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
前段時間,我有幸聆聽了專家的關于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與學習講座。在不大的禮堂里坐滿了人,大家都對這次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希望專家能為我們那枯燥的語文閱讀教學帶來新穎的知識注入。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學習后,也的確是收獲頗多,感慨頗深。
在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的今天,人們的閱讀能力不斷下降,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活動,教學中沒有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閱讀不僅是學生分階段達標進入高層次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需要。然而現實中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和意識,對于讀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能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因此,有意識的開展主題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次的學習中,我對閱讀也有了新的認識,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自己的認識。
“主題性學習”是個新課題,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主題性學習呢?我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立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究者,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并把握以下兩點:
(1)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探究精神;
(2)創設情景,營造探究氛圍。
二、聯系教材,讓第一個學生成為開拓者。
開展語文主題性學習,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點向外發散,力爭超越教師、超越教材。
三、貼近生活,讓每個學生成為現實的關注者。
語文主題性學習的內容選擇應以學生需求為主,貼近社會生活,讓學生關注現實。
四、依據興趣,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合作者。
在語文主題性學習的探索中,我深深體會到依據學生的興趣分組合作學習是主題性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主題性閱讀”是以培養學生主題意識、能力和創造精神為目的,語文主題性學習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動參與、主動探究,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對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可以做到:以閱讀活動為載體,在閱讀實踐中成:
1、讀書交流會。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收獲和感悟記錄下來,也可以借助于“閱讀資料卡”將文中的一些好詞佳句等摘抄下來,然后在班級中組織讀書交流會,和大家共同分享讀書的快樂。
2、好書(美文)推薦。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說一說最近讀的書目,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好的書籍或文章,并簡單地交流其內容或心得體會,給大家的課外閱讀提供有益的參考。
用好教材這一“例子”,促使課內外有效銜接。
此次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好的上好閱讀課,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2
通過語文閱讀教學的培訓學習,我頓時茅塞頓開,眼前豁然開朗,仿佛有一條光明大道在牽引著我前進!
我從教已經二十多年,從事語文教學也好多年了,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其中,我也不斷學習,改變教學觀念,也進行教改實驗,大膽進行教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學習,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效果比傳統教學也有了明顯提高,成績也是可喜的!可是,長時間以來,我總感覺語文教學成效還是不大,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教學上,一點都不新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老師也費盡不小,許多老師都很糾結,這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語文的任務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怎樣才能做到減負?
學習了主題閱讀,我真是高興,在我迷惘之時,有人為我指明了道路,語文教學歸根到底就是三大任務:寫好字,讀好書,寫好文。一切為了教學,學生會的`老師不講,課堂堅持“三不講”“五個代”原則。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能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會的不講。以讀代講、以述代講、以議代講,以寫代講,以演代講。在大量語文實踐中學會語文。這不是說,老師就可以不講了,而是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課前,一定要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學要求及任務,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老師可以根據情況,編一些課本劇,讓學生表演,總之,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文章的表達思想。加強朗讀的指導,朗讀對培養學生語感有特殊功能,而語感對于學好語文又有特殊功能。讀不只是為了寫,有時寫也是為了讀。但重要的是在讀寫中讓孩子成為一根會思考的蘆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常常爭論不休。教學中,教師應提供爭論的平臺,讓學生各抒己見,落于筆端。朱作仁先生說,讀寫結合是一座“富礦。”可開采的策略還有許多,只有不斷開掘,才會不斷為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注入活水。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一些詞語的用法,在學習中,積累詞匯,豐富語言,通過大量的閱讀來體會語言的優美,通過小練筆慢慢地提高寫作水平!我要從我做起,平時就要多做一些課件,上網查閱一些資料,為學生學習做好準備。閱讀教學不是一日之功,要靠我們語文老師的不斷努力,要長抓不懈,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3
近日來,我在網上看了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黃田小學校長劉憲華專家的專題講座,感受頗多。
如今讀什么書比讀不讀書更重要。然而生命是如此短暫、學海卻無涯,知識卻無邊。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讀影響人一生的書,成了人生的大事。小孩子們讀什么書比讀不讀書更是重要,因為那是小孩子們的啟蒙教育、啟蒙讀本。陸恕校長曾經說過:啟蒙讀本,像初戀情人一樣先入為主,難以忘記。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至今,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心靈寄托。古典詩文則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從諸子散文到楚詞漢賦再到唐詩宋詞元曲,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千百年來,流行至今的經史子集,唐詩宋詞、格言警句,已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其情韻之美和語言之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中華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寶。誦讀中華經典美文,是孩子們從小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接受優秀文化熏陶的捷徑。讓孩子們從小扎根在自己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體現。在誦讀古詩文活動中,可以陶冶品行、加強修養,起到兒時誦讀終身收益之功效。
通過開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視野開闊、心胸寬廣,為學生的一生奠基。那些積淀著智慧結晶、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中華文化經典,對于治學修身、熏陶性靈、提升審美品位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要求學生做到“五個一”,就是為學生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奠基。在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要“有所知”,更要“有所得”。在誦讀中感悟,在誦讀中欣賞,在誦讀中成長。經典詩文往往都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通過廣讀博覽,及早讓學生瑯瑯上口,濡染于心,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培養學以致用、從善如流的好品格,使學生變得更有修養,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的精神營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成長。做到兒時誦讀終身收益。
通過開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營造濃郁的書香文化。通過朗誦比賽、書畫展覽、文藝演出等活動,使經典詩文誦讀豐富多彩、喜聞樂見;讓我們的學生知書明禮,謙讓寬容,讓我們的校園書聲朗朗,書香彌漫。我們要創新方式方法,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培養“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閱讀習慣。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開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把學生的經典誦讀有機地融入新課改實踐,扎實有效地開展下去,推進書香校園建設,為孩子們的一生發展打下厚實的文化基礎。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小學生正是學習古典,踐行實踐的黃金階段,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時機,藉由先哲的風范,熏習我們的子弟,引用圣賢的智慧,教導淳樸的兒童。以“知、悟、行”為線索,貫穿于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閱讀經典、閱讀文化、閱讀精神,使學生博學、睿智,“與經典同在,與圣賢同行”。讓每一個學生都“好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