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托起強國夢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科技托起強國夢的心得體會 篇1
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20__年參觀國家博物館,觀看《復興之路》的重要講話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的強國之夢,要依靠科技創新為載體,科技創新要以科技工作者為依托——”強國夢在我心中就是強化中國夢,讓中國科技在神州十一號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和研究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強化。
如果要強化中國夢,就要從我們這代青少年開始,小到上課認真聽講,努力學習,大到用我們的科學研究成果去捍衛祖國,為祖國做貢獻。
那么,科技的發展肯定就在我們的心中,就讓我來帶大家走進20年后的中國吧!
清晨,你的床響起歡樂的歌聲,窗簾自動打開,讓陽光暖暖地灑進你床上,窗戶緩緩地打開,讓新鮮的空氣跑進屋子里,你站在鏡子前,鏡子已靠天氣感應幫你選好衣服,在你穿衣服的同時,床已經伸出機器手為你疊被,走到冰箱前,冰箱已自動連上微波爐和烤箱,為你做好了美食。如果一本書找不到了,用手機find功能軟件,輸入物品名稱,就會顯示出書的位置。出門后,上了一輛車,在車上的二維碼前面掃一掃,直接付錢即可,因為它是無人駕駛的,說出要去哪兒汽車就會去哪兒。哎呀!燈忘記關了,沒關系,用手機聯home信號自動關燈,而且這些車是吸收太陽能的,很環保。
未來和今天是緊密聯系再一起的。沒有今天的努力,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未來的國家,靠誰去建設,靠什么去建設?靠現在的我們——我們是“中國夢”未來的建設者,只有現在腳踏實地,努力學習,奮發進取,才會創造美好的未來!
科技托起強國夢的心得體會 篇2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制造并使用工具來幫忙自我開始,人類的禮貌便拉開了帷幕,于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禮貌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和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破布漁網樹皮制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芯片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我們這天之所以有如此便捷優越的生活環境,是無數科學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難以想像,沒有科學,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我們不會忘記封建迷信怎樣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會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建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試看:三峽大壩電站的電流已照亮近半個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必將大大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偉藍圖也已徐徐展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也已圓滿成功,也許你要說這些科技發展的成果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那我們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
從早期的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絡帶來了信息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應對著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就應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于不顧,追求探索著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以不是以國家職責為重的典范。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梁支撐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是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我們的祖國也必須會更加繁榮富強。
科技托起強國夢的心得體會 篇3
一是巧用碎片時間,工作學習兩不誤
工作時間忙工作,生活時間忙小孩,這與學習強國積分的時間要求產生了沖突,因此,靈活運用積分規則中的“活躍時間”與工作生活之余的碎片時間成了學習的關鍵。我正常是早晨起床,點擊視頻學習,邊聽聲音邊洗漱。或者在開車上班路上,播放新聞聯播。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將手機屏幕向下放置,只聽聲音不見視頻,這樣既不影響行車安全,又完成學習了解新聞時事。
二是掌握積分規則,爭取每日得滿分
“學習強國”每天有積分上限,但是每周答題、專題測試等項目有總次數限制。比如,“專題考試”滿分10分,考試及格但未滿分積8分,每天最高得分10分。如果不小心答錯題目,進行第二次答題,雖然把今天的10分拿滿,但是失去了一次答題機會,也就意味著,總分上將永遠少了6-8分。因此,每次答題時盡可能要都得滿分,同時要注意節約答題機會,完成每天答題就行,多答題不加分,也就是每周一答、專題考試每天一次就可以。
三是堅持每天學習,持之以恒積高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學習強國”APP個人頁面上引用《勸學》中的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一步半步的.累計,就沒有辦法到達千里的地方;不積累小河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海。大學問來自于小積累,無論收獲大小,開卷必有益,每天學習一點,進步一點,日積月累,必定會收獲頗豐。學習積分也是如此。相信在座的各位只要堅持每天學習,持之以恒,必定學識、積分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