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外出游玩心得(精選3篇)
公司外出游玩心得 篇1
清風拂面楊柳岸,煙雨朦朧桃花堤。這般清新秀麗的江南景色多次在我的夢中浮現,從小就期待著游歷江南,領略小橋流水人家,荷塘秋月絲竹的江南美景,此次有幸和同事一同赴蘇杭旅行,感懷深切,心喜萬分。
數日游覽雖不能盡覽蘇杭盛景,但行程中安排的每處景點都是蘇杭名勝的代表,是江南美景的薈萃。周莊古鎮質樸典雅,夢里水鄉回味無窮。拙政園林曲徑通幽,亭臺水榭一步一景。西溪濕地寧靜秀麗,小河流水秀色可餐。千島圣境平湖浮翠,煙波浩渺水天一色。西子湖畔煙雨朦朧,清秀寧靜令人回味。置身美景猶如游覽仙境,叫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比起游覽美景的喜悅更讓人感動的是同事間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情誼,旅途中大家一路歡聲笑語親密無間,互相關心彼此照應,從不因為個人影響團隊,通過此次旅行加深了我和同事們的了解,使我們的距離更加貼近,使我們的友誼再次升華。
感謝公司組織本次旅游給我們大家提供放松身心,增進交流的機會。我也會以此為動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努力,用行動報答公司和同事們對我的關心。
公司外出游玩心得 篇2
旅游地理課程心得——如何活著
旅游地理,顧名思義,就是描述介紹中國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地貌地形。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課程學習,我得到的遠不止這些。當然,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對老師授課資料的解讀,以下只是我個人的鄙薄感受。
作為年輕人,我們就應大膽嘗試,尋求自己的極限。人生短短幾十載,關于是否真的存在來生,至今還沒有專家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所以,怎樣樣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有好處,是我們務必了解的。老師以前有過去青藏高原的計劃,課堂上聽著老師生動地描繪,我信以為真,但對于那個結局,我并不驚訝。或許是因為,我真正想要的不是一個成功到達青藏高原者的經驗分享,而是,從這種虛擬體驗上得到的東西——內心深處對某物渴望的力量。對老師而言,而后的實踐,也給了自己明確的人生定位——青藏高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此刻的我們,還很年輕,但是這一代,“宅”成了一種時尚。越來越少的人會去挑戰自己,會去嘗試。我們的生活充斥著空虛、郁悶、糾結,有幾個人會用冒險、探索、追求來充實自己的呢?多數,還不就是仍舊持續著上網、睡覺嗎?
這讓我想起今年五一,獨自一人從上海到南京的旅途。這是一次好朋友相聚的旅行,我從上海出發,她從北京啟程,終點定在南京。從出發前,我們就彼此查閱線路,準備了多種可行方案。我喜歡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但是現實給我太多束縛。這次南京行,我體驗了自由,我完全能明白旅游不僅僅僅是風景名勝,更是了解那里的生活那里最平凡的一切。我很享受那種感覺。相比之下,去年暑假的香港之行,顯得那樣的無力。有家人的陪伴,有歡聲有笑語,有娛樂有消遣,在那樣繁華的都市,算是盡情地體驗奢侈、高節奏的生活。但那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自己一個人,走在那座城市的街道,看著行人的腳步,望望那里的天空,體會著作為那里居民的生活,和他們一齊笑一齊哭。
作為年輕人,我們就應用親身經歷引導自己。人云亦云,對于很多東西,我們就只會活在別人的世界里。九寨溝的迷人、泰山的雄偉、鼓浪嶼的愜意…這都是大眾口味,但是,只有你自己走出去看一看,才能體會,才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果你一生就只是穿梭在熟悉的地方,是無法體會地理的。或許有人會說,能夠透過地圖、網絡來了解,但是這缺乏的是一種經歷。我們就應喜歡并追求區域性差異,從中找到自己的界限。
我是外地生,家在江西南昌,一個頗有氣息的南方城市。在來到上海讀書之前,我也去過很多地方,包括上海,但兒時對上海的記憶,十分蒼白無力。兩個相距700多公里的地方,雖然都是南方城市,但很多方面是有明顯差異的。除去什么建筑,什么文化的,談到氣候和地形,我倒是有點個人感受。
南昌,有山有水,山是梅嶺,水是贛江,能夠說是一座動感都市;上海,也有山有水,山是佘山,水是黃浦江,必定是繁華城市。但是,山不是一樣的,它的結構和成因,水也是不一樣的,其清澈程度以及生物豐富度。
