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通用29篇)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
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始于周代,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一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太陽術語。清明節一到,氣溫就升高了,這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因此,有“清明節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不過清明節”的農業諺語。但清明節也有一個習俗,清明節不動煙花,只吃涼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掃墓時,人們應該把葡萄酒、水果、紙幣等物品帶到墓地,在親戚的墳墓前祭祀食物,然后焚燒紙幣,為墳墓培育新土壤,折疊幾根嫩新枝插在樹枝上,然后磕頭祭拜,最后吃酒回家。
今年清明節,我和同學們來到了位于安陽市陵園路3號的安陽市烈士陵園。這是為紀念安陽解放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3名烈士的遺骨和骨灰被埋葬,其中170多名在安陽解放時死亡。
在烈士陵園里,我們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上了花籃,向革命烈士朗誦了演講。烈士陵墓上插著手工制作的小白花,聆聽烈士英雄事跡的介紹。
緬懷祖先,令人嘆息,更令人興奮,我看著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著烈士們不朽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的,也是血紅血紅的。所以,我的心暗暗鼓勵:繼承烈士的遺產,努力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支柱。
離開陵園時,我心里默默地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
通過這次掃墓,我知道了很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也知道如何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踏著春日里溫情的陽光,聽著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清明,從二十四節氣里款款而來。每年這個時候,漂泊在外的游子無論走得有多遠,都要給故去的親人燒張紙,祭奠寄追思。
記憶中,在那個被春雨滋潤過的日子,一大早,母親就買回一些深藍色、白色的彩紙,還有幾張黃色麻紙,神情凝重地開始糊“衣服”。棉衣、單衣、馬甲,善解人意的母親總是給逝去的親人一樣樣制作起來,她邊糊邊說:“一年四季,也得隨著季節而變換著衣服,多幾件更好!”
衣服縫好后,母親還不忘糊些手機、電視機、電腦等時尚的新玩意兒后便開始“印錢”了,母親先把準備好的麻紙一絲不茍地裁切好,然后拿一張百元大鈔,在麻紙上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下一下地印。其實,母親這些很有儀式感的動作,是一種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墳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在家鄉,清明上墳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還記得清明節回家,早飯后,母親和大姨、小姨提著祭祀的物品,一起向外婆的墳地走去。
田間,起身的麥苗蔥綠一片,無聲無息地淹沒了整個春天。對面的山坡上已經綻放開了一簇簇潔白、粉紅的山桃花,如同錦繡一般鑲嵌在大地,路邊不知名的野花也開放了,空氣中飄散著沁人心脾的芬芳和燒紙錢的味道。上墳的人走過,生怕驚醒了這滿眼的春日好時光。
外婆的墳前已經長滿了野草,盡顯蒼涼。我們雙膝跪地,點燃隨身攜帶的祭品,這時母親的'嘴里還念叨著,像叮囑孩子一樣叮囑逝世多年的外婆:“在那邊要吃好,穿好,千萬不能虧待了自己!”祭奠時,母親她們都會忍不住心中的悲傷,會哭哭啼啼起來。
想起外婆曾經的笑臉,我的內心有種無言的酸楚。不由感慨萬千,人的生命何其短暫而脆弱,就像季節的輪回。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楊柳如煙,燕子尋巢,又是一個清明在眼前。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空氣中早已傳遞出些許淡淡的哀思。我想,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離開的親人,我們都會無言地追憶起那些隨風而去的容顏,慢慢捻作一炷心香,輕輕道聲:“愿你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3
“一年之季在春”四季中,春天是最美的,她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從冬天到春天,春天的女孩坐著綠色的馬車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恢復了,地球的母親穿上綠色的衣服,春天的花張開了笑臉,柳樹拔出了新枝,春天的女孩給人們帶來了禮物——一個新的開始。
你快看!一簇簇桃花開滿枝頭,不時散發出令人陶醉的香味;在美麗如玉的草坪上,似乎到處都是“沙沙”的聲音。原來是春風女孩在和草說話!馬路兩旁站著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樹木,郁郁蔥蔥,舒枝展葉,仿佛高大威武的戰士。還有穿著淺綠色外套的柳樹,讓綠色的“翡翠”飛上樹頭,讓樹條翩翩起舞,有時還表演雜技,動作極其優美!動物們起床鍛煉身體,青蛙“哇哇”地叫著,魚兒在水里快樂地游來游去,玩耍,就連“大懶蟲”熊也在伸展。瞧!成群的小鴨和鴨媽媽在小溪里玩耍。讓人想起:“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多么充滿活力的春天啊!
