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通用9篇)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1
今天于班會“好記者講好故事”中,我認真的聆聽著每位記者所講的故事。其中令我最為肯定的開篇語是張爍女士所說的“既要有踏破鐵鞋的上下求索,也要有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
是的,作為一位記者,這難道不是最為重要的品質么,看完這次《好記者講好故事》中好幾位記者講述的故事以后,我深受感動,原來,在祖國的各處,還有那末多默默貢獻著本身的人們,含著淚,我看完了這38則演講視頻,心底滿是震動和敬重。
這些故事中,有走在改革前列見證祖國成長的記者,有在海洋中無邊際漂泊的記者,有戰亂國度冒命帶來最新消息的記者,有行走與雪山與農田間的記者。他們男女各有,也許在人們看來是各自觸及不同的領域,但絕不能疏忽的是:他們必定會干同一件事——用自己最真實的感觸譜寫最震動人心的樂章。
在看完這篇報導后,我不由產生了一則思考,究竟是好新聞成績好記者,還是好記者成績好新聞呢?在我看來,好記者才是關鍵,視頻中的確是處處充滿感動、勵志的故事,看到了很多平凡卻偉大的人生。但在深受這些故事感動之余,更加我所感觸之深的,還是各記者在報導這些新聞事件進程之余所付出的艱辛與奮斗,簡單又簡潔的新聞報導背后,是我們難以想象刻苦努力。記者就是這樣一個職業,須承載著自己的使命,在新的時期中為人民帶來信息,知識。
新聞媒介是黨和政府的線人喉舌,是人民的線人喉舌,我們看到的,是平凡的職業,但是,在背后,卻包含著不平凡的自豪。好記者講好故事,更是一次新聞成績。我由衷的感到,記者職業是光榮的。
在杜鵑《永不磨滅的英雄誓言》中,她向時期展現了英雄的光輝,向我們展現了何謂英雄,何謂國義,何謂軍人!正如她自己所說“沒有一個固定的形象和標準,但它一定有一種讓我們血脈僨張的氣勢,讓我們心潮澎湃的情懷。”她向我們展現了:國家英雄在這個時期依然存在,正是借這份報導,從而帶來當今的一種蓬勃向上豪情的氣力。
記者,作為一個時期的記錄者,背負的是時期的責任,在這以后,我會學習一邊“看見”的同時“記錄”,在“思考”的同時進行“沉淀”,并有心的對記者們表示敬佩與贊美。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2
提起我的女兒,今年已經十一歲了,她和普通孩子一樣,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但就在五年前,我和她還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一切都源于那年冬天的一次采訪。
記得那天接到一條新聞線索,說是鹽湖區金井鄉衛褚村有一戶貧困家庭,家里有個患心臟病的女孩需要幫助。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叫相亞歡的小女孩,她在教室里顯得是那么的“特別”,因為她的皮膚是青紫色,尤其是嘴唇更是有些發黑,只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是那么的炯炯有神。課間休息,同學們都跑到操場上快樂地玩著游戲,可是相亞歡卻靜靜地靠在教室前的一棵樹旁,遠遠地看著同學們,眼神里全是向往。這是因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再不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危險。現在孩子病情一直在加重,連走路都成了問題,每走兩步就需要蹲下來休息。在采訪中,相亞歡的爺爺還告訴了一個讓我吃驚的消息,原來這個小女孩是八年前他在城里打工時撿到的一個棄嬰。亞歡是個非常聰明乖巧的孩子,她對學習非常執著。家里沒有寫作業用的書桌,她就把兩個小板凳疊在一起,趴在并不平整的土炕邊上,一筆一劃地認真完成著作業。由于家庭貧困,小亞歡一年四季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村里的好心人給的,天熱的時候給薄的,天冷的時候給厚的,就連學習用的削筆刀也是同學借給她的。
采訪時,我問孩子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她告訴我說長大后想當一名老師,或許是孩子覺得這個愿望太遙遠,說完后她低著頭沉默了。
告別亞歡一家人的時候,我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兩位善良的老人再窮再累,都能把孩子養到了上學的年齡,可作為一名記者,我怎么能夠眼睜睜看到一個花骨朵還沒有綻放就匆匆凋零?回到家里,趕完這篇新聞稿已經是凌晨四點鐘了,我滿腦子都是孩子渴望的眼神,一刻都不想等待,我上網查閱了大量關于先天性心臟病的資料,看看這個孩子是不是有救治的希望。
沒有想到,在節目播出后的第三天,運城市急救中心打來了電話,在詳細了解亞歡的病情后,他們表示能治好亞歡的病,并且全程免費。聽到這樣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激動,說話也語無倫次,電話里只會重復地說著“謝謝”。隨后,我們把相亞歡接到醫院接受全面的身體檢查,由于相亞歡的病情復雜,專家們經過多次的研究討論,終于確定了手術方案。
我清楚地記得12月24號,手術定在這天上午的十點開始,這次手術或許會是亞歡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在手術前,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床上,低頭撥弄著手指。我走過去問她怕不怕,她沒有回答我。沉默了片刻,孩子問我說:“阿姨,手術做完了可不可以帶我去逛公園?他們說那里很好玩,我沒有去過,我很想去那里坐船。”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幾乎都要碎了。我強忍著眼淚說:“當然可以啊,公園里不光有船,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等你病好了阿姨一定會帶你去!”她很開心地笑了,可我卻哭了。
通過兩次成功的心臟手術,如今的相亞歡已經徹底擺脫了病魔的糾纏,她現在已經完全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和生活了。按照我們的約定,我帶她去了公園,專門坐了她夢想已久的船,她玩得特別高興,完全恢復了小女孩天真爛漫的天性。在這五年之間,每年的寒暑假是我和亞歡最快樂的日子。就算工作再忙,我也要把她接到家里住一段。
去年春節,我把亞歡接到家里過年。晚上睡覺前她好像有什么心事一樣,猶豫了半天開口對我說:“阿姨,我想給你說件事,以后我可以叫你媽媽嗎?”看著孩子期望的眼神,我不知道說什么好。我問她為什么,她說我沒有媽媽,你像媽媽一樣對我好,我感覺你就是我媽媽。聽完后我緊緊地抱著她,這個孩子又一次讓我流淚了,在我的心里我默默地認可了這個女兒。
每次看到同齡的孩子,都會想到我的女兒相亞歡,想著她也在愛的陽光下快樂地成長,我的心里就十分欣慰。作為一名電視新聞的媒體人,我常常思考著:新聞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由此聯想到功夫影星李連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他的答案只有一個字:愛。我在這里要說的是,新聞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兩個字:大愛。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正是因為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開滿愛之花,即便再弱小的生命,也會因愛而創造奇跡,收獲夢想。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3
