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委員心得體會500字(精選3篇)
紀律委員心得體會500字 篇1
其實隨著我們的年級一點一點的升高,我們的心思更加復雜,想的,做的可能會更多,我們處于青春期的各種叛逆的行為也越來越顯現出來。這個時候,頭疼的不僅僅是家長,老師。班級里的班干部也很為難。而我作為一個紀律委員當然要關心同學的這些問題就更加多。
不過我沒有常年擔任這個職務,因為個人原因,從這個學期才開始擔任。不過再一次踏上這個崗位。我第一次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著輕輕的不到一克的標志,在我的肩膀上,仿佛感覺有千斤重,我該做些什么,才能對得起這個標志?如果我做不好老師同學又會怎么看我?我仔細的分析了一下班級里目前紀律問題比較嚴重的幾個時間點,只要有上課鈴時,班級同學都還是會乖乖坐在位置上的,畢竟不可能打了上課鈴還瘋鬧著。那么問題就來了。
在十一點五十吃好午飯到十二點十分午自習開始,和下午五點十五分的最后一節課上課這兩個時間是沒有上課鈴的,那么同學們一旦放松,到了上課時間也不會很自覺的坐到位置上。于是我的首要抓的問題就在上課鈴打響后,老師進來前的`這段時間內班級是否安靜。在有些時候,當天值日班長還是能管得住那些同學,我并不需要操太多心,只需提醒一下值日班長就可以了但在有些時候,值日班長的性格比較溫吞,所以我必須要適時站出來,在老師進來的時候,努力維持一個比較安靜和諧的班級氛圍。不過還做得不夠,這只是整個班級紀律之中極小的一個部分。其他的在班級早讀時,抄寫,補寫作業的情況,還有某些男生現在有輕微打架斗毆的情況,以及損壞班級公物的情況全都要一點一點的抓。
這些問題在20xx年的后半年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并不能得到解決。不過我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半個學期里,早日完善。
紀律委員心得體會500字 篇2
導演組的故事,似乎更多是“痛并快樂著”。
《中國造“星”記》送審那天,因為糾結于節目中一處細微的表述,導演組決定重新拍攝。那個周日的凌晨1時,講述人梁艷被電話叫醒,從通州趕回報社補拍。
11月13日0時12分,《中國有故事》項目組的群里又熱鬧起來。在每一集節目送審和上線的日子,這種半夜討論已經是一種常態。
剛在醫院打完點滴的導演高旭,在回家路上就對樣片“狠狠地”提了多處修改意見。講述人蔣佩珊忽然有了靈感,重新設計了一個開場穿越情節,這個設計和原來的腳本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思路,編導、后期、撰稿人都“冒”了出來,各抒己見,最后干脆發起一場投票,看哪個方案更好。
討論進行得正熱鬧,群里的高旭突然不吭聲了。過了一會兒,一個陌生的ID通過二維碼入群,開始對修改方案“指手畫腳”——原來,高旭從醫院回到家,父母擔心他身體狀況不佳,沒收了手機。高旭只得偷偷拿出備用手機,重新進群加入討論。
最后的結論,是讓后期團隊和講述人早上9點奔赴大興機場,把兩種方案都拍攝一遍,再根據效果選擇。然而,等編導母建鑫剪完片子、攝像蘇詩寫完稿子,天都快亮了,他們抬上機器,直奔機場而去。等其他同事來上班時,他們已經在拍完回程的路上。
這一集的講述人蔣佩珊偷偷用手機錄了一段花絮——編導和攝像在出租車上睡著了。她自己也只睡了兩個小時,“夢里一直在等審片,感覺才看了兩遍片子,大家還有好多修改意見,然后導演說了句‘拍去吧’,我的鬧鐘就響了。一看才4時30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睡著沒有。”
拍攝《“北漂”去荒原》時,他們設計了講述人穿越到田野上參與開荒的鏡頭。賈夢夢、張勇、陳一雄把設備和綠幕都搬到北京郊區一塊農地里。為了有較好的融入效果,三個男生扛起鋤頭鋤地,把泥土翻出來。結果鋤了一陣子,發現下面是水泥地,完全出不來效果。只好換一塊地,重新鋤地,等效果滿意了,再架起綠幕。大家自嘲,沒想到拍個片子,還要真當一次農民。正是這樣“接地氣”的工作方式,換來了節目的高質量。
紀律委員心得體會500字 篇3
半個多世紀前,為了對抗大面積侵襲全國的流行病,在云南花紅洞的一片荒山中,幾位病毒學家默默煉起了“仙丹”。
有時候,飼養員會餓得去偷實驗猿猴的飼料做口糧;還有的研究人員,竟然不惜用自己年幼的孩子來做藥物實驗。
在如此艱苦卓絕的工作條件下,他們成就了一項“甜蜜的事業”。
這份甜,你我都有幸品嘗過,它是什么呢?
讓我們一起跟著“糖丸爺爺”顧方舟細細品味。
你小時候吃過糖丸嗎?
這個病叫脊髓灰質炎,老百姓習慣叫它小兒麻痹癥,一旦得病就無法治愈。這樣恐怖的傳染病,半個多世紀前,曾大面積侵襲全國。最后,居然被一顆小小的“糖丸”完全消滅了。
1955年,病毒學家顧方舟臨危受命,牽頭研制疫苗,對抗脊髓灰質炎。在云南花紅洞的這片荒山中,團隊用9個月的時間,建起了實驗室。
研發的過程,趕上自然災害,每天只能吃幾兩糧食,重體力活、高強度腦力勞動卻一天也不能停。一次,實驗用的猿猴室發生騷亂,飼養員偷吃猴子的糧食被發現了,令人既憤怒又心酸。人居然餓得去偷猴子的口糧。
疫病爆發,顧方舟跟死神爭分奪秒。面對未知的風險,他甚至用自己的孩子試驗疫苗。幸運的是,實驗終獲成功。1960年底,首批500萬人份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流行病的高峰退了下去。
歡欣鼓舞的同時,新的難題又來了,要保證疫苗活性,同時能讓疫苗有效地覆蓋全國,儲藏和運輸成了大問題。當時的中國沒有冷鏈運輸條件,城市還好說,可疫苗怎么運到農村和偏遠地區呢?
一籌莫展的顧方舟想到了孩子們愛吃的糖果。
對啊,用搖湯圓的方式,把液體疫苗包在糖和奶粉里,做成“糖丸”,裝在保溫瓶中,再把冰塊放進去,就解決了儲運問題。
“糖丸”好吃又方便,“土辦法”可是解決了大難題!就這樣,顧方舟成了大家口中的“糖丸爺爺”,這一叫就是半個多世紀。
20xx年7月11日,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簽字儀式上,已經74歲的顧方舟作為代表,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國成為無脊髓灰質炎國家。
在顧方舟從醫55年的聚會上,白發蒼蒼的顧方舟和老同事們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厥淄聲r,不應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同志們,我們為消滅小兒麻痹,奉獻了一生,值不值?”
大家齊聲說道:“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