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戰爭審判》紀錄片觀后感心得(精選4篇)
《亞太戰爭審判》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篇1
當看慣了動畫片的眼睛,看到戰火紛飛中一雙雙渴求和平的目光在無情的屠刀下不暝;當聽慣了輕快音樂的耳朵,聽到我們的祖先悲愴的哭喊在血腥彈雨中戛然而止;當懂得了生命寶貴的心靈感受到革命先烈慷慨赴死義無反顧的精神,我的心疼痛了、震顫了。
落后就要挨打。_年前的中國,國家窮困,政府軟弱,軍事落后,貪婪的八國聯軍、殘暴的日本鬼子在我們美麗的家園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圓明園被一把火燒得只剩斷壁殘垣,無數的國寶被侵略者車載船運、遠涉重洋;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中國人的生命被日本鬼子視若草芥,殘忍活埋。9_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也沒有安寧、和平。
勤勞、善良的中國人,英勇、頑強的中國人,團結、奮進的中國人,終于在屈辱和苦難中爆發了。祖先們手持鐮刀斧頭,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有名的英雄,這些名字就像浩渺宇宙中的繁星,在歷史的長河中永放光芒。至于無名的英雄就了,也許是為了爭奪一個不知名的山頭,也許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也許是為了獲得一份的情報,他們不怕犧牲、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八年抗戰路,無數英烈魂。鮮血染成了五星紅旗,血肉鑄成了鋼鐵長城,1945年9月3日,日本在南京向我國遞交了投降書,中國人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偉大的勝利!
萬眾一心、百折不撓、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是抗戰將士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血雨腥風的歲月里,我們依靠它趕跑了侵略者,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在和平建設的年代里,我們更要依靠它富國強兵,才能守望和平,放眼未來。
《亞太戰爭審判》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篇2
不知什么時候,特別的日子總被傳媒和大眾忘記,今天正是日本宣布投降_周年!我們要銘記苦難,我們也要記住是我們打敗了侵略者,我們把戰犯送上軍事法庭,放棄了賠償,我們是頑強的,我們是大度的,我們的祖國是永遠不容侵犯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那些在戰斗中逝去的戰士默哀敬禮,為那些在戰斗中無辜死去的老人孩子的亡靈默哀祈禱,勿忘國恥,只有我們自己夠強大,別人才不敢欺負。
即使是沒有經歷這場戰爭的我們,通過老舊照片就能感受到痛和憤怒,更何況是當時經歷了這場戰爭的同胞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某一天去復仇,而是時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落后就要挨打,我們今天的路是無數先輩們用鮮血鑄成的,不敢忘不能忘!所以我們如何替先輩們去原諒他們?我們又有何資格?銘記歷史,牢記仇恨,戰爭是結束了,不過戰爭遺留的問題_0多年后仍舊擱著,勞工、慰安婦、細菌戰受害者……一個個鮮血淋淋的冤魂還在拷問人類的良知和正義在哪?警鐘長鳴天地間,日本,一個只有小禮,從沒有大義的國家,外披文明的外衣,內長野獸的筋骨,永遠是我們在亞洲最危險的近鄰,時時警惕日本,勿忘歷史,忘記就是背叛!
不喜歡教科書里以及某些文章影視資料的仇恨觀,借此歷史也許更該宣揚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殘酷現實,堅強不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更是大國的態度。有一群老人一輩子都在等著日本的一句道歉,感謝那時候的勇者們,沒有屈服,一直在斗爭,才有了現在的大國!
《亞太戰爭審判》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篇3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中華民族意義重大。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在艱難的近代化過程中,被動挨打,屢屢戰敗;僅就中日之間而言,日本就多次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包括中日甲午戰爭,不僅力圖阻斷中國的近、現代化過程,而且試圖鯨吞中國。百年戰敗史,到1945年8月15日,終于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結束。中國人民也借第二次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機,從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掙脫出來,洗清了百年半殖民地的恥辱,一躍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人民的勝利是在世界正義力量支持下得到的,反法西斯戰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
紀念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牢記和實踐這場勝利的制勝法則,勝利就永遠屬于中國人民:
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是勝利的根本。當初,日本之所以敢于以小小島國悍然對中國進行侵略,主要是看到中國在艱難的近、現代化過程中,中央政府軟弱無力,地方勢力割據而治,缺少凝聚力。但是,中華民族面臨死亡的絕境,沒有屈服,反而覺醒,組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以全民族的力量與日本軍隊血戰,直到勝利。取得這場勝利之后,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內部或外部的力量破壞中華民族的團結,也絕不允許任何人把中國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自強不息才不會被動挨打,和平發展才能夠維護和平。當時日本之所以敢于向中國開戰,還與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遠強于中國有直接關系。1937年,日本工業產值為61億美元,中國為1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中國年產鋼不過4萬噸。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展需要穩定。
善于向歷史學習才能不讓前人的血白流。我們今天紀念這場勝利,是在清醒和理性的態度下,面對歷史。我們既面對所受的屈辱,也緬懷前人所做出的犧牲,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勝利,目的是面對未來,營造未來。在日本國內也有不少有識之士,理性面對這段歷史。但是,日本一些右翼勢力卻一再顛倒黑白,否認侵略罪行。所以,走和平發展之路,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篡改。日本政府應當正視歷史,吸取教訓,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
回顧中國人民抗戰史實和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放眼當今世界現實,我們更深切地認識到,只有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才會有尊嚴,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為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做出貢獻。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實現我們發展目標的可靠保障,也是我們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亞太戰爭審判》紀錄片觀后感心得 篇4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于20__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抗日戰爭的實踐使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領導核心。
第三,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勢力做出了歷史性貢獻。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并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