“探訪真相的腳步,追逐時光的身影,揮灑汗水的青春。”這一次如約而至的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打心底地敬佩記者這一職業。作為時期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他們用手中的筆、麥克風和鏡頭,傳播每種聲音,發掘每個真相,替百姓發聲,宣揚黨的意志,同時也記錄著這個時期的進步。
我敬佩那一個個堅守崗位,不辭辛苦的記者,用千萬個日晝夜夜,給百姓帶來一個個報導,一個個故事,讓大眾能聽見來自大江南北的聲音。在危險中記錄著戰爭的面貌,劉萬利在生死中砥礪前行,支持他的,是責任和一顆愛國的心。他為國家自豪,在他心里最深處,是一面國旗;在軍隊中陪伴解放軍,記錄軍人的艱辛,感悟英雄的含義,杜娟在人民軍隊中傳播他們的故事,感染著我們每位,燃起我們心潮澎湃的情懷;見證著“一帶一路”的興起的李承澤,一路播報,一路收獲,一路前行;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郝沖,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推動綠色發展的路上傳播著屬于這里的聲音。
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__年4月在淄博產生的故事,一個孩子掉入10米多的枯井,通過網絡直播,讓大眾的心連在一起。由于發掘機不夠,用網絡將消息分散,半小時轉發量超百萬,成功地讓21臺發掘機同時工作終究救濟成功。這一次事件,是融媒體報導的實踐,也是其優勢的最好利用案例。利用不同的載體進行傳播,用創新報導方式推動救濟成功,讓無數的觀眾在線見證一個新聞的產生。我由衷地為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專業而感到自豪,也是這時候才明白,我們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優勢和意義所在,肩負責任,與大眾同行,觀眾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
對新聞記者來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的座右銘;對全國觀眾來講,大國故事,能給予我們氣力;作為廣大網友,凡人小事才能感動人心,最珍貴的是真誠。心中有信仰,筆端有氣力,我們每個記者都要有自己的價值方向,要有堅定黨的信心,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期,用筆尖刻下每個瞬間,用鏡頭見證每場劇變。
牢記使命,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位記者的使命。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4
周四下午,我們集體觀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視頻,受益很多。我深知,要做一位好記者就要為實現中國夢傳遞。一位好記者不光要講好故事,還有恪守職業操守,進一步增強社會學責任感。在視頻中,這些記者們通過照片和演講的情勢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震動心靈,演講引發共鳴,大家為而熱血沸騰,為捍衛共同的價值觀而百感交集,為記錄這偉大的的時期而心潮澎湃。
《好記者講好故事》每位記者所親歷的故事,感人、親切而有生動。每個樸實無華的故事,猶如都化作了一束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房。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澤仁拉姆記者所講述的卓嘎和央宗一家的故事。兩代人五十年如一日,堅持守護著腳下這片邊疆國土,不畏懼大自然的狂風暴雪,也不畏懼鄰國印度人的恐嚇,乃至連家里至親的遇難也沒有令他們畏縮。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完善詮釋了“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短短八字,直抵人心,這凝聚的既是卓嘎和央宗一家堅守玉麥的決心氣力,更是這兩代人濃厚的愛國情懷。雖然玉麥位于極寒的青藏高原上,但我從一家人的堅守中感遭到了無盡的溫暖,也感遭到了是我們的國旗、國家、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氣力,共同建構起我們安全而美麗的中國。
除此以外,記者崔真真所講述的她本人作為一位新聞主播,在融媒體中心發展下轉型為一線記者的故事也讓我深受震動。高跟鞋、運動鞋、雨鞋三雙鞋見證了她職業轉型的所走的道路。她從無知、迷茫,到踉踉蹡蹌地摸索到融媒體改革,到最后感遭到了媒體融會的氣力,走到演播室之外的世界,成功轉型成為一位一線記者。而我作為一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也深知媒體融會的艱巨,但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媒體人應對困難時的那份堅持,面對變化時的那份冷靜,在媒體融會發展的時期,我們更應當接受磨練,滿懷希望地迎接未來。
通過凝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新聞熱忱,看到了甚么是新聞人的堅守和責任,讓我反思這個時期的新聞意義,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講好故事即便鼓勵他人,也是教育自己。作為一位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具有偉大的新聞傳播理想,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心,堅定了做一位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記者的尋求。今后更會腳踏實地,發現越愈來愈多的中國好人,發掘愈來愈多的中國好故事,講述愈來愈多的中國好夢想。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5
觀看完《好記者講好故事》以后,更讓我了解到在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篇章中,記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期風云的記錄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從開山島,再到雪域高原,再到跨海大橋建設……它們記載于記者的筆端,凝聚新時期中華民族的新精神,為中國特點社會主義建設供給精神的氣力。
