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心得體會 篇1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是核心、是紐帶,家風家訓更是將千千萬萬的家庭與國家的興衰文明延續緊密的聯系到一起,無形中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漫漫歲月形成了自己的家風家訓;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與人常為善,知足常快樂;律己要牢記,公德在人間。
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
家是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港灣,家庭的成員在家是父母、夫妻、兒女及兄弟姐妹,在外可能是國家干部老師醫生或公交車司機售貨員解放軍戰士公安干警,和睦的家庭是我們干事創業的基礎、奮斗的力量源泉。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基礎。
與人常為善,知足常快樂:
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這是學校老師教給我們的,也是從小父母要求我們的,隨著閱歷的增加,可能會慢慢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含義。人生要有追求,要有目標,更重要的是行動上要有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悟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永遠做一個快樂的人。
率己要牢記,公德在人間:
無論從事什么工作,擔當什么職務,國家的法律法規要牢記心中,不能有絲毫僥幸心態;做人做事要公正公平,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我們日常工作中,我們每一個人的表現、做的每一件事,身邊同事們在看、領導也在看。
家風家訓可以印成書、可以懸掛在墻壁上,更重要的是要牢記在心中,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作為座右銘時時刻刻地在鞭策著和警示著我們。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心得體會 篇2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為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為什么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為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著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盡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著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么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后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視為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傳承良好家風家訓心得體會 篇3
“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我省浦江鄭義門的家規家訓對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啟發,讓我明白,治家與治國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鄭氏的子孫便是有這治家規范,才能締造宋元明清四朝173名出仕為官者無一人因貪而罷官的良好家風。 中國傳統社會提出的治國與修身,齊家之間的緊密關系,在當今時代也是充分適用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需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這幾個層面是息息相關的,一個家庭要有優良的家風家教,家庭才能和睦興旺。無數個家庭要有優良的家風家教,社會才會和諧發展。
一個家庭優良的家風家教主要源于這個家庭是否有著正確合理的家規家訓,以及是否能夠嚴格的執行這些規范。在古代我國幾乎每個村落,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祖廟宗祠。這不僅是中華姓氏文明不斷發展傳承的途徑,也是每個家族家規家訓執掌之處。在古代若去世后牌位不能進宗祠,是一件極其不體面的事,因此家族里的人會努力的去踐行家規家訓。另外,通過自己的言行,言傳身教,讓子孫輩從小便懂得遵守家規家訓,從而形成一個優良的家風。
雖然不同的家族,不同的時代,家規家訓會有所不同。但是家規家訓的精髓必定是傳承了中華民族溫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的十字傳統美德。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肩負的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有必要為自己的家族建立一套符合這個時代要求的家規家訓,傳承我們的優良傳統美德。作為黃氏后代,我深入研讀了《黃氏峭祖誡子訓》,并對其核心進行歸納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