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4篇)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今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動上播放的形象宣傳片,僅僅幾天點擊量已經超過了10億次。河南的精彩讓世界為之驚艷。
短短8分鐘,上下五千年。為制作這個宣傳片,河南廣電創作團隊整整奮戰了8個月,目的只有一個——讓世界看見一個“不一樣的河南”。
正是這“不一樣”,讓與會的各國駐華使節近距離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河南。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在推介河南時說:我可以肯定地說,鄭州的餃子是全國最好吃的!
在推介會上,不但餃子擺上了“世界餐桌”,更讓各國大使想不到的還有,在這里他們見到了自己國家的特產,南美的水果、歐洲的紅酒、澳洲的蜂蜜……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過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匯集到河南,又擴散到全國各地。
如今的河南,正搭建著“四條絲路”聯通世界的新橋梁。世界,敞開胸懷擁抱河南;河南,也正邁著大步走向世界。
今年7月,河南代表團訪問盧森堡、德國、俄羅斯,10天時間里,與政商界人士進行了15場會談,簽署合作項目20多個……這一串串數字,勾勒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一個加快開放的新河南。
在這次出訪的每一個國家都能見到河南企業的影子:在漢堡,鄭州陸港公司和漢堡港集團公司是合作關系;在盧森堡,河南航投與盧貨航早已是合作伙伴……
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在視察落戶當地的河南農業公司時說,是這些優質的玉米、小麥種子改變了自己國家落后的農業。
如今,越來越多的河南企業,正像這種子一樣,撒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并結出沉甸甸的果實。生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和我的同行就是“偉大”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生活在河南這片美麗的熱土,我和我的同行就是“美麗”的收集者和傳播者。
畫面是我們的語言,鏡頭是我們的力量。講好故事,讓奮進的河南“家喻戶曉”,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擔當,更是我們的驕傲!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正所謂“普天之下少有英雄,蕓蕓眾生皆有熱血”,也許,我們的初心便凝聚在這一腔純粹的熱血里吧。
無論是離火箭只有30米的手機直播,還是茫茫戈壁上那個直指云霄的機位,它們無不透過記者的眼睛,講述著人民的每個精彩瞬間。一句來自樸實小兵的殷切拜托,不僅僅彰顯了新聞的價值所在,更揭示了新聞工作者該如何為人民服務和為何要為人民服務的奧秘。王穎感嘆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每一個崗位都在莊嚴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驗。”人民是平凡的,但每個人都因在為自己平凡的世界而奮斗而偉大,于是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他們就值得被記錄,而誠懇地記錄這一切,即是記者的初心所在。
一個小小的針線包,或許它不夠精美,但上面一針一線繡著的不止是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深情牽掛,更是繡上了人民深摯的家國情懷。這一份牽掛是千里送鵝毛,縱使禮輕,情意卻如山重。人民的生活點滴亦是如此,他們在各行各業鞠躬盡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群策群力,為國家復興事業的推進貢獻獨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許這一份力量很綿薄,但千千萬萬份力量團結起來,便如螢火匯聚,擺脫社會冷氣而上升,最終點亮這個時代。正如王穎女士所說:“母親希望兒女好,國家希望人民好。有了這樣的初心,就有了改變中國的力量!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華夏大地日新月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與日俱增。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既要看到汽車帶來的快捷與便利,也需要看到過度排放引發的環境污染;我們既要看到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喜訊,也不應忽視貧富差距的鴻溝;我們既要欣喜于依法治國的穩步推進,也應憂心于當今法律尚存的一些漏洞和難以執行……作為一個專業的新聞工作人,我們需要珍惜這份職業素養的天賦,保持對眾生萬事的悲憫。我們有一桿專業的筆,便要秉承著新聞人的理想與初心,感受生活的辛酸與歡笑,忠實地寫下最真實的事,敢于直面黑暗與不足,并提出最誠懇的建議。