春天是播種的希望。農民叔叔把幼苗插進田里。秋天,田里的水稻成熟了,農民叔叔就要割稻了!
春天欣欣向榮,充滿活力,充滿綠色。看著這美麗的春天,我不禁想:我們的祖國不是一個像春天一樣繁榮、充滿活力、輝煌的國家嗎?
啊!可愛的春天,充滿活力的春天——我愛你。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4
每年清明節,只有小時候沒到墳墓掃墓以外,其他時間都有參與掃墓的活動,清明節大家都不應該只有掃墓,就像我,我清明節時除了掃墓還會還會到家鄉看以前的朋友,我會跟他們玩耍、聊天等等。
我們聊天聊完了、玩也玩夠了,接著看天氣的審判,天氣好就去采草莓,天氣不好沒關系,在姑姑家可以看電視、打電腦還有好吃好喝的食物飲料,兩種選擇我都想要,但只能選一種,除非我分身,但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我只好期待每年的這個時候快點到來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多么美的詩!每到清明節,再加上回到風景優美的小城故鄉,既使是下雨,撐著雨傘,吸收濕答答的空氣,那種感覺不是生長在異鄉可感受到的!只是時間太短了,放假祭祖就沒多少時間去享受田野悠閑的生活!!
趕快長大吧!正所謂的飲水要思源,吃果子要拜樹頭,爸媽那么疼我,長輩那么愛我,所以我要懂事,不能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5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在三月春風中走來。春天,草地上的青草如茵,嫩得仿佛一按就會流出水珠;小河里的流水嘩嘩,清得可以看清楚水中自在的小魚。
清明節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制作清明果了,我們一家人去阿婆家做起了這種果子。
是一個清晨,我隨著阿婆去采摘使清明果皮變綠的艾草,太陽公公用它那溫柔的光把艾草喚醒,它們立直了腰板,一株株嫩綠的艾草頭頂上開了幾朵淺黃的小花,如同帶了黃帽子的婦人,我們小心翼翼地將艾草折入籃中,一篷篷,一簇簇的艾草堆滿了籃子。阿公中河邊洗著從前一天摘下的葉子,是在蒸清明果時要用的。
許多阿姨、阿婆將艾草洗凈并切細,綠色的汁液從艾中溢了出來,一陣陣清香斥滿了整個屋子。將艾草蒸熟之后,過濾了大部分的`汁水,便與米粉(大米和糯米一起磨成的粉)混合,一團團綠油油的面團伴著清香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一個力氣很大的阿婆把面團打成了一片薄薄的餅,我、爸爸和一些阿姨用碗把餅割出一個又一個的小圓餅,再送給阿婆和媽媽包上餡。我十分好奇,便這邊跑又那邊跑,給自己做了兩個與眾不同的清明果,一個放了豆沙餡,另一個放了春筍豆腐餡。用已經準備好的葉子平鋪蒸籠底部,晾干,我便把清明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可是我們并沒有做好,原來還要將做好的清明果壓入摸子中。
看,拿出來的清明果的一面上有了漂亮的花紋,把沒有印花紋的一面放在葉上,上鍋蓋。
耐心等待了許久,蒸好的清明果碧綠碧綠,又有艾的清香,小小的清明果透著股股清香,看上去更像是一件精美的玉器,吃著嘴里更是清香滑糯,十分有嚼勁。
溫暖的春風吹開了大地,艾香包圍我們。清明果這種傳統的小吃已伴我們走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它象征著清香美好,在這傳統節日里體會了不一樣的味道,像艾的味道。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6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清明節到了,我們學校組織三年級同學去西施故里踏青。那里春色滿園,萬物復蘇,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欣賞美麗的景色之時,我們還參加了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做清明果。
做清明果的第一大材料就是一種名叫艾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然后就是糯米粉和餡了。餡分為兩類,一類是甜的,是用豆沙和白糖做成的;另一類是咸的,用咸菜、肉丁、鮮嫩竹筍、蔥丁炒在一起做成的,那樣子的餡白中帶綠、顏色鮮艷,聞起來也是清香撲鼻,一下子會勾起人的食欲。
材料準備好后,就可以做清明果了。先把艾草的汁水和糯米粉放在水里攪拌,待粉團變成青綠色時,就抓一小團兒,把它放在手心,輕輕地揉,等到粉團變得又圓又光滑時,就把它壓成一個小餅,然后用大拇指、中指、食指一邊轉一邊捏,讓它的厚度均勻,然后放上餡,再把口封住,最后捏上漂亮的花邊。
