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精選3篇)
小學生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 篇1
春天里,絲絲細雨中飄來了我入學的第一個清明節。這一天,我也在網上體會、了解了掃墓的經過和含義。
據資料介紹,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起清明節掃墓,因為我的知識匱乏,給了四歲的弟弟一個錯誤的解答。這天早上,電視新聞里播報各地清明掃墓的新聞。還沒有起床的弟弟問我:“姐姐,什么是掃墓”我認真地思考了一番后告訴弟弟:“掃,就是一個人拿著掃帚掃,掃墓就是用掃帚掃木頭。”聽到我們對話的姨夫給我們作了解答,我才知道自己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后來,為了叫我更加明白,下班后的媽媽打開電腦,分別登陸了《中華文明網》《濮陽文明網》叫我親自體驗了掃墓的經過,并查閱有關的清明節資料,才叫我真正明白了此掃墓不是彼掃木。在此,我感謝網絡,因為有了網絡讓我了解無知的知識,讓我有機會向無數為今天的美好生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獻花、鞠躬,表達緬懷和崇敬之情。
關上電腦,問起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在網上掃墓嗎?媽媽說她們小時候沒有電腦,掃墓是親自拿著掃帚去烈士陵園掃墓、獻花的,媽媽曾經去過陜西吳旗的陵園和山東東明武勝的陵園,這次和我一起網上掃墓也是第一次。
小學生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 篇2
昨天上午,我校六年級全體師生齊聚在烈士陵園,緬懷為國捐軀的烈士們。
走進烈士陵園,映入眼前的便是一座頂天立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的背景便是常綠高大的惠山,體現出烈士們不朽的英雄氣概。
我們踏著沉重的步伐,在兩旁挺拔的松柏組成的林蔭小道上慢慢走到了紀念碑前,少先隊員代表拿著花圈,一步一步走上了平臺。同學們在凄緩的哀樂聲中默哀,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敬重與哀思。默哀完畢,我抬頭望天,行云似乎都停在了紀念碑上,陽光也不再耀眼,收斂了平日的活躍,林間的鳥兒發出了悲鳴。
默哀完畢,同學們來到烈士墓前,獻上了一朵朵親手制作的潔白的紙花。“安息吧烈士們。”我在心里輕輕地說。
掃墓過后,我們參觀了兩邊的英雄事跡走廊。看著英雄的事跡,我不僅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現在我們大多數都是獨身子女,每個家長都把孩子當塊寶,心頭肉,過度的愛使現在的好些孩子變的自私自利,好的東西甚至不與家人分享,性格也比較怪僻內向,不喜歡多交朋友。雖然我是個比較外向大方的獨生子,但我也有個致命的缺點——心胸有時會變窄,同學說我兩句不是,我便不服氣用出了“毒舌神功”,如果與班里的“打客”斗起來,就會兩敗俱傷。看看那些永垂不朽的英雄們吧,他們有誰會與自己人斤斤計較?他們有誰會自私自利?他們為了同伴,為了黨寧愿自己先受刑,犧牲!他們在監獄里,戰場上,甚至在敵人的鍘刀下都視死如歸!他們都是為了后人能過上幸福生活獻出了生命,而我們現在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和平年代又為什么要如此自私呢?想到這我不禁嘆了口氣,暗下決心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
參觀完后,我們坐上了回學校的大巴車,我發現大門口旁墻上正是烈士的生前形象,在他們前面有一團永遠不會熄滅的烈火。沒錯,烈士們雖然已經永遠定格在雕塑上,但他們的英雄之魂就像那團烈火,長存在人間,得到永生。
安息吧,英雄好漢們!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小學生清明節緬懷先烈心得體會 篇3
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么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先烈們把生命獻給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只留下一個個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簡短而厚重的事跡。那些烈士紀念建筑物,是一座座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斗爭的豐碑,是一部部凝固的中國革命史,是一面面激勵后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旗幟。這些建筑物,正因為留下了英雄奮斗的足跡,掩埋著先驅的骸骨,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才有了光耀千載的歷史價值,才值得后人瞻仰、憑吊、懷念……
回顧我們黨和國家走過的歷程,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年代,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數先烈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緬懷他們:就是要學習他們那種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忠貞不渝、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要學他們那種模范遵守黨的紀律,一生交給黨安排的高貴品格;我們紀念他們:就是要象他們那樣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堅忍不拔的毅力。對于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清明節承載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始終以國家統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時代在變化,我們更是要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觀,清明節要寄托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情懷,要起到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的作用,要表達對先人的感恩以及對先賢先烈風范的緬懷和景仰。優良的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如今一些人對黨的歷史學習不夠系統,對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缺乏親身感受,對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理解不足;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對革命歷史不清楚,對先烈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知之甚少;社會中一些人惡搞英雄還有一定的市場,這些都說明傳統教育之重要。在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教育是我們黨取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資源,是我們克服各種障礙的重要武器,是形成良好思想作風、提高政治道德品質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緬懷先烈,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銘記身上的使命,牢記肩上的責任,不辜負先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