誠如王穎女士提到的十五字真言:“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新聞人做的,便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呼吁人民的真善美,從而團結民心。孟子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毙侣劦某跣募词恰暗馈敝。同時,我們需不吝賜教,誨人不倦,將薪火代代相傳,培育優秀的后輩,發揚新聞人的精神,樹立新聞人的形象,讓老百姓相信新聞并樂之悟之,從新聞時事中得到思考,汲取生活的力量。正所謂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再近一點,再向前一點,尋找真實的痕跡,在萬馬齊喑中發聲,在平凡之處發現偉大。這不僅僅是新聞人的初心,更是每一個中國人在繼往開來的當代中國所必備的初心。須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當初心與國運相連,民心與國脈相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越眾而出,延續王穎的精神,懷揣著熱情與理想,在這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沃野疆土上開辟更多新聞焦點!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鼻拜叺脑挃S地有聲,踏石留痕,后輩人自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去年年初,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一位只有14歲的少年馬永恩身上。中午一放學,別的學生都要去學校食堂吃飯,可馬永恩卻要急著往家趕,要給癱瘓在床的爸爸做飯吃。采訪中,我們注意到,小__騎的自行車腳蹬子磨得只剩下兩根光禿禿的鐵棍,換一個新的也就幾塊錢,可小__舍不得,他得省錢給爸爸買藥吃。
回到家,一進門,小__會習慣性地喊上一聲“爸”,聽到回答聲,他才放心地知道爸爸還活著。我們也采訪報道過很多類似的苦難家庭,常規報道很難取得突破,但是我們感覺到了小__身上的那份正能量,如果進行深入挖掘,我們相信小__的事跡一定能影響更多的人。
節假日,小__還會騎著三輪車帶著爸爸去地里撿花生。這些都是我們最關注的細節,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父子倆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能輕易觸及我們內心最敏感的地方。有一個我印象極深的鏡頭,我們在和馬小全聊天時,小__就坐在旁邊的三輪車上,邊吃花生邊晃悠著雙腿,那是他最放松、最開心的時候,爸爸有人說話,他有零食可吃,那一刻的鏡頭被放慢、拉長,這個特殊的農家里充滿了溫馨,可這情景卻讓我們內心顫抖?粗_臉上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我們的目光穿過小院的樹木,多想在這個小院的上空能夠聽到父子倆爽朗的笑聲啊。
小__的事跡,我們一共去平輿6次,12天時間,采訪對象近20個,拍攝素材16個小時近1000分鐘。20__年,央視一套,尋找最美孝心少年節目現場,小__就坐在臺下,頒獎典禮主持人在講述上臺領獎的10名孝心少年和20名像小__一樣的孝心少年。鏡頭掃過的嘉賓滿含熱淚,電視機前的觀眾為這些小小年紀就撐起一個家庭的孩子們而心酸和驕傲。我們作為發現、記錄、傳播這些孝心故事的人,內心充滿了自豪,這份自豪就是帶給觀眾止不住的淚水、停不了的掌聲和心靈的觸動。
現在,小__搬到了離學校很近的地方,照顧爸爸也方便了,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追尋“做一名醫生”的夢。我們也要繼續出發,去尋找那些撐起這個社會精神高地的人,并把這份精神力量傳遞下去。
觀《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選擇援疆就選擇了奉獻,選擇援疆,更是一種擔當,注定要在危急時刻沖在最前頭。
今年7月31日夜里,新疆哈密突遇罕見的特大暴雨并引發山洪,十多個村莊、數百名群眾被水圍困,情況萬分危急。接到險情報告,鄭州電視臺記者常偉跟隨援疆工作隊領隊馬宏偉連夜趕往災區。許多道路被水沖斷,80公里的路程他們用了三個多小時,到達哈密市伊州區沁城鄉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到處房塌、路斷。電線桿倒了,沒有了照明電,他們硬是靠著手機的光亮和呼救聲搶救受困群眾。
天亮時,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援疆干部們頭皮一陣發麻,湍急的水流早就把道路沖刷成了懸空路,最深的溝壑竟然有十多米深,他們就是在這條懸空的路上一次次救人的。我在和常偉的連線中了解到,有近百名河南援疆干部沖進了搶險救災的第一線,維修道路,架設信號塔,進行災區防疫,安撫受災群眾。
援疆是一種歷程,不斷實現著一個又一個夢想。
不少新疆小學生最大的夢想是到北京看升國旗。這種夢想很淳樸,卻撩動著援疆干部的心弦,幫助這些孩子圓夢成了他們的心愿。20__年7月,36名小學生組成的圓夢夏令營飛抵鄭州,再從鄭州趕赴北京。
凌晨4點的天安門,微風徐徐。興奮的孩子們戴好了紅領巾,靜靜等待著國旗升起的那神圣一刻。伴隨著莊嚴的國歌,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我們的鏡頭里,孩子們的笑容像花兒綻放。古麗孜巴·艾合麥提告訴我:“這一刻,我和祖國的距離最近!”
是啊,河南援疆,像一條絲帶,把相距20__多公里的河南與新疆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作為一名記者,我很榮幸見證了豫哈兩地的情深意長。采訪的腳步從未停歇,我們的報道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