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音樂心得體會(通用4篇)
奧爾夫音樂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是參加 “國培計劃(20xx)”鄉村教師坊名校緊缺薄弱學科(音樂)教師短期培訓的第二天 。很榮幸參加了河南師范學院舉辦的奧爾夫教學法培訓班 的學習,授課老師針對鄉村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進行了奧爾夫音樂課程的講解,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他的教學法理念是開發學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發每一個參與者的生命活力。在奧爾夫教學法活動中,每一個學生和教師一起參與,以節奏為基礎,結合身體律動,唱、奏、動、聽綜合教學活動,將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教師盡量使學生能夠即興地、創造性地自行設計他們的音樂和動作,喚起學生對學習和音樂的興趣,激發對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們與人合作、與人交往以及群體意識,將音樂、律動與其他學科教學活動相結合。奧爾夫教學法倡導參與,鼓勵想象,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培養學生的感知反應能力、領悟能力、身體各部與心腦的協調能力、記憶力、創造力、交流溝通能力等等。
用“聽說法”教說兒歌,并由學生自編律動幫助記憶,提高學習樂趣。這一環節體現了奧爾夫教育理念中的“原本性音樂學習”。注重人對音樂的最基本的感受、體驗,這種感受和體驗的獲得不是領先外在的知識灌輸、技術訓練,而是要通過人們的親身參與,自發地、自然地獲得。人人都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在沒有困難的壓力下學習。奧爾夫指出,“原素性音樂永遠不是音樂本身,它是同動作、舞蹈和語言聯系在一起的”,“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對于處在個體發展原始或者初級階段的兒童來說,獲得全面、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
聲勢活動發揮學生的即興能力。兒歌+拍手、兒歌+跺腳+拍手、兒歌+手拍復雜節奏+跺腳。聲勢是幼兒以身體作樂器進行節奏訓練,既簡單又有趣的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如展示各種節奏圖譜請幼兒選擇自己身體能發出聲音的部位來,拍手、跺腳、捻指頭。由于走與聲勢是人最自然的動作,不需要什么動作技術訓練就可以進入節奏教學,所以運用起來可以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即興能力。
利用聲響游戲培養創造性能力。模仿小青蛙,馬蹄,鴨子喝水、吵架以及想象用自己的嗓聲編配兒歌中的背景聲響(嘰哩咕嚕咚叭)進行多聲朗誦。每個人都有一個喉嚨,它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它經常可以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響作品",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深受學生的歡迎。從比較單純、熟悉的聲響如動物叫聲開始,發展到比較復雜地聲響的模仿,到對聲響特征的模仿對培養創造性能力是極好的方法。
奧爾夫樂器分有音高和無音高,打擊樂的演奏作為奧爾夫教學法中獨特的形式而存在,教師引導幼兒為音樂伴奏,不僅能讓幼兒切身感受音樂的節奏,還能夠讓幼兒感受到打擊樂器的樂趣,在合奏過程中還能夠培養幼兒協調、聽辨能力及合作能力。
在本次學習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與學生面對面地來感受音樂,當你作為一個教師與學生來共同體會音樂的時候,你會發現音樂的作用遠遠大于語言的功能,這時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盡可能地讓學生能全身心地來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而不是采用模式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音樂的教學,因為這不僅讓音樂失去了本身的魅力,也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奧爾夫”音樂法主要不是致力于教會學生什么,而是啟迫、發掘學生
具有某種習性,通過游戲式、即興性地奏樂本身,通過自然地、音樂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音樂的全面有機結合,通過提高幼兒的音樂素質,去學會音樂、掌握音樂。 “奧爾夫”音樂給人以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對兒童還是成人,它都會讓你在玩中學,學中玩的環境氛圍中,發揮自己的潛能,激活自己的思維想法,養成創新能力。 以上是我的幾點體會,雖然我學習奧爾夫音樂教法的時間很短,對于其理念和內容理解得也非常膚淺,我將繼續研究并開展奧爾夫音樂教學,以期待更深刻地掌握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在音樂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奧爾夫音樂心得體會 篇2