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入的便是就在我們身旁的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最長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國媒體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由于有了這座橋,珠江口東西兩岸,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它集橋、島、隧于一體,其中開鑿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成為世界級的工程困難。20__年5月,第一節沉管成功安置。一節沉管的大小,超過一艘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對接,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橋要完成的則是30屢次這樣的“深海之吻”。其中,近500項專利技術,為全球同類工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其中林鳴最使我感動,而為超級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全部工作親身坐鎮指揮,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即使是在因過度勞累而致使鼻腔出血,手術后4天,他又回到了工程現場隨船作業。正是由于有這些大國工匠,才能成績這件世界工程。
正是由于各經濟特區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充分發揮“實驗田”和“窗口”作用,才能成績我國改革開放來的光輝成績,實現歷史性變革、獲得歷史性成績的一個生動縮影。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6
這世上寫故事的人千千萬萬,作家、導演甚至是藝術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過文字來記錄,有的故事通過影像來述說,有的故事通過夸張的線條、豐富的色彩來呈現。那么,記者這類故事講述者,有什么特別之處呢?我想,這應該從新聞本質的特征上尋找答案,那就是——真實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藝術家的畫筆,記者通過真實的事實來講述這個時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獵奇的內容去迎合讀者的窺探欲;有人為取利益,字里行間煽動情緒,挑起紛爭,掩埋真相;有人打著記者的名義,搜尋公司的黑料,上門勒索敲詐;有人仗著自媒體的稱號,在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輸出觀點不顧事實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這樣的后真相時代,受眾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緒的宣泄,而非事實的澄清。記者千辛萬苦做出的調查報道,可能閱讀的人寥寥無幾。在市場和經濟利益的雙重壓榨之下,站在新聞道德的十字路口,記者面臨著何去何從的艱難選擇。
在“好記者講好故事”——20__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中,眾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用他們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時代環境下記者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回答了應該如何堅守新聞理想的問題,為奮戰在一線或是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媒體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樣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在我看來,能打動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見證中國奇跡的故事,還是堅守如一棵樹到一片林的轉變的故事;無論是信仰如英雄連隊的傳承的故事,還是忠誠如一家人世代守護祖國邊境線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一不是從“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故事展現大時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芒,時代和國家是由一個又一個平凡的人組成的,展現他們身上的故事,也是從側面反映時代和國家的變化與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實地記錄和描寫,自能準確地擊中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沒有人喜歡冷冰冰地說教,也沒有人喜歡夸大其詞的宣傳和不顧實際的贊美。許多新聞想要報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樹立正面的榜樣,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詞,將人物包裝成了“紙片人”,干癟空洞沒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個好故事,應該以真實的事實為骨架,以獨特的精神為神韻,以和人民的聯系為經脈,惟其如此,才擁有打動人心的可能。
一個好故事的背后,包含著一個好記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記者寫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個好故事必定由一個好記者寫成。一個好記者,他應該是忠實地陳述事實,警惕地探索真相,溫暖地傳遞價值。同時,好記者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者,去記錄歷史車輪的軌跡;更應該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與豐富。
也許,探尋真相的道路上充滿了艱難和危險,暗訪記者每一次深夜尾隨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較量,駐外記者親歷紛飛的戰火,死亡就在一米開外;也許,采訪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風雪讓車無法開動,他們扛著攝像設備冒著風雪走了十幾個小時。
