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通用6篇)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1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愿,為了真正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統一。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著,尋找著優化教育的方向與途徑,但我很迷茫,因為我的付出與結果難成正比。于是,我帶著教育教學中的許多困惑走進了幾個家庭,開始了我的家訪之旅。
本學期因為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帶一年級語文。說實話,對于長期教高年級的我來說這是一次挑戰,但面對六十多個孩子,六十多個家庭,我別無選擇,只能堅定地走下去。開學初,在班主任的組織下,我們班召開了一次家長會,會上我做了統計,全班68人,38人是長輩代管,有26人是父母看管,大部分是農民工父母,他們只能邊打工邊照顧孩子,有4人由親戚或朋友代管,其中有五六個孩子因為父母離異,屬單親家庭由親戚朋友代管。面對這樣一群孩子,面臨這種教育現狀,我十分擔憂,因為我知道在以后的教學中會遇到許多困難。
開學一個半月后,我對班上每個孩子的情況有了更為清楚的了解,包括學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前知識的儲備,學前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生的個性。與孩子相處一個半月時間,我發現大多數孩子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都還是零。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天的家庭作業有三分之一的同學不知道,因為孩子們沒有傾聽的習慣。國慶期間,我怕孩子記不住作業,給每個孩子發了一份作業清單(默寫6個單韻母,23個聲母,認讀學過的60多個漢字)。七天的作業不多也并不復雜,但是假期結束來到學校,我做了統計,全班有16個同學沒完成作業,有4個同學沒做作業。我不知原因在哪里,仔細分析,我認為學生年齡偏小,沒有最基本的習慣,家長沒有能力監管到孩子的學習。因為大部分家長都是年近六十的老人,所以管理孩子只是一句空話。面對這種令人頭疼的教育現狀,我走進了幾個家庭,深入地了解到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學生甲:一個長得很白凈,濃眉大眼的小男孩,性格內向,老師問他,他只會搖頭或點頭,偶爾出聲,也是聲音細小得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說什么。至于上課、下課他什么都不懂,不會拿筆,上課半天不會拿書,就是老師幫忙拿了,他也懶得翻,作業本、書,三天兩頭都在掉,上學近一個月,家庭作業都是在學校老師陪著他做,大多數時間是老師握著他的手寫。為了弄清孩子養成這種習慣的原因,我對該孩子進行了家訪。孩子家住老司法局,爺爺奶奶都是六十多歲,經過交談得知孩子剛出生,媽媽就離他而去,也就是說在他的記憶中沒有媽媽的模樣,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代管,孩子沒上過幼兒園,不會拿筷子,吃飯都是爺爺奶奶喂,吃一頓飯差不多要一個小時。周圍沒什么同齡孩子,在家里主要活動就是看電視。上翻下跳,爺爺奶奶都管不住,問及原因,爺爺說,孩子一出生就離開媽媽蠻可憐,我們也沒得法,這孩子就交給楊老師、向老師。我理解做家長的心情,但家長哪里知道,孩子的人生還沒起步,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誰擔當得起啊,況且一個孩子的教育光靠老師怎么行呢?
學生乙:一個很漂亮的女孩,無論上課下課都無法安靜,就是走路也是手舞足蹈很不安分,不是給張三一拳,就是給李四一腳,每天下課都跑得滿頭大汗。家庭作業經常不做,偶爾做了,結果也是錯多對少。為了弄清孩子養成這種習慣的原因,我對該孩子進行了家訪,孩子家住商業街,通過交談了解到孩子由爺爺奶奶代管,父母都在深圳打工,說起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老人一臉無奈地對我說:“孫女調皮好動,我們也沒得法,老師,你幫我們打,我們給你授權,至于學習,我們都不識字,只好請老師幫忙,她不做,你把她留在學校不準她回來。”我告訴老人,老師不能打學生,況且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光靠打是不行的。無論怎樣解釋,老人只知道一個勁的說,不要緊,我不會找你們扯皮的。問起周圍的環境,老人說有一幫這樣的小孩,每天都在商業街跑上跑下,不到天黑沒人管。老人的語言真實樸素,老人的愿望也很簡單,但他哪里知道這是一個孩子一輩子的事,孩子的命運和前途,哪是靠一鞭子,一巴掌能解決的啊!