奧爾夫音樂教法的內容很多,這里簡要說出了其中的要點,有興趣的同行可以看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特別是它充分體現了我們所推行的素質教育中“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讓學生主動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強調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因此,探討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系統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借鑒其精華,促進我們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深化素質教育,顯然是很有必要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是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一種思想。一種對待音樂教育的態度。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紀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國的音樂教學法、取眾家之長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體系。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不但證明了它的科學性,而且逐漸得以發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體系包括它的音樂教育思想理論、元素性音樂教育觀點、音樂教學育人目的等。
一、節奏為先導
節奏本身能獨立地表現一定的音樂意義,又是音樂、舞蹈和語言共同的基因,從節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貫通起來,溶為一體。“節奏先導”不是一條原則或一個公式,而是一種具體的方法。對于基礎音樂教育,節奏訓練顯然占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節奏活動與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節律有著直接的聯系,它比較單純,直感強,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僅用“肢體活動”來表現,易于著手,易于被感受和領會。使孩子們參與音樂活動的技術難度降至最低的限度。節奏為先導,具體在每節音樂課,常以節奏開始,其內容大都是兒歌(如:“小老鼠,上燈臺……”、“小白兔,去趕集,買個蘿卜當鴨梨……”等),或與該課主要內容相一致的節奏內容,作為其后教學的前引。一般先是進行朗讀與拍手同節奏的類型,進一步發展為朗讀與拍手,朗讀與踏腳,拍手與踏腳節奏互補的.二重聲部節奏類型,最后可再發展為朗讀、拍手與踏腳的三重聲部節奏類型。節奏的訓練,很少用譜,讓學生直接隨教師一起做聲勢動作,再配合接近人體的樂器(打擊樂器)的使用,讓學生在多次反復中記住它。同時為了培養合作協調等“非音樂”的素質,或是為了使教學氣氛輕松活潑,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為本課的后續教學作引導的節奏內容。
二、邊玩邊學
按照奧爾夫元素性音樂教育的觀點,音樂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樂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素質,教材中的內容不僅是簡易的、易被孩子們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帶游戲性,不能用成人性的,專業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據這一特點,結合現行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奧爾夫體系中大量的與培養音樂素質有關的游戲,如:“我是集體的一部分”(進行包括空間感、協調性和聽覺的多項訓練)、“聲音的傳遞”(由最初的聲音模仿到多聲部和聲的合唱訓練,以及高度的思想專注、反應敏捷性和集體協作等多項訓練)、“老子與兒子散步”(通過左右手拍擊不同的節奏,進行雙手平衡、相互協調和二重節奏的多項訓練)等,(具體的游戲內容和方法可參看秦德祥所著的《元素性音樂教育》一書),使音樂教學不限于音樂學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開發,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創造力、空間感、結構感、美感、敏感反應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與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記憶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訓練,特別明顯的是由于把教材內容載入游戲之中進行教學,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降低了難度,使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游戲中邊玩邊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信。