不過,還真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啊!我想給清明果加上漂亮的“發箍”,但手指好像不聽我使喚,花邊捏得不是這邊歪了,就是那邊斜了。我正焦急呢,想看看別的同學是怎么做的。我抬頭一看,哇!他們做的清明果千姿百態,有的'像一個幾天沒吃飯的餓漢,癟著肚子;有的挺著一個大大的將軍肚,根本無法站起來。更好笑的是桌上趴著一個清明果,它的餡正在不停地往外流,活像一個小孩咧著嘴巴流口水……原來做清明果好難哦!最后,在幾次失敗的試驗后,我總算給清明果按上了一個漂亮的“發箍”。
煮熟后的清明果,油綠如玉,糯韌綿軟。看著自己的勞動果實,我心里真是比吃了蜜還甜。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7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
為了今天的掃墓,昨晚我還特意讓媽媽教我做了兩朵小白花。聽媽媽說,她們小時候掃墓用的小白花都是她們自己親手做的,我想我也自己動手才能顯得更加真誠。
早上八點鐘,在旗隊、鼓隊的帶領下我們出發了,大約行進了二十分鐘,我們來到了東顏村裴新潮、裴山榮兩位革命烈士的墓前,本以為那會是一個壯觀的陵園,但卻是一個普通的并不起眼小土堆,如果不是村干部的帶領,真看不出那里會是烈士們的墳塋。
站立在烈士的墓前,風刮的特別猛,不知是否是先烈們在考驗我們的意志,同學們并不為所動,任憑風的凌虐,依舊巋然站立……
悼念儀式開始了,我們逐一把胸前的小白花敬獻給烈士,我陷入了沉思:我想為什么現在的人們只能記住那些所謂的明星演員,為什么不曾記得這些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的勇士們?長大后我一定要做一個保家衛國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漢,對著烈士的墳塋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烈士們!安息吧!
裴新潮、裴山榮兩位烈士,我們會把您們的光輝事跡牢記在心,會把您們的優良傳統付諸行動,烈士們,您們一路走好!在我們心中您們永垂不朽!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8
清明雨,斷腸情,思念淚,一個想忘記卻又不能忘記的日子,4月5日——清明節,是那么悲傷。
清明雨
早期的我,睡意朦朧的看著窗外。雨滴,輕輕地敲打著窗戶,慢慢的從屋檐落下,“滴答,滴答———”這清脆的雨使我原本寧靜的心,變得焦躁。雨,越下越大,窗外的景象漸漸地模糊了。但我仍能感受的空氣中,微微的悲傷氣息。看著窗外的行人來去匆匆,問哦想起了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可能,此時的情景用這句話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吧。
斷腸情
家里一片喧鬧,請來的法師正在為爺爺祈福。想起已故的爺爺,他是那么的和藹。爺爺常常交我怎么去和別人相處,是他讓我懂得寬容,大度,誠實,守信……爺爺,也是最疼我的。家里一旦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都會留給我。他只要知道哪一個雨天,我沒有帶傘,便不顧年老體弱,冒著風雨來給我送把傘,為的只是我平安就好。想著以前和爺爺在一起的時候,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原來,你也會哭啊。”不知何時,哥哥以站在我的身旁。“沒有,我才不會哭了!”愛面子的我,有硬是把眼淚給忍了下了。心里對所有為爺爺操勞的人說了一聲:“謝謝!“
思念淚
不知在多少個無人的黑夜,我哭濕過多少個枕頭閉上眼,眼前又浮現著和爺爺在一起的畫面。我,在野人不住了。思念的淚泛濫著,順著臉頰慢慢流下。摔在床上,摔成八瓣,帶著我對爺爺的思念飛走了。
午夜,又醒了。打開臺燈,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小木盒。里面裝著九百八十多個許愿星。聽說:只要折滿了一千個許愿星愿望就會實現了。
黑夜中,我默默地折著。”九百九十七,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在折第一千個時,我在心中默默的說:”把我們對爺爺的思念帶去,讓爺爺在遙遠的天國,永遠幸福!“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9
清明節放假,4月3日,我們一家人到九龍湖踏青去,清早,我們一家人駕著新買的車子出發了。
一路上我和妹妹都很興奮,坐在車上我們倆總是不停的說、笑、扭動著身體,阿姨說我快樂瘋了,哈哈……春風吹撫著我們,小鳥在天空唱歌,路邊的柳樹向我們招手,它們也告訴我春天多么美好。
路邊的田野里,麥苗碧綠碧綠的,金黃的油菜花全都笑開了臉,就像黃和綠組成美麗的'圖畫。我們來到九龍湖,山上的人月來越多了,祭祖的人們穿行在綠樹和紅花之間,真是忙碌極了。
