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精選7篇)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1
春節不返鄉,年味不能淡。人們響應號召就地過年,各地也應積極采取舉措,保障留在當地過年的人們過一個溫暖喜慶年。安徽合肥向符合條件的非安徽省戶籍員工發放1000元“紅包”;浙江杭州為留杭的非浙江省戶籍務工人員發放電子消費券;江蘇無錫濱湖區多個景區每日限量預約免費入園……留人更要留心,從衣食住行到休閑娛樂,各地推出一項項務實舉措,覆蓋生活方方面面,讓就地過年的人們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同時,對于在家鄉的親人,尤其是老人、小孩、婦女等,各地也要制定細致方案,開展幫扶走訪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在家鄉留守的親人暖心,讓在外過年的人安心。
也應看到,提倡就地過年,絕不是搞“一刀切”。此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發布會強調,關于春節期間是否就地過年的問題要基于風險研判,全國不能“一刀切”,各地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因地制宜地出臺相關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全力做好20__年春運工作的意見》,要求“科學精準做好分區分類出行管理,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有序流動”。相較于此前兩個春節,今年我國各地各部門積累了更多節假日疫情處置經驗,防控能力和保障能力都隨之增強。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著力在科學精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就一定能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保障人民群眾過一個健康溫馨的春節。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親朋好友紛送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以此來表達對對方的敬意,密切雙方的關系,作為服務人民的共產黨員,不妨將自己提前準備的三件“大禮包”送到每個群眾家中,讓人民群眾過一個安全、健康、溫暖的新年。
送上“安全大禮包”。每年的春節,是飲食安全、用電安全、網絡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事件的高發期,就地過年的群眾,身在他鄉,能夠安全度過大年就是新年的期盼,黨員干部要壓實責任、勇于擔當,切實履行一名黨員的職責,時刻緊繃安全之弦,守好安全紅線,筑牢安全“防火墻”,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要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而英勇奮斗。防患于未然,黨員干部要通過提前摸排安全隱患等方式構筑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堅固防線,切實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個安全祥和的春節環境,送上春節的“安全大禮包”。
送上“健康大禮包”。“生命無小事,健康大過天”,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于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各地也相繼出臺了倡導人民群眾就地過年的相關通知,為減少人口流動提出了明確要求。人民群眾紛紛響應號召,放棄了春節回家團聚的機會,選擇了就地過年,這么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的生命健康。作為黨員干部,更要時刻關注群眾健康動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給人民群眾送上“健康大禮包”。
送上“溫暖大禮包”。春節回家過年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家國情懷,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但今年倡導就地過年,本應團圓的一家不得不分隔兩地,人民群眾雖大力支持但心中不免多了一份惆悵。作為黨員干部,要時刻關注兩地群眾的春節動態,通過走訪慰問等形式。把兩地過年的群眾特別是外地農民工納入走訪慰問的重點對象,適當向困難群眾發放節日補助或臨時生活補貼,把當地黨委政府的溫暖送到“心坎上”。對留守婦女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包括因就地過年無法探望的老年人等,要加強摸底排查、定期走訪探視,有針對性提供幫扶關愛,做到妥善照顧、服務到位,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切實為人民群眾送去“溫暖大禮包”。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屬于我們的春天一定會到來,屬于我們的曙光一定會出現。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3
倡導“就地過年”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各地在落實疫情防控措施上,既要科學精準做好分區分類出行管理,保障人員安全有序流動,堅決防止“一刀切”和“層層加碼”,也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增強政策措施的精準性和人文關懷,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安心安全過好年,這才是“就地過年”的應有之義。
竭盡心思做好“就地過年”這篇大文章。能不能落實好春節前后的疫情防控措施,無時無刻不在考驗地方政府現代化治理能力。只有下足戰“疫”繡花功,堅持求真務實,因地制宜,才能讓民眾有歸屬感,也才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4
當前,適逢寒冷冬季,適宜病毒傳播。國內出現多點零星散發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恰逢春節將至,全國多地倡議“就地過年”。
春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無需多言。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外奔忙一年,闔家團圓是許多人難以割舍的念想。突然倡議“就地過年”,一時可能難以接受,但卻需要我們多一些理解。
對于我們普通大眾來說,就地過年,要以身作則,決不能只是說說而已。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警示:“冬春季節天氣寒冷,有利于病毒的傳播,即將到來的春節一定要減少旅行,保持社交距離。”“就地過年”已是一種現實需要,因為形勢嚴峻,減少人員流動就能降低疫情傳播風險。疫情當前,我們要顧好小家,也要顧全大局。畢竟,平安才能過好年!
