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冬殘奧會閉幕式心得(通用3篇)
北京2025冬殘奧會閉幕式心得 篇1
北京冬奧會上,短道速滑選手利用二次出發前的短暫時間臨時調整冰刀的場景,曾成為首都體育館內一道特別的風景。激戰正酣的冬殘奧賽場內外,使用專業工具為輪椅和義肢“動手術”的技師,同樣十分“金貴”。
李亞亞是北京冬殘奧會賽區器材維修點的工作人員,幾乎每一位將輪椅或義肢交給他的運動員,離開時臉上都會露出滿意的笑容。他坦言:“看見選手的笑容,就是我們工作最大的價值。”
李亞亞這次是跟隨奧托博克公司的團隊來為冬殘奧會服務的。據他介紹,此次他們在北京、張家口和延慶三個賽區都設置了專門的器材服務點,“過幾天我會去支援一下北京賽區,那邊的任務比較重。”談及自己與運動、與奧運結緣的過程,這個常年在海外工作的技師透露,體育在自己的人生中,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小時候是練游泳的,在昆明游泳隊、火車頭游泳隊都練過一段時間。”李亞亞說,“它讓我學會了不放棄和堅持到底的精神,這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激勵。”雖然李亞亞的專業游泳訓練沒能延續,但體育的種子,卻已在他心中埋下。也是這個原因,他在升學時,將體育院校的運動康復學作為自己專業的第一選擇。
畢業后,李亞亞如愿進入運動康復領域工作,成為運動員背后那個必不可少的依靠。幾年后的一次機緣巧合,他獲得了前往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并與輪椅義肢等器材“親密接觸”。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盡自己所能為殘疾人這一弱勢群體提供更多幫助,從那一刻起,李亞亞與冬殘奧會之間的連線,悄然開啟。
在加拿大,李亞亞很快憑借良好的工作能力獲得業內認可,也確實如當初期待的那般,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當地的殘疾人提供了不少幫助。而一次在多倫多社區的殘疾人慈善運動會,更讓他感受到了殘奧運動員的不易。
在那場運動會中,主辦方設置了體驗環節,愛好體育的李亞亞自然沒有錯過機會,體驗的結果也給了他不小的震撼。李亞亞記得,在嘗試盲人跑步時,從眼睛被蒙上的那一刻起,他的身體就像一臺停滯了的機器,不知道該如何運轉,“雖然身旁有引導員,但我一直沒能適應這樣的環境,找不到跑步的節奏。”那一刻,這位業務能力出眾的技師才真正感受到殘疾人運動員在賽場上需要面對的艱難險阻,“我感覺自己30米都移動不了,他們要繞著場地跑好幾圈。還有輪椅籃球,看起來不是非常難操作,但親身體驗后才了解,控制輪椅方向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在那場慈善運動會后,李亞亞做了決定,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賽場為殘疾人選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實現心愿的機會很快來到,作為殘奧會的合作伙伴,李亞亞所在的企業向員工發出奧運服務意向郵件,他毫不猶豫地填寫了個人信息。“這次冬殘奧會在我的祖國舉辦,我更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展現國人的風采。”
來到北京后,李亞亞首先被派到以雪上項目為主的張家口賽區,參與運動員器材的調整和修復服務。據他介紹,目前張家口賽區的器材處每天9點開始服務,一直延續到下午比賽結束,“這幾天比賽密度不大,基本到(下午)2點半或者3點就結束了。”
這幾個比賽日工作下來,李亞亞最大的感觸,除了選手的拼搏精神,還有器材維修中細節的重要性。“上周日,剛剛奪得冬殘奧會越野滑雪女子長距離(坐姿)金牌的楊洪瓊來調整器材,她希望我們將她的冰椅調寬一些。”李亞亞回憶,他和幾個同事很快量出了器材的尺寸,并就不同方向的使用感覺,乃至固定螺絲所在的位置,與新科冬殘奧冠軍進行了細致地探討。“到了賽場上,真正和器材為伴的,還是運動員,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盡量把每一個與器材有關的細節都做到最好。他們站上這片賽場,已經非常不易,我們作為服務人員,也要將心比心,爭取讓所有選手帶著希望來,帶著笑容離開,真正享受奧運會的旅程。”李亞亞說。
北京2025冬殘奧會閉幕式心得 篇2
后冬奧時代,無障礙環境建設應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自覺,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標配。
北京冬殘奧會的各項比賽正在進行,人們在為冰雪健兒喝彩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本屆冬殘奧會上的一些特殊關照措施。比如,極少數殘疾人士由于脊髓功能障礙導致體溫功能異常,對此,相關方面通過提供醫學證明等材料,確保其正常參賽。再如,不能佩戴口罩的少數人員被允許佩戴防護面屏,視障人士也可攜帶導盲犬。