我們又來到了九龍湖五墓園,有很多人來燒紙上墳,爸爸說這叫祭祖,清明節在古代也叫鬼節,是紀念逝去的親人的節日。聽得遠處傳來的哭聲和鞭炮聲,我的心不由的有些悲傷,忍不住想起經典誦讀上的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喜交加的節日呀。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0
今天陽歷4月4日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和祭奠先輩的節目。今年清明節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了先祖。清明節當天一早,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妹妹一起來到祖先的墳墓前給他們擺上飯菜,倒上酒,點上蠟燭。接著我們還給先輩們燒了紙錢。然后,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撿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家人已經來了。最后,我們大家默默在先輩的墳墓前站成一排祈禱。之后,我們就依依不舍得離開了。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1
沒有無數烈士的英勇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正是你用你寶貴的生命保護了我們偉大的祖國,保護了我們溫暖的家園,使我們的國家始終立足于世界的東方,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你的英名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是祖國未來永不凋謝的花朵。我們將建設我們共同的.家園,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努力學習,用自己的成就回報你對國家、國家和同胞的無怨無悔!
英雄烈士:是你用血肉之軀染紅了紅旗一角,是你在生死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沒有你,我們今天怎么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沒有你,我們今天怎么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今后,我將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立志成為“理想、道德、文化、紀律”的新一代,遵守學生道德行為規范,誠實守信,嚴格自律,樹立良好的學習作風,做一個道德人,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做出貢獻。
燈光,非常明亮,非常明亮。因為你真誠的心在發光;燈光,非常溫暖和溫暖。因為你年輕的身體在燃燒;謝謝你,郝副營長;我們應該知道,今天的幸福。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手里拿著潔白的紙花,懷著沉重的心情趕到撫州烈士陵園為長眠在九泉之下的烈士掃墓,懷念他們的豐功偉跡。撫州革命烈士陵園有9700多位烈士,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英雄。
他們在戰爭中為了人們的利益,在共產黨、主席的領導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像付正光烈士為了救一個小孩被敵人擊中,周馬文烈士為解放撫州而犧牲,還有許多優秀共產黨員、革命青年。正因為有了這些祖國的優秀兒女,才有了我們今日幸福的生活。今日前來掃墓的青少年絡繹不絕,大家都非常的肅穆,可以看出對烈士們的無限崇敬。
我們都知道,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們用鮮血、生命換來的。烈士們!安息吧!我們決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堅決捍衛你們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果實,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繁榮、富強。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3
冰雪融化,草發芽,期待已久的春天向我們走來。與此同時,我們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回到了離開已久的家鄉甘肅。那個小山村承載著我童年時所有的幸福。仔細數一下,我已經三四年沒回去了,也不知道我小時候的玩伴過得怎么樣,還有我睡在家鄉下面的奶奶。她還好嗎?
