個人的思想,春晚語言則意味著當下的語言活力,觀眾看春晚,除了會品評畫面精致度、氣氛活躍度之外,更多地會去注意言辭,那些言辭會構成春晚的“氣質”,當小品演員說出“主要看氣質”的時候,觀眾會得到暗示,去體會春晚的氣質。
有時候,精彩節目的多少,不見得是評價春晚質量高低的標準,如果氣質對了,春晚一樣能贏得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