這些細微的服務工作,充分體現了北京冬殘奧會的人文關懷。其實,這些措施只是一個縮影,借冬殘奧會的契機,北京乃至中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都在大步前進。以冬殘奧會場館為例,在此次冬奧會結束后的短時間內就已完成無障礙化改造:國家游泳中心的看臺無障礙坐席及衛生間均比原來增加一倍;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轎廂式纜車可供輪椅使用,轎椅式纜車滿足下肢殘疾運動員帶滑雪器使用;在張家口冬殘奧村,下沉廣場設計建設了符合坡度要求的多折木質坡道,方便殘疾人通行。這些貼心設計受到不少稱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場館的無障礙改造將永久保留,這意味著這些場館賽后也將向殘疾人開放。殘疾人的運動權利,并不是在專業隊伍里才需要,更不是只在比賽時才存在。如何讓運動進入廣大普通殘疾人的日常生活,這些場館就是很好的示范。
正因此,目前正組織編寫的《北京20__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中國方案》,將總結展示此次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場館無障礙建設成果,并作為冬奧遺產為國家乃至世界范圍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示范。
事實上,此次冬殘奧會的舉辦,已把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比如,北京此前啟動的“全市無障礙環境建設20__-20__年專項行動”,圍繞重點領域累計整治整改點位33.6萬個,首都城市功能核心區、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和服務保障相關區域基本實現無障礙化。張家口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成果也非常顯著。
可見,一次冬殘奧會,極大地帶動了無障礙環境的提升。以此為契機,我們也當把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意識提上一個新高度,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標配,甚至是今后城鄉建設規劃時的“前置條件”。
而讓殘疾人可以更自由、更安全、更體面地進入日常,也該成為人類社會運轉的思維底色。因此,期待此次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不僅可以為無障礙建設提供中國方案,也能大幅提升關愛殘疾人的人文環境,讓我們和“我們這百分之十五”攜手逐夢前行。
北京2025冬殘奧會閉幕式心得 篇3
體育館外并沒有喧嘩,除了那“咚咚”在地上的腳步聲,一片寂靜,可到了入口,我才感受到館內就像一個壓縮機,把所有音量存儲著,再一下放大……縱目望去,四周環視,洶涌的人群就像一大波又一大波的海浪,運動員則是浪頭,讓人們忽坐忽站。
這絲毫不遜色于正規的國際奧運會,一樣有漫天飛舞、層疊的彩旗,有激動人心的吶喊,更主要的有超出常人的殘疾人一顆顆身殘志堅、不卑不亢的心。
在所有人都為跑步、輪椅競速等令人興奮的項目吶喊時,我發現在女子擲鐵餅賽場中她的身影是那么美。她是一個盲人,戴著黑黑的眼罩,從年紀上看比我們大不了多少,身材有些略微偏胖,手臂粗壯而結實,鼻子高高的,嘴巴挺長、大,那席黑色的長發像隨意垂下的綠葉,自然的美。她拼搏時的力量卻讓我大吃一驚。
她的雙手在白色防滑粉中摩擦。她眉頭緊皺著,右手不斷朝著指定方向擺臂,讓肌肉發揮最大力量,可卻遲遲沒有甩出……我想到了她眼前的那一片無盡的漆黑。她以前或許也看見過美吧,知道一切都那么寶貴……這時,她的右手已劃出了最大幅度,身體向前45°傾斜,猛地一用力,鐵餅飛了出去,像長有翅膀一樣越飛越遠,在大半個場地外墜地,我拼命地為她鼓掌,好像贏得了世界,即使她看不見自己的成績,但兩顆心靈早已觸碰!
我懂了,這一切我們都應去尊敬,尊敬冬天墻角一株獨自開放的梅花,尊敬一小片翠綠枝葉,尊敬這個世界,去感受雖然殘疾但堅強、樂觀的心!
殘運會讓我們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例如因為失去雙腿的錢紅艷,她曾被稱為“籃球女孩”,因為她的爺爺將舊籃球剪開一圈,套在她身體的下面,走路時她就用一雙小手拄著特制的“木手墊”,“一步一步”地挪動身體,開始了借用籃球行走的生活。然而如今15歲的錢紅艷已是云南隊的一名游泳運動員。她不屈的精神造就了她的自信開朗,堅韌不拔。還有,周景景也是一名優秀的殘疾人運動員。她出生江蘇省邳州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3歲那年由于高燒引發了小兒麻痹癥,失去了獨立行走的能力。16歲時,周景景有機會接觸到了殘疾人體育。一開始她練了4個月的乒乓球,后來江蘇隊選輪椅擊劍隊員,她決定選擇擊劍。現在,她已經獲得了8枚金牌了。
殘運會,是一個讓人受益良多的課堂。在這里,我知道了:生命,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努力,就一定能綻放出美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