“就地過年”,用“心”留人,不止說說而已。
領導干部帶頭不流動,政府及企事業單位出臺措施來保障,讓“就地過年”的人過好這個不能回家的年。為了讓“新市民”“打工人”們留下來過年,不少城市也是拿出了滿滿的誠意。如浙江嘉興秀洲區對于留在當地過年的外來員工,不僅給予租房補貼、發放消費券等,還對外來員工子女積分制入學加分;福建省泉州市給就地過年的務工人員發“八大福利”,允諾發放節日補貼、過年紅包……以上這些舉措都彰顯了“制度溫暖”,讓每個在外務工的外鄉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就地過年”是為了減少人員流動,而這只是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步,接下來更為關鍵的還是要慎終如始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細致做好體溫監測、防護出行、清潔殺毒等工作,并提前做好各種風險預判,才能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切實守好疫情防控“年關”,讓大伙兒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5
春節,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節日,還是一種習俗的傳承,一份情感的慰藉。我市開展“留汕過節,八送關愛”專項行動,鼓勵異地務工人員就地過年。來汕工作一年多的山東臨沂小伙子盧炳瑞積極響應政府倡議,留在汕頭過年。不僅如此,他還在通過“八送關愛”的“送崗位”專項服務,短時間內獲得了多家企業的應聘反饋信息,為自己首個在汕的春節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意義。
“我是通過朋友介紹,得知了‘八送關愛’送崗位這項服務的,看到鏈接之后,我隨即登錄網站填寫個人信息,沒想到沒過多久立馬就接到工作人員的回訪電話,詳細詢問并登記了我更詳細的求職信息。”盧炳瑞欣喜地告訴記者。他說,去年是自己第一年來汕工作,也是第一次沒回老家過年,“為響應政府的號召,不給國家添麻煩。”盧炳瑞說,第一次來汕頭,就被這里的人文、環境所吸引,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決定留在汕頭發展。“我喜歡這里的天氣、文化,潮汕人十分熱情友好,這里的生活環境也舒適,吃的東西也多,我感到很適應。”他告訴記者,過年前留了個人信息之后,就有幾家企業打電話讓其年后去應聘,“讓我更有信心留在這里。”
據了解,根據“八送關愛”行動要求,有技能培訓需求的異地務工人員,可在3月31日前通過“中訓教育”“新課視”公眾號免費線上學習電子商務、計算機、網店美工、直播、短視頻、家政服務、汽車維修、評茶茶藝等課程。來自安徽阜陽的王建友現就職于汕頭市中誠職業培訓學校,從事和電商相關的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來汕頭兩年了,父母在老家,為響應號召,今年春節就通過微信視頻和老家的父母拜年。“我對電商特別感興趣,就通過‘新課視’公眾號,每天進行3小時免費的電商課程學習,過年期間也閑來無事,學習專業課程使我的電商知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說,“‘八送關愛’政策就像是一股暖流,溫暖了我們外地工作人員的心,我深深地感受到汕頭政府的關愛。”
來自陜西的張也深受“送技能”服務的關愛。他在粵華不銹鋼公司擔任拋光調機師,響應公司的號召留汕過年,只能和老家的老母親“云拜年”。他說,今年過年,天氣晴好,公司也有放假,就與老婆小孩在市區各大公園、綜合體走走逛逛,感受不一樣的年味,享受假期的同時還能上網學習與自己從事行業相關的新的理論知識,開闊了視野也創新思路。“挺好的,雖然留在異地過年,仍然能感受到當地來自政府和公司的關愛,心里挺暖的。”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6
就地過年能否真正讓人感受到“兩頭暖”,檢驗著民生保障和公共治理的溫度。對于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人群,要把全部心思凝聚到為民服務上,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解難紓困上,把全部本領施展到安民惠民上,特別是要在衣食住行等小事中留心,謀劃“當下策”和“長遠計”,要從心理疏導等細微處著眼,及時釋疑解惑,落實常態化走訪關懷和慰問,用真正走心的舉措和用心的服務,讓人們留的安心、過的舒心。
就地留守也是年,此心安處是吾鄉。帶著溫度、信任、呵護與關懷,同心同向同行,不管在哪兒過年,人們一定都能平安喜樂,在同心協力戰勝疫情后,共迎下一個春天。
就地過年的感想范文匯總 篇7
有人“就地過年”,就意味著“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將面對子女、父母春節的缺席。如果說打工地的“留人暖政”是保障在外務工人員“就地過年”的前半篇文章,那么,讓勞務輸出地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過個好年,就是后半篇文章了。這就要求輸出地政府合理統籌解決好外地“就地過年”人員的“大后方”問題,充分發揮村居、社區黨員干部、網格員、青年志愿者的作用,主動對接、摸清底數,協作聯動。一方面及時掌握未返鄉農民工的行程動態,做好正面引導;另一方面詳細了解每位未返鄉農民工的家庭情況,做好服務保障。如幫助提供代買物品、送餐送藥、課業輔導、心理關懷等志愿服務,通過豐富細致的措施,幫助“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舒心過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