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趣味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英語趣味教學心得體會 篇1
現在的英語課本,每個單元都有相配套的閱讀材料,因此教學中我們都少不了采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教師并不是不能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適當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教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必須從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那么,在何時精要地講呢?
1、自讀之前啟發講:即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閱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著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該挖掘處必挖掘,該品味,該講深講透的地方必須講深講透。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為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4、合作中提示講: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能抓住要點進行有效合作時,教師要進行提示性講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總結時補充講:在總結一節課、一篇材料的閱讀情況時,在學生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以進一步進行提煉和歸納,從而使總結更加完整、準確
英語趣味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我曾經問學生們:你知道什么是體育課嗎?你希望體育課怎樣上呢?80%以上的學生說:體育課就是打球、跑步等。但他們更多的希望是上體育課時玩游戲、打籃球和跑步,我想,現在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體育課的,我應該引導他們,通過發揮他們每個人自己的優勢、長處來更好的上完一堂體育課。
例如在進行耐久跑練習時,以往本人一貫的教法是,規定學生在200米環形跑道上跑4—5圈,作為一種練習手段,教師則不時用哨聲或大聲吼叫等練習手段提醒和督促學生跑起來,結果教師在精神上很累,學生跑得又累又費勁,課堂氣氛十分沉悶,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后來,本人嘗試了另外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自擇練習手段。有些學生選擇連續三分鐘運球上籃,有的選擇連續跳繩三分鐘,有的選擇五分鐘追逐跑,有的選擇五分鐘帶球突破射門等。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情感,來體驗耐力練習的樂趣。這樣學生的練習熱情很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絕大多數學生的耐力素質提高較快。教師也教得輕松,教得愉快的感覺。這種改變傳統學習的耐久跑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強化的情景下,激發了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認為,跑只是一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耐力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課堂上只要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心肺耐力的一切有效手段都可以進行大膽的試驗。
英語趣味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二十余年,從偏遠的農村小學到縣鎮小學,曾經追求熱鬧絢爛的場面,設計形式大于內容的活動,到以人為本,專注學生終身發展,培養人的核心素養,這中間經歷了坎坎坷坷,不斷摸索、創新、反思,目前,自己已形成一定的教學習慣。
一、重視習慣培養,激發興趣!
我認為,要教,首先得讓學生愿意學,就是通常說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教學前只針對單個教學活動設計相應的策略,這種興趣就是斷斷續續的,不能持久。目前我擔任的是小學低段教學,在實踐中發現,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興趣。包括課堂的傾聽、思考、完成作業的習慣培養,還有課外的留心觀察、課外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層次地布置任務,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規律,不斷有獲得感,從而使興趣轉化為長久性的習慣。
1.特殊化作業,激發興趣。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家庭教差萬別,即使一年級學習都已經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因此,不同學生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相對薄弱的學習習慣。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開學第一個月,課后作業這樣布置:數豆子,學念故事。看著似乎與課堂教學無關,實際這些帶著趣味的特殊作業讓孩子不會排斥,樂于完成。實踐證明,學會傾聽、愿意思考等好習慣便在孩子身上慢慢顯現。這樣的作業布置尊重了學生本身,能夠讓孩子愿意積極完成作業,能達到自己本身應有的標準,并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
2.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在教學中發現,能廣泛閱讀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感!因為閱讀的孩子視野更廣闊,思考問題能更全面,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指導相結合,讓閱讀有方法,有收獲,讓閱讀打開學習的一面窗,成為學習的有效助力。如果僅僅靠開展一次一次的活動起到激發閱讀興趣還遠遠不夠。將閱讀常態化,教室角落擺滿了書,我進到教室第一句話往往是: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你們呢?逐步提高課外閱讀要求。當孩子到了中高年級,我班孩子的書包里一定會有一本課外書,有空的時候,他們就會去閱讀。當閱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閱讀的興趣就是長久的了。
3.讓關注伴隨學習。
社會在不斷變化,每天都有大事小事發生。我規定學生每天都要看看新聞,社會的進步能激發孩子積極向上,每次交流講到國家的進步,講到在國際社會里彰顯的大國魅力,孩子們都是快樂的,自豪的,努力、奮進真正地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關注國家、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大小事,孩子會逐步學會明辨是非,學會積累知識,學會關心他人。
二、重視新型師生關系建設。
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的個人能力成為吸引學生的最大魅力。因此,在教學中,建設師生新型關系成為我教學工作的重要部分。
1.師生分享。
師生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分享,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交流各自的所見所聞,也可以進行思想認識的溝通,這樣容易營造出和諧的氛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我每帶一屆學生,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師生之間的情誼。我會把自己童年的快樂與他們分享,他們有什么心事、快樂,都喜歡與我交流,每當這時,我會停下我正在做的事情專心傾聽,給學生信心講下去。分享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轉傳統的對立化為一體化,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教師和孩子總是同心協力,那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呢!
2.愛滿課堂。
許多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很焦慮,這種焦慮會成為學習最大的阻力。許多年輕教師在屢次教學后,學生都還懵懂不知,便會浮躁起來,缺乏耐心。經驗告訴我,此時此刻,學生更加慌亂,老師冷靜地微笑著,便能讓學生鎮定下來,于是,在我的教學理念中,形成了重要的一條:用我的微笑靜待花開。
3.學識示范。
我們曾經讀書時積累的知識在現代的教學中是遠遠不夠的,我在教學之前,要搜集大量的相關知識。在課堂里,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能信手拈來、侃侃而談的老師,孩子們在我的帶動下也喜歡大量閱讀,我沒有聽過的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
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長久以來,我們的課堂可以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注重了孩子學到了什么,缺乏對學生自主發展的關注。因此,我的課堂一直在探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
(1)培養學生觀察并質疑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善于思考,對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味接收,而要動腦筋思考,在大腦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過濾、篩選,對于不合理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疑問,同時引導他們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并促進思考,從而形成個體認識,當這種認識與看到的發生沖突時就能產生疑問了。其次,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大膽質疑。
(2)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關于學習、認識以及感悟,都不能要求學生整齊劃一,允許并鼓勵不一樣的思維認識,即使認識不全面,甚至有一些錯誤,不能簡單粗暴地否決,盡量讓孩子們探討、爭論,在一次一次的思維碰撞中,認識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3)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教材圖畫等,根據語言文字善于猜測、聯想。根據文本巧妙設計問題,鼓勵他們敢想敢問敢說,引導學生在不斷地思維碰撞中,學生的關聯性想象更豐富、完整。
(4)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引導學生會理清事情條理,表達有順序。開展各種語言運用活動,如:小小推銷員、演講比賽、小講壇…在多次活動中,讓表達更具有邏輯性。
學無止境,在不斷探索中,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也讓自己的教學習慣越來越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