三、課內器樂教學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大量的簡單樂器的器樂活動,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顯著區別其它教學法的特點。
1、注重多聲部的音樂:常以卡農,分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盡量不搞大齊奏,尤其要重視分組的練習和演奏。總體的演奏效果比較豐富和復雜,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較簡易的,這樣去培養學生互相合作、配合協調的習慣,同時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較復雜的打擊樂合奏形式。
2、簡而不陋:簡單的樂器,簡便的演奏,簡樸的樂曲,但是,樂曲的結構,演奏的表現力等諸因素都得到了十分鮮明的體現。
3、由淺入深,融合貫通:由于奧爾夫器樂課堂教學是從最簡單的肢體活動開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體的樂器,再發展為豎笛吹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開始器樂學習時,接觸的是最易感受和領會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學生的各種學習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并且保證在其后所進行的每一項加深內容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完全熟練掌握前一項的基礎上發展延續的,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處在力所能及的狀況之下,使學生的參與面達到百分之一百。目前,學生無論在校內或校外,音樂的學習都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樂趣之一。
四、創造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學中創造能力的培養,除了在一般教學形式(舞、奏、唱、律動、游戲)中的情感創造外,主要應用于音樂創作練習,借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個性發展和增強自尊、自強、自信精神。同時,使孩子們對音樂藝術的特性,基本表現手法和基本結構原則,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在音樂創作練習中,教師對學生的創作成果多加鼓勵,關鍵是要孩子們去“做”,至于“做”的怎樣則是無關緊要的。先是由朗讀入手,讓學生選出名詞類二字詞組、三字詞組、四字詞組和五字詞組為節奏原形,進行各種節奏創作練習,逐步加進小節、節拍、音調、旋律的創作練習,可以是標準的記譜法,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創新的記譜形式。在音樂創作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的創作有明確的出發點,教師應先提出若干的限制和要求。例如:“小節搬家”的練習,其中各方面的因素都是規定了的,只要求在小節調換這一點上去展開創造。這樣,給創造留下了天地,這種創作余地的大小,對教學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藝術本身是靈活多樣的,這正是創造能力自由翱翔的天地,在確定方向、任務、要求的情況下,要強調個性化,多樣化,要學生各走各的路。避免傳統教學中單一的“順向”和“單向集中性”思維,注意培養和啟動學生的“逆向”和“多向發散性”思維。比如:學生一旦明白了記譜法只是記錄聲音的一種符號后,便創造出了許多具有各自特點的音樂記譜形式,他們用自己創造的樂譜形式,記下了生活中所聽到的自己所喜歡的歌曲或音樂。
奧爾夫音樂心得體會 篇3
一直都對奧爾夫的音樂活動很感興趣,本學期通過外出聽課、學習聽到了一節奧爾夫“味道”很濃的課《地毯上的游戲》,所以班門弄斧嘗試著上了一節翻版課。
《地毯上的游戲》這個活動用到了兩個音樂作品,其中的進場音樂是我們的熟悉的《問候舞》音樂,這段音樂被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演繹——有時它是朋友之間的問候和親切握手,有時它又會和報紙玩起游戲和報紙一起快樂地舞動并在上面留下長長、短短的線條,在《地毯上的游戲》這個活動中它又變成了一輛快樂的小火車,高興地鳴著響亮地汽笛在鐵軌上奔馳!變化的是不同的形象和游戲,不變的是經典的音樂和孩子們主動、快樂的體驗。
《加沃特舞曲》是《地毯上的游戲》這一活動的載體,活動以游樂場游戲情境貫穿始終讓抽象的音樂回歸到了兒童的生活和體驗,即興性(創造性)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孩子不該一直被動地學習固化的東西,而應該有自己廣泛的即興創作的空間,音樂應該成為孩子們自由表達、表現的載體,基于這樣的理念在活動中我嘗試鼓勵孩子大膽地用語言、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因為對于“游樂場”和其中各個游樂“項目”,對于音樂,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大膽表現的空間,不應存在什么固定的動作,韻律動作應該來自于孩子。
如果把《地毯上的游戲》這一活動放在日常的集體活動中其實可以不用把所有的內容都放在一次活動中進行,慢慢地展開更能實現奧爾夫“從兒童出發”、“綜合性”、“即興性”、“親身體驗”的教育理念:第一次活動可以把重點放在對音樂欣賞、感受上并展開想象;第二次活動的重點可以是結合場景創編韻律動作,教師引導孩子記錄下自己創編的動作,并進行優化組合(可以有多套動作);第三次活動則可以把重點放在合作游戲上(合作的方式也應該是多樣的),這樣就能實現幼兒從被動的學音樂到主動的“玩”音樂的轉變。鏈接: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歸納為:
