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一、情況分析:
今年教學一(7)班和一(8)班,每個班級都是60幾名學生。雖然大部分入學前,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
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剛跨入小學,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我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并通過以后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科書第一冊的內容和我班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這四個方面確定全冊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這個工作可讓學生分組負責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換。要求學生抽空抄錄并且閱讀成誦。其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所以內容要盡量廣泛一些,可以分為人生、價值、理想、學習、成長、責任、友誼、愛心、探索、環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積累40多則材料。如果學生的腦海里有了眾多的鮮活生動的材料,寫起文章來還用亂翻參考書嗎?宋以后,京師所設小學館和武學堂中的教師稱謂皆稱之為“教諭”。至元明清之縣學一律循之不變。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各科教師仍沿用“教習”一稱。其實“教諭”在明清時還有學官一意,即主管縣一級的教育生員。而相應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員者則謂“教授”和“學正”。“教授”“學正”和“教諭”的副手一律稱“訓導”。于民間,特別是漢代以后,對于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者也稱為“經師”。在一些特定的講學場合,比如書院、皇室,也稱教師為“院長、講席”等。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篇2
(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
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并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于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游、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六)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于接收。
(七)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
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后、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八)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
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并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設計得多么美麗,也不在于設計得多么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教學《前后》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篇3
通過這段時間的幼兒教學,我對幼兒這份職業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對長期在這個崗位工作的老師充滿敬佩。數學作為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在學前班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條件的限制和一些特殊的原因,學前班的數學教學開展的并不盡人意,由于孩子們太小,枯燥的數學課往往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導致孩子們上課的學習習慣不太好,動手操作的能力不強,思維能力不夠活躍等都成了影響學生上好數學課的難題,久而久之教師因為難教而對數學不感興趣,幼兒因為難學而對數學失去興趣,如何走出這些困境?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主動。
興趣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充滿氣味的學習情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我還利用幼兒好奇、好動、好問的心里特點,緊密結合數學科學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幼兒感到真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幼兒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并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同步發展。
大家都知道幼兒對故事,小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幼兒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多滲透數學教育,讓學生在玩中學。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建構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我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可能創設情境,設計許多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到數學知識。 三、在教學中必須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別異。
尊重兒童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幼兒的能力差異是客觀的,是不以老師意志為轉移的。有的孩子思維敏捷、感悟快、一點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維遲緩、感悟慢、總不開竅。在數學中,讓孩子進行有層次的練習、也可以讓幼兒按不同要求練習。如:在認識1 ----10的排序,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提供6種以上的圖片進行排序,能力差的幼兒可提供3個明顯大小的實物供其擺弄。實踐證明,只有承認幼兒的差異,讓幼兒在進行有層次的操作練習,才能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才能支持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去探索與表達。”俗話說:“千人千面”。說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老師只有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們才能自由、大膽地表現自己。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都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對極個別后進生,也能做到耐心輔導,手把手教。當然,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點,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我會正視這些缺點,爭取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