班上這樣的情況很多,爺爺奶奶年紀大,疼愛孫子,照顧孩子的吃穿基本沒問題,可在教育上幾乎是一片空白,因為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爺爺奶奶沒多少文化,至于輔導學習只能成為一種奢望。對于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使用的還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方法,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請您幫我打”。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我非常理解,也十分擔心,因為我們擔負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重任。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關于“習慣”的描述與論證數不勝數。然而,面對這樣一群孩子,我們談習慣,談家庭教育都不現實。因為好習慣的養成不是靠說教,打罵。他需要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孩子在成長中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面對兩個孩子家訪的結果,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一直在思考,未來十幾年的教育都是這種城鎮農村化,我們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是農民工子女或留守兒童,他們沒有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或許今天在家里做作業,明天在菜攤上做作業,今天回奶奶家,明天到姑姑家。他們該如何成長?是順其自然,還是隨便管管?面對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 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去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2
一、健全組織,加強領導
為了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統一領導,管理及跟蹤工作,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領導機構.為了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及跟蹤工作,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我校建立健全組織,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的機制,形成了以校長親自掛帥,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總輔導員負責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教導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班主任負責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等教育.確保關愛留守兒童活動順利開展,這樣有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二、健全制度,明確責任
為了讓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關愛留守兒童談心基本要求》、《關愛留守兒童談心制度》、《關愛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關愛留守兒童家訪制度》、《關愛留守兒童家校聯系制度》等。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檔案
要求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對班級的留守兒童開展了跟蹤調查,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狀況進行了再調查登記,全面了解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立足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開展關愛幫扶活動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我們是12點左右到達學生家的,當時他們的奶奶正在做飯。他們的奶奶是一個聽力有點困難的老人家,在和她交流時有點吃力,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她不能聽的很清楚,所以我們只是簡單的了解到了一點情況。
航航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在班里很活躍,總是玩,跑來跑去的,上課也不是很老實,是一個讓老師不能省心的孩子。但是他也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屬于那種一學就會的,并且他也很聽老師的話。我相信如果有人能好好引導他的話,他一定會有出息的。
雅晴是一個比較乖的孩子,在班里很安靜,不怎么愛說話,很老實,是一個讓老師很省心的孩子。但我希望她能夠變的活潑一點。
我們聊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家長對學習的要求;
2、學生生活方面的情況;
3、如果學生犯錯誤了,家長會以什么方式處理;
4、家長是否關注學生的學習等。
家訪總結:
通過家訪,我發現老人家對航航和雅晴的學習不是很關注,她不了解他們在學校的情況,只是在生活方面給他們照顧。
并且我還注意到了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雖然航航和雅晴是兄妹,但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他們都很少交流,可以說是基本上不說話,個玩個的。還有航航對奶奶的態度是那種愛理不理的。我想這與他們是留守兒童有很大的關系。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奶奶聽力又不好,基本上沒有人能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沒有人關注他們的性格、心情變化等。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4
放學后,六點鐘左右,我騎著電動車來到xx村,經過打聽找到了萬家。當時,他家剛吃完晚飯不久,萬奶奶正在收拾碗筷,老人家明白我的來意后,非常高興,趕緊把我讓進屋,極其熱情。
通過一陣交流,更加了解了萬家的基本情況。老人家也比較健談。她首先向我說明了萬在家的表現,總體來講,不是找幾個朋友玩,就是看電視,很少看書學習,比較懼怕他父親,但父親工作忙,很少顧及到孩子。平時就是老人家在管教。而老人說他,總是似聽非聽。萬在旁邊聽著,沒有吱聲。
然后,我向老人家介紹了萬在學校的幾點表現:從思想上來講,心里非常想學好,很想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從學習態度上講,學習比較認真,上課基本上能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動表現自己,作業潦草。從學習習慣上來講,尚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動地在老師地的強迫下去學習、看書、做作業。從學習方法上來說,沒有找到更加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的來講,需要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明確目標,堅定理想,改善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努力提高自己。從與老人家的交談中,也知道了萬爸爸對其要求甚嚴,期望他能出人頭地,長大后有一番作為。希望老師對他的要求更嚴格一些,更嚴厲一些,從而使之成績能夠有所突破。
臨行前,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對孩子不要過于嚴厲,主要是引導,循循善誘。二是老師今后盡量給予萬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三是希望家長和班主任及老師多加交流和溝通,也希望王能懂得老師、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學習中去。
最后,我看已經七點多了,提出回去,老人家把我送出家門。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5
老師向家長反映情況:
該生在校喜歡和老師接觸,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向上的`積極性,但同時缺乏自我約束力。上課時不能按鈴聲進課堂,不能安靜地坐在位上,要么用橡 皮砸前面的同學,要么向同學吐唾沫,要么張口大罵,要么打開窗戶朝窗外大喊,擾亂了全班同學的正常學習,老師的話聽不進去,和同學的關系也不是很融洽。老 師真心希望家長能騰出一些時間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聊聊天,讓該生做一個令人喜歡的孩子。
家訪手記:
時常靜下來觀察媛媛這個孩子的舉動,看著看著,便有些心酸,這是個可憐的孩子。她經常大喊大叫或大打出手,為此總是感到很頭疼,但也在思考,為什么她 會這樣。我覺得主要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她在潛意識中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渴望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當這些得不到時,對于一個智障的孩子又不知道如何 來表達這種情緒,于是便以一種叛逆的方式宣泄出來,以此來引起別人的關注。
表面看似她沒有煩惱,其實她也沒有真正的快樂。他人的排斥使她倍感孤獨,作為老師,我能為她做點什么呢?我認為首先應該讓她做一個令人喜歡的孩子,告訴她怎樣是對,怎樣是錯,怎樣和別人交往,怎樣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
孩子的路還很長 很長,她將來該怎么辦,我覺得家長應該多考慮考慮,而不是放任自流,從平時的一些表現看,她有一顆向上的心,比如她喜歡參加活動,或做手工制品,動作的協 調程度也不亞于其他孩子,只是一些習慣不好,希望能夠引起家長的注意。
留守兒童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篇6
為了讓留守兒童健康全面成長,我校按照"五個一"的幫扶方式,深入開展了關愛幫扶活動。
1、要求黨員,教師與留守兒童建立"一助一"結對幫扶,在生活上,學習上關心幫助他們,做好記錄。
2、認真做好每月與留守兒童一次談心活動,并做好記錄,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以便更好地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建立健全家校聯系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師學期初,期中,期末與留守兒童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在家情況。
4、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培訓制度.我校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等形式的活動,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科學教育,科學監護孩子的教育,提高他們教育孩子的水平。
5、建立健全評價制度,把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的開展情況作為對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檢查的重要內容。
6、每月指導留守兒童給父母寫信或通話一次,增強他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7、每月與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溝通一次,知曉他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狀況。總之,我校留守兒童工作步入了正常化的軌道,留守兒童得到了應有的關愛,從而奠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將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開展好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在成長,推進我校教育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