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愛心捐款活動心得體會(通用3篇)
獻愛心捐款活動心得體會 篇1
今年的xx月xx日,是我國第X個扶貧日,為積極響應教育局黨委號召,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扶貧日”活動,為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和友善互助的核心品格,激勵師生關注貧困地區、支持扶貧工作。
我校提前一周在各班進行了“扶貧日”活動宣傳,讓學生對扶貧工作有所了解,在力所能力的范圍內自愿捐款捐物,為貧困者送去愛心,并于20xx年xx月xx日上午,學校全體師生在國旗下集會,舉行“扶貧濟困、奉獻愛心”主題愛心捐款活動。就活動情況進行總結:
活動中校領導向全校師生宣讀愛心捐款活動倡議書。倡議全體師生獻出愛心,為貧困地區送去一份溫暖。隨后各年級各班依次將捐款裝入捐款箱。
全體教職工在教師會議室進行捐款,在黨支部書記、校長帶頭下,全體黨員干部、教職工積極參與,踴躍捐款,營造關心幫助困難群體的濃厚氛圍。
此次捐款是一次學校善舉活動,師生們的踴躍捐款發揚了扶危濟貧、奉獻愛心的傳統美德,以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貧困兒童給予了援助之手,為扶貧濟困獻出一份力量!使全校師生在思想上、行動上認識到參與本次活動的重大意義。
獻愛心捐款活動心得體會 篇2
子女是我們生命的延伸,這每個人都明白,但很多人忽視了父母,父母,是我們生命的前身。
這是一部以金秋的思念為主題的電視劇中的臺詞。劇中描繪出一位為子女任勞任怨操勞一生的單親母親。當這位母親年華老去,不能為兒女們做任何貢獻且患上不輕的老年癡呆時,卻遭到了孩子們的嫌棄,但是不管母親怎樣老年癡呆,對孩子們的愛卻一向不變。之后,他們最后意識到母親的偉大和深沉,最后當然是一家其樂融融。
這次去敬老院,我也是懷著極大的敬意踏上這片土地。因為我即將看到的每位老人都是一位父親或者母親,都毫無保留地付出過,都懷有極深沉而持久的愛。
他們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那些慈祥而寬厚的笑容一下子就打消了我們的小小緊張。在老人們和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這家敬老院。令我們感到很高興的是這兒的條件很不錯,房間大而明亮,老人們即使坐在房間里也能很舒生日祝福251服地曬太陽,而且每間房間都有空調,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娛樂設施和運動設施,老人們在閑暇時也能夠打打乒乓球,打打桌球,下下棋,打打太極,練練劍,看看電影,老人也喜歡看看書讀讀報,也喜歡音樂,甚至還有一位老人帶來了電子琴,時不時便自我陶醉一番,生活還是挺有滋有味的。
之后,在和老人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老人們大多子女都很忙,因為沒時光照顧老人,所以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同時也因為敬老院的條件設施都很好,所以也大概能夠放心了。老人的孩子們都不常回家,所以老人們看到我們也很開心,很樂意跟我們聊天,對于我們的到來也很感動。
在表演完我們精心準備的節目后,老人們邀請我們跟他們一齊活動活動,沒想到老人的乒乓球技術竟也如此精湛,沒幾回合我們便敗下陣來,這時老人的臉上也浮現出略顯小孩子氣的驕傲,讓我們感覺更加親切。
離開的時候,老人們都戀戀不舍,送我們上車的時候,老人們向我們揮手告別,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次過完春節回家時,奶奶站在路口向我們揮手告別久久不愿轉身的情景,心里有些酸酸的。
每位老人都曾年輕過,都曾韶華似錦過,可他們把他們最精力充沛最好的年華都無私地奉獻給了自我的孩子,而當他們年華逝去,容顏漸老,他們的孩子最后茁壯成長,能夠不需要他們的力量自我生活,他們最后能夠停下來歇息,能夠好好看看自我的成果,但是他們的孩子也有了自我的孩子,他們的孩子也一如他們當年一樣把自我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我的孩子,他們努力工作,竭盡全力讓自我的孩子進最好的學校,理解最好的教育,過最好的生活,卻忽視了自我當年的成長是依靠了什么才有這天的輝煌,他們認為父母再也不能帶給他們最需要的幫忙,也不能很到位地理解他們,甚至還會經常有一些讓他們啼笑皆非的言語或舉動,他們或許還會認為父母影響了他們在別人心中的地位,會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所以,他們并不太樂意跟他們以前仰望以前極其崇拜的巍峨的高山對話,不樂意分享他們的開心或者壓力,或者悲傷,不樂意再向兒時那樣親昵地挽著父親或母親的手出門,甚至,想要遠離他們。難道他們不曾注意背后那哀傷而眷戀的目光,那衰老而孱弱的身影,那張開了嘴還沒說出口的話?或許注意到了,但他們還是選取忍心而狠心地轉身離開。
獻愛心捐款活動心得體會 篇3
這個學期,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美國作家漢恩.吉諾特寫的《接受我的愛》。在工作課余之際,我總會去翻閱一下。看完了整本書,最大的體會是這本書很適合我們教師看,是開啟老師與孩子溝通的寶典,是老師與學生溝通的圣經。
直從當上一名老師之后,我就覺得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是相當的重要,但就是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更好的與學生溝通、怎么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學生會來主動跟你溝通?本書就很好的回答和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都知道學生需要被接納、被尊重、被喜愛、被信任、被鼓勵、被支持、被激勵、被逗樂,還要有機會讓他探討和實驗,而且都得有成就。作為一名同樣也有著喜怒哀樂教育者,似乎我們是更容易發怒生氣的'一個群體。在教育教學的瑣事面前,我們常常不經意間把耐心丟了,把我們熟知的理論丟了。
看了《接受我的愛》這本書,我真是受益匪淺!老師每天都在和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其實已經是十分注意自身的措辭。但是,現實往往要和我們開玩笑,就像書中所談到的當緊急問題發生時,哲學通常無濟于事。對一個沉船難客而言,滿腹理論派不上用場,除非他會游泳,否則唯有慘遭滅頂。老師處于課堂危機的愁云慘霧中,每間圖書館里的所有藏書,無一堪用。一切的著作和所上過的課都愛莫能助,此時真正有用的,只有技巧。
學生的行為時不時的挑戰著教師的威嚴。上課的時候不能隨便講話,課堂作業、家庭作業要按時完成等等,凡是老師要求做到,學生就應當做到。若學生沒有按要求來完成,教師內心就會生氣甚至是憤怒。接著處在沖動中老師就會出現言語過激、行動魯莽的舉動。
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內心是矛盾的,我一直堅信自己是公平公正的,十分愛護孩子的,也確信自己是這樣做的。可是當面對一個作業經常不做、上課常違反紀律、不聽講、下課還要幫他補習的孩子,我的心情總是那么糟糕。我常常無法克制自己的怒氣。而教師這些欠佳的思考的話,將我們的學生孤立隔離開來。
語言能夠使人文明,也能叫人野蠻;能傷人也能療傷。話語必須能夠傳遞情感、改變心情、誘導善意、啟發見解和散播尊重。我想教師在如何跟學生說話,真的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