每次往返這兩座城市,我心里的不只有對家的依戀和向往,還有對兩個地區的差異的自我調節。每次,我都會去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一切都不存在差異,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那會怎樣樣?當然,我明白這不會成為現實。雖然,我本就應期望它成真,但是,這會讓我失去更多,比如享受旅游享受差異、體會地域性差異帶來的美。
作為年輕人,課堂學習只是人生學習的一小部分,我們要更多的尋找出去學習的機會,自己體驗,自己總結。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探索自己的極限,活得更加有目標有動力。
旅游地理課程,在我看來,就是帶我們走進這方面的領域,教給我們基本知識,教會我們從旅游角度出發的活著的方式。
公司外出游玩心得 篇3
旅游感悟
常人說:“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曉水深;不賞奇景,怎知其絕妙。”“讀萬卷書,還須行萬里路。”只有親身實踐,身臨其境,才有切身體會。登高一望,才會領略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駐足山中,才會感受到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奧秘;跋山涉水,才能體會到李白“五岳尋仙不辭邁,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追求。一旦大自然別樣的風景去占據視野和思想,你會覺得,生活并不總是乏味,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處處充滿陽光。
旅游,是人們多么喜歡的字眼,它能夠使你中斷每一天周而復始的凡人瑣事,對平凡俗氣的生活,是一種暫時的解脫。旅游觀光,領略山山水水,感受每一處的風土人情,不僅僅陶冶情操,增長見聞,還能修身養性,解悟釋惑。正是:“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只有走出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使自己的胸懷得以舒展,心靈得以凈化!
游一處風景,尋一處特色;見一處特色,悟一片心得。江南的綺麗,塞北的廣漠,能喚起我們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如果你能和此地人溝通結識,賦美景以人文,還自然以生命,你會覺得,還有比自然景觀更深刻的領悟不同的水土養不同的人,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真是一花一世界,萬花裝扮春。
前天我剛出門就碰見我認識多年的浙江朋友,正因為我去過上海,對我這個朋友更加肅然起敬。20xx年前,他遠離家鄉來我們那里租個小店賣眼鏡。作為文化水平不高的浙江農村人,有著聰明的頭腦和務實肯干的精神,在經商過程中,早已習慣了以幾分甚至幾厘的利潤與人血拼,因此獲取的機會和利潤十分驚人。如今的他,已經成為有幾個專營眼鏡店鋪的老板,連他自己都承認,一生中在那里賺取了“第一桶金”。這種實實在在的生意經,低成本戰術在市場上的釋放,也是“哈佛”精深的經營理念之市俗實用,更是浙江生意人走向成功的一大奧秘。
20xx年4月份我有幸去上海,印象最深的是南京路,它是亞洲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是上海商業的一扇門面,也是許多上海商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平臺。聽說此刻的南京路經商的多數是浙江人,由此在我心里十分佩服他們。有一幅漫畫,畫中浙江人的頭發都是豎起來的,就仿佛一根根天線,隨時搜索身邊有用的信息,哪怕只有一分錢的賺頭,浙江人也會一絲不茍地去賺。在南京路,不管是“珍珠王”丁美復,還是“電氣巨人”鄭榮德,還是“襯衫之首”的李如成,他們自己都坦言,他們的大生意都是從小生意逐漸做大的。
實踐證明,旅游是鍛煉身體、開闊眼界、游覽風光、廣交朋友、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最好時機,也是人與自然共生和諧的一種需要。但不管旅行多么完美,生活是常態。旅游的時間畢竟是暫短、有限的,它只是手段,不是終極目標,途中的美景,能夠欣賞,不必流連。我們務必記住,旅行不是探險,代價不宜太大。這么多年,真正把旅行當一生的追求的,好像只有一個徐霞客。每當完成一次旅行,就應就是完成一次思想和情感的加油。加了油就該繼續努力,繼續打拼,畢竟這人生,還有更好更多的風景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