一個好記者,總是想著離現場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關注在哪里,我們的輿論陣地就在哪里”;一個好記者,總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記錄一個‘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的故事”;一個好記者,總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黨和人民的囑托,“‘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是媒體人的職責使命,也是我們不能忘卻的初心”。
作為一個新聞人,我們理應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學家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也可以看作是媒體人的新聞理想和追求的寫照。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7
今天,我們全家人坐在電視前一起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
這里的每位記者講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記者欒子洲叔叔講述的《老人與海》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欒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訪的一位老船長,這位船長在知道記者的身份后送給了他一個禮物:一本更錄薄。更錄薄是復印的,叔叔卻拿它當寶貝,它非常重要,因為是老船長蘇承芬老爺爺祖傳的航海記錄薄,上面記錄著南海上很多實用的知識,早期人們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圖,還記錄著南海周邊島嶼的位置,證明南海島嶼是我們國家的領土重要證據。最后主持人邀請了蘇老爺爺來到現場,蘇老爺爺拿著一個羅盤和真
正的更錄薄,講述以前更錄薄怎樣使用,現場老爺爺還講述了以前航海的時候途經每個島嶼都會在島嶼上面立個木牌“中國領土”,下次過來沒有的話重新立,并且記錄下途經島嶼的名稱。蘇老爺爺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漁民,他的先輩們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邊島嶼是我們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屬于中國的歷史!我們國家的領土神圣絕不可侵犯。爸爸的話:李偉奇今天看到了許多像蘇老爺爺、邊防戰士……這樣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他們不怕犧牲,不怕困難,無私奉獻,給了他深深的感觸。也體會到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明白了要有一個真誠的心!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8
觀看完《好記者講好故事》以后,更讓我了解到在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篇章中,記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期風云的記錄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從開山島,再到雪域高原,再到跨海大橋建設……它們記載于記者的筆端,凝聚新時期中華民族的新精神,為中國特點社會主義建設供給精神的氣力。
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入的便是就在我們身旁的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最長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國媒體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由于有了這座橋,珠江口東西兩岸,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它集橋、島、隧于一體,其中開鑿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成為世界級的工程困難。20__年5月,第一節沉管成功安置。一節沉管的大小,超過一艘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對接,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橋要完成的則是30屢次這樣的“深海之吻”。其中,近500項專利技術,為全球同類工程提供了“中國經驗”。
其中林鳴最使我感動,而為超級工程的總工程師,他全部工作親身坐鎮指揮,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即使是在因過度勞累而致使鼻腔出血,手術后4天,他又回到了工程現場隨船作業。正是由于有這些大國工匠,才能成績這件世界工程。
正是由于各經濟特區勇立潮頭、銳意進取,充分發揮“實驗田”和“窗口”作用,才能成績我國改革開放來的光輝成績,實現歷史性變革、獲得歷史性成績的一個生動縮影。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回望來時路:那是創造中國奇跡的道路,那是沿著改革開放行進的道路,那更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而我們做為一名媒體人,我們雖不能像那些工程師一樣為國家建設雄偉的建筑和偉大的工程。但是我們可以為社會報導更多有益的新聞,讓這些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匠們的精神廣為人知。為社會主義前進的凝聚新的精神氣力,高舉社會主義的精神火把,讓社會主義建設做的更加順利。
2025好記者講好故事專題節目觀后感心得素材 篇9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桃子的故事。
____年6月,__區和新鎮永興村2組的周義芝迎來了家里桃園的第一次大豐收,但她犯了愁,“怎樣才能賣完這幾千斤桃子?”走進周大姐家中采訪,才發現她的不一般:照顧著3年前意外摔倒癱瘓在床的丈夫和長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親,她是家中唯一的勞力。隨后,晚報團隊發起號召:全城義賣愛心桃。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時間,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賣出。
____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發生了一場火災。通過晚報搭建的平臺,普通市民、學校師生、公益組織……各個渠道的愛心匯集,再次成功地讓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顆顆小小的愛心桃,見證了__這座城市的善意和愛心,也告訴全社會:__這座城市,不只有經濟的繁榮,還有精神的美麗。