微風吹過我的臉,仿佛奶奶的手輕輕地從我的臉頰上吹過。突然間,我有點不敢相信是我的祖母睡在我面前的`墳墓里。溫柔的風,讓我陷入了記憶的漩渦。
在我模糊的記憶中,奶奶是一位善良善良的奶奶。白色的頭發又薄又少,瘦臉似乎只有手掌那么大,原來的白色和堅固的牙齒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脫落,臉上深深的皺紋,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讓她看起來更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三寸金蓮花,就像六七歲孩子的腳。那時,我總是覺得它們看起來很有趣,但我從來不知道這雙腳經歷了多少世界的滄桑。
我經常聽到成年人說我是我祖母最喜歡的孫女。但我記不起和我祖母在一起的過去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充滿愛和關懷的微笑。我堅信,這將永遠是我記憶寶庫中最珍貴的微笑。
我的祖母在我不到四歲的時候去世了。那時,我的家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葬禮,我成為了戴孝隊的一員。當家里的長輩們在奶奶的葬禮上哭泣時,我在背后偷偷地笑了笑,不明白為什么成年人哭得這么傷心。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奶奶下葬時的場景。高亢的嗩吶聲震天響地。那時,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是“死”。不像大人說的,奶奶去了很遠的地方,但相隔100米,一個在地上哭泣,另一個在地下永久睡覺......想到這里,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們將回到銀川。離開前,我悄悄地去墳墓看望我的祖母。我想成年人可能是對的。我的祖母會一直微笑著看著我們。她會變成一顆璀璨的星星,永遠閃耀在我的心里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4
咚咚咚,敲門聲,我趕緊去開門,呀,是大姑。
大姑手上拿著艾草葉,不會是要來做清明果吧?果真,大姑笑嘻嘻地說:今天來你家做清明果。邊說邊走進了廚房,和奶奶講了一番話,便拿出了一個盆,幾塊豆腐和。接著,我們家老老小小都開始做清明果。
我拿著一塊面皮,哥哥走了過來,在我面前哈哈大笑:老弟,你面皮這么厚,里面怎么放料呢?我說你沒事給我看我包的清明果干嘛?哥哥把我包的清明果皮撕開一看,說你的皮太厚了。我說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哥哥就拿了一個我包的蒸熟了的.清明果,叫我咬,我一口咬下去,盡是皮,一點餡也咬不到!哥哥又拿了一個大姑包的清明果,一口就咬到餡,哥哥說這就是你和其他人包清明果的差別。
我恍然大悟,振作起來,包的皮不能厚,我隨手按了幾下,放進了蒸鍋里,過了幾分鐘,呀,不會吧,我包的裂開了,媽媽對我說,你看我做的,一按一捏,一按一捏就可以了。我再來一試,耶,成功了,晚上我吃到了自己包的薄皮美味清明果。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5
日復一日,清明節再次降臨,我們在清明節前后,最重要的就是給過世的親人上墳。
我們先乘車來到山上,山里荒蕪人煙,只有一些雜草和荊棘,那些荊棘像守護圣一樣守護著死去的亡靈,我們東繞一圈,西繞一圈,原來連方向都還沒搞清,繞了半天,總算繞到太爺太的墳墓了,看著那片地,沒想到一年之后雜草叢生,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
大家用鐮刀和鋤頭除去雜草,整整花了半個小時。之后燒紙錢,這時我們都迫不及待給太爺太拜三拜,以讓太爺太在天之靈能保佑我們讀書成績好!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6
蒙蒙小雨紛紛揚揚的下著,好像給大地披上了一件晶瑩剔透的紗衣。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清明節的習俗有:包艾青團、吃艾青餃、踏青、放風箏……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包艾青團了!一提到包艾青團,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首先,我跟奶奶到田地里去采摘了一些新鮮的艾草。回家后把它們切幾刀之后放進鍋里,蒸煮大約十分鐘;然后拿出芝麻炒一炒,炒得噴香時,把它們取出來磨碎,之后將白糖也磨碎,與芝麻混合在一起,裝到一個罐子里;那香噴噴的、甜津津的味道,饞得我忍不住偷嘗一口,逗得奶奶笑哈哈。開始和面了,奶奶將煮好的艾葉放進去,和至看上去很勻稱為止。接著,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塊,把它們揉成圓,用大拇指給它們各自戳一個洞,再把餡放進去,裹成圓,把“小球們”放進裝有糯米的盆子滾一滾,瞬間它們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圓溜溜的真可愛!
奶奶技術很好,煮出來的艾青團又軟又嫩又有彈性。一口吃下去,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7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要做清明果去祭祖墳。爸爸做清明果有一手,我決定向他學學。
我們先去野外采“野艾”,這是做清明果的主要材料,要洗干凈,過一下開水,再切碎。另外還要去買點面粉和水磨粉(糯米粉),以1:1的比例和勻。爸爸揉好面團后,先把清團子搓成長條,切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取一小段捏成一只小“碗”,再往里面裝餡,喜歡吃什么就放入什么餡。然后把“碗”口封閉,這樣一個清明果就做好了。
我喜歡吃芝麻餡的,就往里放芝麻。做清明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也是有難度的。剛學時要少放點餡,否則就露餡了,哈哈!我感覺自己的技術還是不錯的`,雖然樣子做得不怎么好,但至少沒露餡,就這樣我一個接著一個做。慢慢地我做得越來越好,速度也快了起來,心里美滋滋的。
包完后,就上籠蒸,跟煮飯的時間差不多。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開吃了!
