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深悟透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感悟作文(精選3篇)
學深悟透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感悟作文 篇1
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同時還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可見,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由三個“為”和三個“謀”組成的,即: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三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更是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必由之路。
初心和使命,就是理想、信念、宗旨,是最高綱領和奮斗目標。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是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的重要內容,意義十分重大。
鑒往知來,守得初心。每一個東西、每一個事件、每一個觀點、每一個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背后有著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處在一個宏大坐標里頭的某一個位置上。只有知道它的起點,才能倍加珍惜它的現在;只有了解它的現在,方能判斷它的未來。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我們牢記黨的歷史起點和坐標,珍惜我們黨所取得的歷史成就,守護黨的歷史成果。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求真務實、擔得使命。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培養黨員干部自覺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求實、求真的作風,學會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固樹立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要修德律己,作得表率。清正廉潔是共產黨人為官從政的底線。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就是要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筑牢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好人民的領路人。
學深悟透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感悟作文 篇2
中央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要夯實理論知識。要帶頭積極投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大課堂,夯實理論功底,力求融會貫通,把學習內容與組織工作相結合,學以致用,真正轉化為自身的業務本領和工作能力。對照黨章、對標先進,查擺自身差距問題,不斷思考、不斷改進,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擔當作為上想辦法、謀實招,在服務群眾上高標準、嚴要求,在破解難題上“敢”字為先,勇擔使命,切實做到在政治上講忠誠,組織上講服從,行動上講紀律,始終保持“忠誠干凈當擔”的組工干部本色。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要加強基礎建設。堅持將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工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的一條主線,大力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發展。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加強基層黨組織覆蓋面,積極搭建區域聯動、全面協調的組織平臺和黨群活動服務平臺,實現黨建聯抓、活動聯辦、難題聯解。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推動平安建設,共建和諧家園,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要傳承紅色基因。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養分,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主動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和工作擺進去、把思想和行為擺進去,自我審視,換位思考,查找和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推動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將紅色基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紅色革命、紅色精神、紅色傳統的傳播者和捍衛者,堅定理想信念,錘煉黨性修養,提高能力素質,涵養為民情懷,強化責任擔當,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學深悟透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感悟作文 篇3
初次讀這本書,有諸多的不認同,為什么,首先對王陽明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就不能理解,在當時的時代,儒家思想,是要拋棄物質的東西,去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享受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也要享受物質層面的,我認為我除了吃飽以外,也要注意營養均衡。除了穿暖以外,也要注意衣著得體,讓大家見笑了,這就是我當時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想法,諸多評判。
再次閱讀這本書,我拋開我之前的態度,慢慢進入,反而越讀越有意思,在讀的過程中,悟到一些道理。其實,每個人在讀書領悟中,都會有自己的獨到的想法,我們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只能說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像王陽明他的成功也是吸收了道家、佛家、儒家的精華,成為他今天的心學。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打開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升華,而不是生搬硬套。就像王陽明格竹子格了六天六夜都沒有格出竹子的道理,還把自己給格病了。而我們組的馬威前幾天在群里發:“竹子用了四年,僅僅長了3CM,但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周就長到15米。不要擔心你此時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因為這些付出都是為了扎根。”看,王陽明格不出的道理,被我們馬威同學格出來了嗎。我們現在不就對過去的文化進行升華了么。
有些同學說,為什么讀這本書呀?我又不想當圣人,王陽明說的人人都是圣人,肯定認為是扯的事,怎么可能呢?其實我覺得王陽明說得對,人人都是圣人,只是分大圣小圣而已,為什么?如果我們對這本書融匯貫通后,把致良知做為以后做人處事的準則,去影響孩子,影響家人,影響周圍的朋友,未必不可稱之為圣,也可以向陳教授、胡清老師一樣,向更多的人去傳經授課,去影響更多的人。目前我們學習的九點領導力,也是讓我們從心出發,遵循心中的善念,按照這種指引去工作,去生活。
我認為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按照我們心中的善的指引,來做事情,處理事情,用向上向善的力量來影響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
我的三點感悟:
(一)聽從良知的第一感覺。
每個人做事情,對錯與否,首先是否從心中的良知出發,前段時間我的好朋友說,如何練習好自己的情商,如何會說話,才是為人處理的道理,準備去買兩本《蔡永康的說話之道》好好學習如何說話。當時我就告訴她,好好說話,如何說話是術,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遵循良知的指引,良知是道,有術無道,你說的話只能讓他人覺得你是虛情假意,甜言密語,并不走心。我們只有心到了,才能讓別人覺察你的真誠。
(二)凡事內求。
舜和他老爹瞽叟的故事。正是舜常常內求,自以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舜每天想著自己不能盡孝之處,因此他就更加孝順,等到瞽叟高興時,他只不過是恢復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愛的本體。所以當我們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夫妻關系有問題的時候,上下級關系有問題的時候,朋友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向內求,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所有問題都迎刄而解了,并不是說有問題是我們自己錯了,只是更換一種思維模式,更換一種做事的方法,可能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和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馬歇爾盧林堡的《非暴力溝通》,不就是讓自己換一種溝通方式,有同理心,這樣溝通就沒有障礙了。
(三)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必在于行,而不行不可以為致知也。也就是必須在事上練。我們知道了良知,也就是知道了道德規范,行為準則,但是不去用,那也不對,只有在事上練習多了,我們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