1、綜合性
隨著科學的發展,將藝術劃分得也越來越細,但音樂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單純用嘴唱或用耳朵聽,它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可以一邊唱一邊跳一邊用樂器演奏。奧爾夫指出:原本的音樂是什么呢?原本的音樂決不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人類本來的狀況,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靈的,因此可以說音樂是綜合的藝術。
2、創造性(或者稱即興性)
孩子的生活經驗沒有受太多的社會影響而定型,因此他們天然的具有對音樂的創造性。在看到一幅圖畫后,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音樂去表達,通過簡單的樂器即興演奏、即興表演,使孩子也從事藝術家的工作,用音樂去挖掘、去創作、去發揮想像力。當沒有樂器時,他們能用手、腳、筷子、報紙等代替音樂進行演奏,充分體現對樂器的創造性。
3、親自參與、訴諸感性、回歸人本
情商是人們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往人們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去培養,現在奧爾夫就是一個培養情商的好方法。通過孩子的視、聽、觸、嗅,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開發孩子的潛能。原本的音樂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音樂在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們成為一個主動者參與其間,而不僅僅是一個聆聽者。當音樂響起,你可以用身體動作表達,就像有的小孩子,聽到電視里面唱歌或者跳舞。
奧爾夫音樂心得體會 篇4
奧爾夫音樂既熟悉又遙遠,雖然在校時有所接觸,但真正的內涵卻一無所知。這兩天參與了易安老師的課程,使我清晰地認識到: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它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說兒歌、拍手、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培養兒童的樂感,尤其是節奏感和聽力,使兒童能夠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熱愛音樂。音樂活動中有大量機會讓孩子即興創作,創新求異。特制的奧爾夫樂器使兒童能迅速在樂器上表述音樂的構想,享受創作的樂趣。在培訓中,易安老師把我們當成小孩,采用故事、演唱、身體動作(用嘴、拍手、跺腳)與我們互動,氣氛活躍,拉近我們與易老師的距離,一種自然、和諧、親切的氛圍,也讓我體會到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魅力所在。
易安老師通過上小中大班奧爾夫音樂的活動課例,讓我感觸很深,在我們的教學中,活動的設計比較注重的是:對孩子一對一的傳授知識,為的是讓孩子一定要學會什么;而奧爾夫音樂教學注重的是學的過程,讓每個孩子都去動腦筋,去思考。把這個學知識主動權,交給孩子。而且教師組織教學輕松自然。每個活動設計中都有節奏練習、創編、演奏,而將這些環節聯系起來的紐帶是游戲,通過游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達到了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目的,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學習時間一晃而過,易老師那充滿自信的教態,那幽默的語言,那甜美的微笑一直烙印在心中,我要多多向他學習!
為期2天的奧爾夫音樂培訓帶來最多的是“快樂”,音樂用“快樂”感染我們,而我們用快樂去感染我們的孩子們。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世界上影響最廣泛的音樂教學體系之一,適用于兒童,追求動作、語言、舞蹈、表演的緊密結合,是一種孩子們必須親自參與的音樂活動。2天來感觸最深的是:如果要用一些關鍵詞來描繪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解的話,那就是“創造”、“自由”、“享受”、“個性”、“合作”。老師展示了歌唱、舞蹈、器樂演奏等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型,啟示著我們:每一樣平凡的東西都能具有無窮的想象、都能制造出美妙的音樂,生活無處不是音樂,我們可以在音樂中享受自由和快樂,在音樂中大膽地嘗試、成長,在音樂中學會與同伴交流、相互信任與合作。我想,如果我們的孩子也能享受這些的話,那將會有一個多么快樂的童年和美妙的未來。
通過此次培訓使我初步了解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特點與基本的方法,奧爾夫音樂教育對啟迪幼兒思維,培養、健全幼兒人格是極佳的教育方法,我將把奧而夫音樂藝術引入日常的幼兒園常規音樂教育中,讓音樂陪伴孩子們成長,塑造他們真、善、美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