今天的清明果特別好吃也特別香,我吃得津津有味,因為我嘗到了自己親手做的清明果,心里樂得開了花!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清明節我們要吃清明果,所以我決定今天學做清明果。
第一步要找艾草。奶奶給我一張圖,說:“這就是艾草,你照著上面找”。我點點頭說:“嗯。”然后就開始地毯式搜尋。一株株嫩綠的艾草頭頂上開了幾朵淺黃的小花,如同戴了黃帽子的婦人。我們小心翼翼地將艾草拆入籃中,一逢逢,一簇簇的艾草堆滿了竹籃子。
滿載而歸后,我看見奶奶把艾草放在盆里搗碎,接著擠出汁,放到糯米粉里使勁地揉啊揉啊,搓啊搓啊,散亂的糯米粉不久就變成蔥綠色的`青團子了。我好奇地問:“奶奶,你為什么這么反復地揉搓呢?”奶奶說:“這樣一方面是為了讓糯米粉和艾汁均勻地揉和起來,另一方面是為了清明果有勁道,吃起來更有嚼勁。”聽了奶奶的話,我恍然大悟。
開始做清明馃了。奶奶先把大青團摘成一個個小青團子,接著把小青團子壓平,然后把筍肉的餡放進去,再把青團子包好,放在一個模具里一按,一個帶有梅花圖案的清明果做好了。我也照貓畫虎學了起來。可是我做的清明果,一邊鼓鼓的,一邊扁扁的,“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正納悶著。奶奶笑著說:“因為你沒把餡放在最中間啊。”我若有所悟。接著,我又繼續做起來,越做越好。后來,靈機一動,我就隨心所欲地做了起來。青團子在我手中變魔術一般,一下子粘成了一個憨憨的豬頭,一下子粘了一只可愛的鴨子……奶奶看了我的創意,贊不絕口,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今天,我終于學會做清明果了,真開心啊!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19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話果然沒有說錯,回老家的路上風雨伴行,回到家,外婆外公已經打算開始做清明果了,由于這次材料準備得比較充足,人手有些不足,所以我們幾個“不學無術”的小孩也拉來當幫工,正好小雨紛紛揚揚地下著,我們幾個沒事,所以歡喜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們兩個“摩拳擦掌”準備開始這個這個,唉,對,學習的過程,手上擦了菜油,開始學做了幾個,我看那表弟們做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哎,不對,應該是“果不像果”。于是,嘿嘿,“表姐出手,馬到成功”,我準備“大開做戒”,于是抓起外公弄好的`青餅,用勺子弄了些菜,往餅上一弄,呃,不好意思,居然比那小表弟做得還爛。
表姐我不甘心那,可那些大人再也不許我們再浪費材料了,就把我們趕到外公那里去壓青餅,工具很好用,不一會兒,就做出了好多,大人們稱贊表弟壓得好,表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贊賞地看著表弟,他的臉孔冒出了滴滴汗珠,真認真呀!有了大伙的稱贊,表弟干得更賣力了。終于七八百個清明果在大家的努力下做好了。我們又看著蒸好的清明果,流下了“口水三千尺”,那香味撲鼻而來啊……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0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四月人間,芳菲散盡。清明雨上,山花始開。時間在指尖流逝,清明節又到來了。今年的清明似乎又格外悲愴,無休止的疫情、肆虐的洪水、突如其來的空難,短短三年內,有多少家庭痛失親人,唯有清風寄哀思。站在山頂,俯瞰整個縣城,不由得悲從中來,小有感悟。
猶記兒時親人健在。清明對于小小的我來說是值得期待的,是可以撒歡的三天,在清明可以吃到平時少有的糖果糕點,可以在外婆家吃一頓大餐又在奶奶家吃一頓。那時的我呀,并不明白白明明頂好的假期為什么大人總是神色哀戚。
稍大一點,外公因為意外過世,清明就變成了可以去外公墳前看看的日子,那時遇清明,總也是有點竊喜的,覺得外公會在那個土堆堆下面看著我的,所以每次去總是說著身邊趣事,念叨著要外公保佑我考第一名、保佑我長高一點,要把藏了一年的心事都說給外公聽。
后來,去外地上了大學,這個期間爺爺也過世了。在異鄉的清明,早已沒了出去玩樂的心思,心里在掛念著親人。在擔憂著外婆是否又紅了眼眶,擔憂著奶奶有沒有走出悲痛。清明漸漸的不再受我“青睞”。
如今,我已成家,不再是惦記著糖果的小孩,也不再絮絮叨叨讓外公保佑。如果外公和爺爺在天有靈,我希望他們不被束縛,我希望他們開心、希望他們無牽無掛。如今的清明,于我來說,是紀念也是希望。生老病死是常態,生生不息也是常態。在清明我緬懷我失去的親人,我也珍惜我身邊的親人。清明小長假掃墓踏青,我感嘆時光流逝也贊嘆春意盎然,只希望時光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我的親人陪我久一點。
清明時節雨紛紛,借春風表心意,用鮮花寄情思。從期待到竊喜再到難過,最后歸于平靜。我一直在變,清明卻從未有過不同。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愿有愛者有愛,無愛者自由。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1
清明節放假三天,我感覺很好奇:清明節是什么節日?為什么要放假三天呢?
我上網查了查,原來如此: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寄托對逝者的哀思。
今年的清明節,我了解到了清明節的一些知識,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2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豐富有趣,掃墓、踏青、插柳、吃清明果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踏青了。
下午,我們一家先去給姥姥們掃墓,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燃燒佛經,表示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思念。
隨后,我們準備上山踏青了。站在山腳往上望去,哇!這么陡,一個石階也沒有,就一條彎彎延延的人為踩出來的黃土路!這怎么上去呢?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們互相攙扶著一步一步往上爬。高大的松樹碧綠碧綠,每個枝頭都掛著松果,輕輕一抖,黃黃的松花便飄落下來;隨處可見的山花開得正艷,整座山都被染得通紅;小動物們也活躍了起來,蚱蜢蹬著有力的后腿,從我腳邊掠過……山頂的風景更美了,真是春回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好一派天清地明的春光,好一個神清氣爽的清明節!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3
清明節假期,我們全家一起來到生態博覽園郊游。
我一進門,就看到了博覽園的標志性建筑河鄉水車。水車由兩個水輪組成,直徑為12米和10米。環顧四周,遠處的山丘高低有致,起伏不定,春天很濃。各種各樣的樹木都穿著綠色的`衣服,在悠長的春風中翩翩起舞。
沿著石路一路走,經過農業觀光園、渾水摸魚區、水上運動中心,來到東方不沉湖。湖水的顏色與普通水沒有什么不同,但它富含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含鹽量超過20%。即使你不會游泳,你仍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躺在湖面上看報紙,欣賞湖邊美麗宜人的風景。
告別不沉湖,經過九曲橋,我們來到了養心湖中間的巨型建筑九州鼎。九州鼎有9個。高99米,鼎內有名家字畫。沿著狹窄的樓梯,我們爬到頂層,環繞四周,盡收眼底的林海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林海博覽園,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博覽園。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4
清明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不僅是紀念先人、緬懷先烈的時候,更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今年,學校組織我們參加了清明祭先烈的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先烈們的英勇和無私。
活動中,我們瞻仰了紀念碑,聽取了關于先烈事跡的介紹。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斗爭的先烈們,他們的形象在我心中愈發高大。他們為了理想,為了信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讓我深受觸動。
我認識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辜負先烈們的期望。同時,我也明白了團結、勇敢和奉獻的重要性。只有團結一心,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只有勇敢前行,才能迎接未來的挑戰;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這次活動,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要向先烈們學習,努力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銘記先烈們的事跡,讓他們的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5
4月6日的早上,天氣不是太好,但我們還是準備去外婆家掃墓。一路上,交通非常擁擠,我坐在車里很無奈,車子想一條長龍一樣停在那里不動,還有不少車禍呢,但是車外的景色吸引著我,打開車窗,可以聞到一股清香的氣息,那時在市區所沒有的,路邊的`桃花,油菜花,白玉蘭等都爭奇都艷。你還可以在田間看到一股股的黑煙,那是人們為了紀念已故的親人而化的紙錢。
經過1個多小時到了外婆家,我們拿著紙錢,蠟燭和紅紙袋走向墓地。媽媽她們走在小路上,我騎著自行車走在前面。到了墓地,我看見大人們邊燒著紙錢,邊合著手許著心愿,可孩子們個個象小鳥似的歡蹦著。也許等我們長大了也要這樣嚴肅吧。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6
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我們小學組織了一次清明祭先烈的活動。我和同學們一起,帶著對先烈的敬仰和懷念,踏上了前往烈士陵園的旅途。
走進陵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我們整齊地排列在紀念碑前,聽著老師講述那些先烈們的英勇事跡。那些曾經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不惜付出生命的烈士們,他們的英勇和犧牲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在默哀和獻花的環節,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莊重和敬畏。我默默地許下了一個愿望,那就是要學習先烈們的精神,努力學習,長大后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
這次活動,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愛國和奉獻。先烈們的英勇事跡,不僅僅是史書上的文字,更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銘記和學習的精神財富。
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時刻銘記這次清明祭先烈的經歷,將先烈們的精神內化為我成長的動力。我也會將這份敬仰和懷念,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并記住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犧牲的烈士們。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7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祀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習俗,這天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在古代的時候,清明這一傳統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現在的.人們已經沒有古時候的習慣了,我看見有人在十字路口燒紙。爺爺和奶奶回老家去給太爺、太婆們燒紙去了,沒有帶上我。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8
清明節是祭奠死者的日子,此時此刻人們往往會冷靜下來,重新審視生命的內涵。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財富是金錢還是情感?兩者的比例掌握在最佳點嗎?
無論日復一日多么忙碌,無論地位多么不同,無論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如何。清明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調整情感的鉛錘。人們會放下一切,全家人約好時間,聚在一起為祖先掃墓。從哀悼已故的親戚那里得到生活的啟示。
在墓前,掃去灰塵,在碑前擺上祭品和鮮花。點上蠟燭。燒紙錢的時候。掃墓者喋喋不休地向死者講述自己的感受。仿佛親人活生生地坐在身邊。聽家常話。告訴他們一年的好消息和一年生活的艱辛。說著說著,又會想起親人在世時日夜相處的點點滴滴。但不能繼續再現,淚水淚流滿面。頓悟生命是如此珍貴。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不能轉回,但我們還有生命的人,卻在不經意間以各種形式浪費生命。活得好累好累。真的沒必要去想。在反思中,人們暫時忘記了名利。忘記平時的爭吵,忘記兩者之間的隔閡。彼此的心貼越來越近。即使是片刻的凈化和升華,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和升華。
一年中,除了春節,最多的親戚聚在一起的是清明節。人們不會錯過親戚聚在一起的機會。在家庭復蘇的日子里,他們也會在紀念后找一家餐館坐下。交流你的想法。增加你的感情。當我們分手時,每個人都不愿意放棄。這里的家庭感情再次加強。與此同時,人們傾向于日常利益和金錢的平衡。
因此,清明節有悲傷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在悲歡離合中,人們不斷體會到人生的哲理:人生如此短暫,在時間的縫隙中悄然流過。稍縱即逝。然而,生命是如此的新鮮,充滿了活力。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長度不同,但寬度相同。主宰生活的自己應該在這個范圍內注入快樂和幸福,減少惡性因素。當然,生活是不平坦的,但我們要努力克服困難。更別說自找麻煩了。善待自己,寬以待人,也就是給自己留下更多的空間。幸福的生活是自己創造的。擔心生活是自己的若。一切都不要太真實。快樂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我們為什么不快樂一天呢?
清明寄哀思心得體會 篇29
今天竟然放假了!為此我又得出了一結論:近代乳臭未干的應試教育終究抵不過內力雄厚的傳統文明。
我感慨萬千,先輩!后生在此有禮了!
我由衷的感謝先輩門以大無畏的革命斗爭精神,用淋漓的鮮血為后輩們爭取了一點能放松、反省的時間。我很驕傲我繼承了先輩們那種苦中作樂的樂觀。面對“清明33張”這曾經而又依然令蔡倫自豪前年的東西而無畏懼。
看到十字路口一堆堆紙灰能給麻木的人們帶來一絲良知,我感到很欣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一堆堆,如火山一般,即將噴薄而出警世醒目的鮮血。
大概由于節日的緣故,我臉上掛不住笑容。
我做了幾張卷子,以表達對烈士的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